书城传记贞观良相——房玄龄
28317600000009

第9章 杨玄感造反

此时,朝中的左仆射杨素位高权重,令隋炀帝杨广心有疑忌。大业二年(606),杨广想除掉杨素。为了不引起乱子,杨广决定暗中将他除掉。于是他便与太子杨昭设下一条计策。

一天,杨广宴请杨素,由太子作陪。席间,君臣关系融洽,三人谈笑风生。其实,这其中暗藏杀机。杨广早就命人备下一杯毒酒,要毒死杨素。不料,不知情的宫女将酒杯弄错了,将毒酒给太子喝了。当时谁也没发觉。杨广既想掩人耳目,当然不会用烈性毒药让杨素死在皇宫之中。酒席一散,杨广与杨昭二人相视一笑,各自回宫等杨素的死讯。不料,三日后毒性发作的不是杨素,而是太子。太子临死前对后悔不迭的杨广说:“不想我倒替杨素死了,这也许是天意吧。”

不料,这话传入杨素耳中。杨素非常后怕,并因之得了病。但他连药也不肯吃,他对弟弟说:“我现在死了,恰到好处,若再活下去,难说要遭到什么厄运呀!”不久杨素病故,果然死得风光排场,家属和财产得以两全。

杨素死了,但他还有个儿子叫杨玄感。杨玄感认为父亲杨素虽未被杨广毒死,但也是杨广间接杀害的,就有了报仇的念头。而且他早已对杨广心生不满,有了取而代之的念头。所以表面虽还和过去一样,暗中却在积极寻找机会。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杨广第二次率大军去辽东征讨高丽,命杨玄感去黎阳督运粮食。

当时如火如荼的隋末农民起义已在各地展开,杨玄感岂能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他当即同自己的几个弟弟和好友李密商议起兵,得到赞同。为了让那些士兵和运粮食的农夫死心塌地地同他在一起干,他暗施一计。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将所有的士兵和农夫集合起来,对他们说道:“皇上降旨,让我们限期运粮,违期则斩。这里离辽东战场路途遥远,我们根本不可能在期限内赶到。当今皇帝无道,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像你们这样的兵士和运夫已不知有多少人死在战场上和运粮途中。我实在不忍心让你们白白送死,决定起兵造反。你们愿意随我一起干的,便发誓共讨暴君!”

杨玄感说完这一番话,人群开始小声议论。后来,不知谁先喊了一声:“杨将军,反正我们也是一死,不如跟你一起造反,或许还有一条活路!”众人一听此人说得有理,便都高喊:“杨将军,我们和你一起干!”一时欢呼声响彻云霄。

杨玄感见状,也不由得感到振奋,又安抚了一下众人,便按事先与部下王仲伯、赵怀义商议好的编制整编队伍。附近农民听说这里有造反的队伍,也纷纷跑来加入。

杨玄感将队伍休整了一些时日,便想发兵攻打杨广。但他拿不定主意,先打哪里最好,于是便去找好友李密商议。

李密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本是杨广的禁军左翊卫左亲侍,在大兴殿值班。杨广为人喜怒无常,不知怎么就看李密不顺眼,将他赶出大兴殿,他也就从此离开了禁卫军。

但李密是一个胸怀大志、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人,并不为此气恼,反而更加勤奋向上。一天,他坐在牛车上看书,牛角上还挂着一套书。正巧被路过的杨素看见,他见李密气宇不凡,又发现他看的书为《汉书·项羽传》,便与之攀谈,又将其介绍给儿子杨玄感,两人后来成了亲密的朋友。

杨玄感来到李密的寝帐,发现他正在秉烛夜读。李密见杨玄感来了,忙站起身笑道:“杨兄此行可是为发兵一事而来?”

杨玄感先是一愣,继而赞道:“李兄果真料事如神!想必李兄早已想好制敌之计喽?”

李密连说“不敢当”,言罢二人坐下。李密这才为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条计谋。

上策:隋炀帝远征高丽,南面为海,北面有突厥,只有一条归路。若出兵占据临榆关(今辽宁抚宁境内),断绝隋兵退路,等于扼住其咽喉。高丽军闻讯,必在后面追击。用不了多少时日,东征大军粮草断绝,不战自败。

中策:率军直取长安,现在各地农民义军风起云涌,必会积极响应。我们网罗天下豪杰,以潼关天险固守,即使杨广率东征大军回来,也可与之周旋。

下策:进军洛阳,占领都城。但是洛阳守军闻讯必会加强防守,而杨广得到消息也会率东征军回来相助,两军夹击,结局可就难说了。

杨玄感却偏偏选择了李密的下策。他认为打下了东京都洛阳,大隋的江山即到手一半了。到那时,东征军必人心动摇,自己再乘胜追击,便可杀死杨广,号令天下了。李密见他执意要先攻洛阳,也不便再劝,只在心中叹息了一声,暗暗为自己做日后的打算。

次日清晨,杨玄感便让他的弟弟杨玄挺为先锋,亲率五万大军直逼洛阳。

但是,果不出李密所料,洛阳守军听到杨玄感前来攻打的消息,加强了防守。杨玄感久攻不下,两军陷入对峙。杨玄感见状没了主意。想了两天,又决定放弃洛阳,采取李密的中策,攻打长安。

在攻打长安的途中,经过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弘农太守杨智积为了拖住杨玄感,不让他去攻打长安,便在城楼大骂杨玄感。杨玄感果然中计,下令攻打弘农。李密看出杨智积用的是缓兵之计,便劝杨玄感不要理他,迅速攻占长安。否则不能占领潼关,追兵来到,便无处可守。杨玄感哪里肯听,非要以十万大军踏平弘农,再打长安。

但是弘农城非常坚固,并不是说攻就能攻下来的。还没等杨玄感攻下弘农,铺天盖地的隋军已从身后杀过来。杨玄感的军队毕竟没有经过多少正规训练,人数又比隋军少,被隋军分割成小块,各个歼灭。杨玄感和他的弟弟见大势已去,拨马落荒而逃。跑了不知有多久,来到一个叫葭芦戍的地方。杨玄感回头一看,只有弟弟杨积善一人跟在自己身后。想到自己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失败了,他不禁长叹一声:“唉,悔不该不听李密之言。”又转身对弟弟说,“我不能死在隋军手中,你杀了我吧!”

杨积善怎忍心对自己的亲哥哥下手?杨玄感见状大怒,痛斥他。杨积善无奈,上前一剑将哥哥刺死,自己正欲横剑自刎,追兵赶来,将其擒获。

隋炀帝从辽东返回后,即刻下令将杨氏兄弟全部杀光,一个不留。又命人将杨玄感的尸体焚毁。这还不解恨,又对御史大夫裴蕴说:“杨玄感造反,竟有十万之众随从!看来天下人还是太多了,多杀些也无妨,还可惩戒后人!”

裴蕴等人按杨广的旨意,大开杀戒。凡是与杨玄感沾亲带故,甚至只是沾一点边的全部杀死,连得过杨玄感救济粮的老百姓也不放过。

这次杨玄感起义失败,战斗中死亡和受株连被杀的人数远远超过十万之巨,损失惨重。

这一年,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从隋炀帝东渡辽河,监扶余军道。眼见得朝廷腐败不堪,多半官员都变节了,房彦谦却始终不渝地守职尽责,做人的原则没受半点干扰,真正是众浊而独清,众醉而独醒。他本来身怀出众的才学,有识者曾预言他前程远大,却遇到这等污浊世道,难免被那些执政官员们所诟病。由于告讦中伤,房彦谦被贬为泾阳县令。上任仅半载便忧愤成疾,一病不起。

初冬时节,房玄龄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便告假回家,尽心照料父亲,连着一百天竟没脱衣服。第二年春天,房彦谦病故,时年六十九岁。父亲死时,房玄龄一连五天水米未进。

这时房玄龄已经是三十四岁的人了。

天下大乱导致群雄奋起。继山东义军之后,国内又有十余路英雄起兵举事,各占邑郡:

窦建德在漳南称夏王;

李轨在河西称凉王;

梁师都在延安称解事天子;

萧铣在江陵称梁帝;

薛举在陇西称西秦霸王;

李密在巩县称魏王;

沈法兴在毗陵称上梁王;

林士弘在江南称楚王;

李子通在江都称吴王;

朱粲在南阳称楚王;

刘武周在马邑称定阳王;

王世充在东都洛阳称郑帝。

这些人远比几年前的山东义军更厉害,他们大都是昔日的文官武将,有文化懂谋略,有军队有实力,一出手便气度不凡,怀着称孤道寡的梦欲从大隋手中分切一块蛋糕,有的甚至不以割据一方为满足,简直就要取大隋而代之。

除了这十余路英雄,还有各地大大小小的流民草寇,林林总总竟不下二百余处。

大隋的末日即将来临了。这些原本都在房玄龄的预料之中,而此时他守孝期满,已返回上郡。眼见中原已乱,虽有忧国忧民之志,无奈他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又不可能使他加入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去。

在他看来,那十八路英雄当中最有潜力的,当数瓦岗寨的李密和河南的王世充。但这二人也是多了些草寇习气,少了些王者风范。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他仍在观望等待,他想看到一个真正能执掌乾坤的人,一个真正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