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01

第1章 四会——六祖成佛之地(1)

编者按

四会市置县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距今2220周年,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古县。四会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边缘,因西江、北江、绥江、龙江四水会流而得名,是全国著名的“沙糖桔之乡”,“玉器之乡”,中国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鲜为人知的是,四会也是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顿悟成佛之地。1345年前,四会这块让禅宗六祖化险为夷的人间净土,蕴育了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东方文化三大圣人之一的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在四会的秀水灵山中隐居15年,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形成了完整的南宗禅弘法体系。

六祖生平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惠能大师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其父卢行瑫原为监察御史。公元620年,其父被贬至新兴县夏卢村为民。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惠能大师降生,其时满室红光,房内异常芳香。第二日,便有二僧造谒,并为其取名“惠能”,而且解释含义说:“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公元660年,大师23岁,因卖柴时听到客商读诵《金刚经》而开发宿世慧根,到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学佛,8个月后得到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六祖。然后遵从五祖的授记,“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怀集县冷坑上爱岭六祖岩隐居1年。公元661年,六祖大师进入四会,来到龙甫镇营脚灯盏岭扶卢山下,韬光隐晦,隐匿行迹潜修默炼十五载。这15年是惠能大师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说,将六祖大师的南宗禅文化比喻作一棵智慧树的话,那么,在新兴县听客商读诵《金刚经》而起求法之心是下菩提种子的时期;在湖北黄梅县东山寺开悟时说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真如妙心智慧花开的时期;在四会是禅文化体系成熟结果时期;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大师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度、登坛受戒是大师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认成为法门领袖的时期。然后到南华寺弘法37年,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八月初三入涅槃是六祖大师度众无量将智慧之甘露果与大众分享的时期。可见,惠能大师在黄梅顿悟,在四会成佛。四会是禅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发源地之一。

六祖最伟大的贡献是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六祖禅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开出的奇葩。《六祖坛经》用最浅白通俗的口语化语言开示“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法门。六祖以真如自性(佛性)作为本体论;通过般若观照来达到顿悟,显发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作为实践要领;而以“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无念,“外离一切相”的无相,“于诸法上念念不住”的无住作为认识论。六祖所建立的顿教法门及其思想体系是独具特色的,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鲜明标志。

六祖倡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使中国佛教能够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历代的佛弟子实践六祖的教导,以修持指导生活,以生活体现修持。在了生死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世间实践中圆成了出世间的解脱。

六祖是中国佛教史上伟大的改革家。他冲破教条,直指心性,倡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惠能大师出生于当时文化最落后、最偏僻的岭南地区,从小以砍柴为生,根本不通文墨,却能够一悟之后,超越许多看起来学识高深、见解不凡的师兄,而成为禅宗六祖,将佛教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尊称为“东方如来”,是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佛教人物之一,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大圣人”。根据惠能大师口述整理出来的《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本被尊称为“经”的智慧结晶,照亮千余年来无数智士仁人的心灵。

六祖倡导佛法平民化,主张安心于般若上而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六祖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所以,毛泽东主席称赞说:岭南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六祖,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并称《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称惠能大师是“真正的中国佛教始祖”。

六祖禅学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后世禅宗和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周敦颐、程颐、程灏以及明朝的王阳明等都在六祖智慧大海中汲取养分,为儒家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六祖文化对于中国诗歌、绘画、建筑、艺术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启迪。唐朝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撰有《六祖惠能禅师碑铭》。世界六大文明体系(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美洲玛雅文明)中,其他文明都没落或出现过断代,惟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余年来生生不息,始终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这其中六祖禅学思想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功不可没。

六祖的禅法经历代弟子的传播,后来形成五宗(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即所谓“一花开五叶”,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欧洲将六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塑像矗立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启迪世人智慧,净化人心。

而这一切都肇始于六祖得法南来后在四会隐居十五年漫漫光阴中的思考与修持。可见,四会是一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神奇土地。

“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六祖在四会

六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由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成熟的黄金时代。

六祖大师在四会期间潜修默炼,创立了从佛性论到解脱论和修行观、认识论都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佛学思想体系,高唱顿悟成佛之说,使中国佛学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六祖的佛性本体论

佛法是围绕着我们每个人“迷”与“悟”这两种心态来展开教化的。我们之所以流浪生死、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就是因为我们不能体认不生不灭的真心,用生死的六尘缘影意识心妄认为真心,处于心迷的状态。所以五祖开示惠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六祖到四会的山区见山民抓老鹰的方法就深受启迪。山民挖一条又窄又深的小沟,比老鹰的身子还窄,沟里放几只刚出壳不久的小鸡,毛茸茸的鸡雏在沟中唧唧叫,老鹰眼尖,它在天空盘旋冲下来就抓,但沟很窄身子不能进去,被卡在沟里,爪子伸进去抓,沟又很深,鹰爪子碰不到地,落空了。翅膀在“啪啪”扇动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因为它脚跟不点地。大鹏金翅鸟,一飞千万里,全靠脚下一点劲,脚不点地就飞不起来。惠能大师见此情景,就想起师父弘忍禅师的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不知道用不生不灭的真心如来藏性去修,而是用生灭的妄心意识去修,也会被卡在六道里飞不起来,佛性不能起无边妙用。“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妄念停下来不动念时,豁然显现,了了分明灵明不昧的就是菩提自性,就是本来面目。你不需要怀疑:“这个不是吧?如果是,我怎么不发神通呢?”你要知道,你现在认取的真心,就像婴儿刚生下来,还不能像大人那样起作用,所以要保护他(长养圣胎)将来就能成佛作祖。所以六祖鼓励我们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佛在《法华经》上讲“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要让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世尊悟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具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佛性。“如来密因”每个人都与佛无二无别,只是因为我们心迷,所以佛才发广大悲心出现于世来启发我们,令我们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证无上菩提。所以《大佛顶首楞严经》上佛开示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如来藏的思想为禅宗——悟到佛地的顿悟法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六祖深明此旨,他教人修行,乃是直指如来藏真心,此心迷之则生死无边,悟之则轮回顿息。中国哲学史上素有性善性恶之争。孟子主张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六祖大师则以佛性论作为本体论。佛性既非性善也非性恶,超越于二者之外,佛性指众生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心就是成佛的本修因。

“不须求真,唯须息见”,不是空掉这个世界的事物,而是空掉对这个世界的错误的认识。所以六祖的弟子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中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六祖也是顿悟此真心而成就的。他本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一次在听到《金刚经》后,他觉悟了。从此把握了人生最深层的发展方向,经过苦修和明师指点,他在很短的时间内(8个月)完全顿悟了佛法的最根本要义,大彻大悟了。得法南来后,经过在四会15年的修证,当生就能成佛作祖,成为一个以自身来实证佛法的光辉典范,令我们感到非常亲切。

六祖是一位开悟的圣者,他悟到什么?六祖悟道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悟到真心,显发本具的佛性。他的五句开示阐明了佛性的体、相、用。佛性以清净为体,佛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佛性本体不会因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污染而改变,如珍珠埋在淤泥中,显不出珍珠的相,珍珠本体依然玲珑剔透。凡夫烦恼无边,也只能遮蔽妙、净、明之相,而于本体没有妨碍,本体依然清净。

佛性的相是妙、净、明。“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讲佛性的妙相。眼前所见任何有相的事物都是生灭不停的,佛性却是不生不灭的,妙不可言啊。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讲佛性的明相。佛性中本自具足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无量神通、三昧、辩才、智慧。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讲佛性的净相。佛性清净无染,不变不移,不动不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讲佛性的用。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芸芸众生,一切事物和众生都是从佛性真如妙心的本体生起的,佛性妙明真心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如果我们真的不着事相,妙、净、明的真心相就会朗然现前,内心充满清净光明,妙不可言。所以六祖初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2、由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说到六祖的实践观

公元660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决定传衣钵,让门下弟子各自作偈阐明自心的见解。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禅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般称为神秀呈心偈和惠能得法偈,这两偈的影响不能小看。如五代诗僧齐己诗说:“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两偈直接导致形成了禅宗的南宗和北宗,北宗是渐修,南宗是顿悟;北宗重在行,南宗重在知;北宗主张由定生慧,南宗主张由慧摄定。

神秀禅师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我们本具清净佛性就像镜子一样光明皎洁。我们修行时,要经常用佛法的镜子返照,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要让心惹上一点点脏东西。”神秀的偈浓缩了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戒治身,身得清净,故“身是菩提树”;以定治心,心得明净光洁,故“心如明镜台”;持戒修定,均需以智慧观照,才能日新又新,故“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重点是“时时勤拂拭”的渐修。

惠能禅师在更高层次上解释戒、定、慧三学。“菩提本无树”,讲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即无相为体;“明镜亦非台”即无念为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无住为本。宋代契嵩禅师说:“资一切戒,莫至乎无相(持戒而无持戒相);正一切定,莫至乎无念;通一切智,莫至乎无住。”其核心是本来无一物,既没有世间生死的染污相,也没有出世间涅槃的清净相。

神秀禅师作偈时未免得失萦心,呈偈时又犹疑恍惚,可知他尚未得见自性。神秀偈中句句有相,“时时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则心有所住;“勿使惹尘埃”是看净,看净则心住净相。故看心看净是意识妄心,不能见性,是渐修的方便。神秀偈是讲渐修,惠能偈是讲顿悟。神秀呈心偈是讲修德,惠能得法偈是讲性德。比如神秀的弟子志诚,聪明多智,受命至曹溪听六祖说法。能禅师问志诚:“汝师如何示众?”对曰:“诲大众住心观静,常坐不卧。”能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能禅师再问志诚:“汝师如何示众戒、定、慧?”志诚说:“秀大师言诸恶莫作名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这是从修德上讲。能禅师更高一层,他从性德上讲:“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所以秀禅师主张打坐,而能禅师主张在生活中修学禅法。

我们以六祖的弟子怀让禅师度马祖道一的公案可以更深地体认六祖的禅风。道一从四川来南岳结庵而居,终日打坐。怀让知其是法器,有意去启示他。一日,他见道一又在庵前打坐,便取一块砖在庵前石上磨。道一忍不住问:“大德,磨砖作什么?”

怀让禅师反问:“那你打坐作什么?”

道一说:“打坐求成佛”。

怀让禅师回答:“那我磨砖作镜。”

道一奇怪地问:“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禅师马上启发他说:“坐禅又岂能成佛?”

道一豁然省悟,向怀让禅师求法说:“如何才能成佛?”

怀让禅师进一步启发他说:“牛车陷在淤泥中不能动时,是打牛呢?还是打车?”

道一回答:“打车无用,只用打牛让它奋力前进才能冲出泥沼。”

怀让禅师开示:“修行同样如此,不是拘身而是修心,解脱只能靠明心见性,以不生不灭的真心为本修因,决定以因同果,才能成就不生不灭,福慧两足尊的佛果,并不是靠打坐制身。”

道一言下大悟,表述自己的悟境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真道,平常心是。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神秀呈心偈是如来禅修法,惠能得法偈是祖师禅修法。如来禅以安那般那入手,都摄六根,侧重息法,目的是断惑证真,是三学六度转识成智的禅法。祖师禅目的是明心见性,一超直入如来地,是即心成佛的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