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15

第15章 禅与身心灵健康(4)

佛说,当一个人开始懂得过心灵的生活,这个人离道很近了;当一个人还是贪著于物质生活沉醉于其中的时候呢?这个人离道尚远。所以我们要从纷扰的世界之中转过身来觉照自己的心。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就是学习的学,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就是竖心边和吾,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

《大日经》上说:唐密的一切理论基础就是如实知自心。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内心的量子物理学家,把自己内心这颗包容宇宙实相的、无限的心打开来,这样就是开悟。所以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就是要能够时时保持觉照、醒悟,并且任何时候要用一种觉醒的观点我们就能够真正醒悟。

不是生活的苦难使我们不快乐,不是生活的压力使我们不快乐,不是配偶使我们不快乐,不是老板使我们不快乐,不是儿女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快乐。

我们总是落入到那些惯性运动之中,总是落入到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固有的、狭窄的、有局限的思惟模式之中,所以就产生障碍了,所以就不快乐了,就生烦恼了。因此并不是外在的东西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成见使我们不快乐。所以不用求真,惟须息见。

而快乐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简单:第一个就是接受现实。第二个就是观照自身。第三个就是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

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那怎么做呀?比方说人家骂我,我心里面有怒气,那我怎么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呢?比方说这种食物很好吃,我生起贪念了,那怎么作出不同的反应呢?怎样来心怀慈悲呢?实践的方法就是四个字,我们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之一,他们的茶道其实就四个字:和、敬、清、寂。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用和、敬、清、寂来作为我们实践禅的智慧的方法。“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柔和的心、柔软的心,平常心,对一切都有一种平等的观点,保持平等心,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要起分别,不要说这个最重要,那个不重要;这个高,那个低。

我们使烦恼通过实践变成智慧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和,就是对烦恼我们要有一个好的观察,再加上一个全新的见解,在我们内心之中点灯,那它就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智慧,智慧就生起来了,这是和。

“敬”是心存敬意。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会说我们要心存敬畏,心存敬意,一切法平等,一切众生平等。烦恼现起就叫业障现前,我们能够超越,这个业障就变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变为业障。所以事实上来说,任何境界现起来,我们都要有平等心,都要心存敬意。

我们知道禅门有公案说禅师们互相来斗机锋,一个说:“我将来要做一头牛。”

另一个说:“那我要做牛粪。”

还有一个说:“我要做牛粪里面的那条蛆。”

那其实是什么?也就是说禅师的心中是平等的,他没有认为牛粪就很污浊,而黄金就很高贵,“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因为禅师是绝对平等的状态之下心存敬意。

“清”是清净心,如实看见自己的心。

“寂”是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随时随地保持心的平静,用觉醒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之中保持绝对的欢喜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喜无量心就是如此,世界虽然有种种的不平等,在这个极不平等之中保持我们心的绝对平等,在极不自由之中成就我们心的绝对的自由。

为什么?因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样能够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所以和、敬、清、寂其实就是佛法里所谓的四智菩提。

“和”是妙观察智,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烦恼,烦恼当下就转为智慧,这是妙观察智;“敬”是平等性智;“清”就是成所作智;“寂”是大圆镜智。四智菩提就在其中了。

这是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懂得用和、敬、清、寂,任何时候我们心中都不会生烦恼心。

如何处理好人与家庭的关系呢?

当然首先我们要平衡,不单单是要关注事业,还要更多地关爱家庭,因为没有家庭的港湾给我们提供心灵的补给和营养的输送,那我们的事业也会遭遇危机。

不过凡夫众生是时时分别执著,网络上面有个笑话说:谈恋爱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你看,俩夫妻越处越糟了,斤斤计较了,怎么这样子啊?这都是凡夫心的分别执著,所以这个世间的离婚率才这么高。世间人不为物质苦,就为情感苦,原因都是因为凡夫心的分别执著,因此我们面对家庭的时候要能够时时付出关爱和真诚。

不要认为我结婚之前我们沟通好了,以后就一劳永逸,不需要再去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好两个人的关系。这是错误的观点,很多丈夫有这么一个错误观点。那么女众呢?妻子也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她就认为既然是老夫老妻了,我的需要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了。她就不表达,然而对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裂痕就越来越深。其实这都是因为不能活在当下,一直活在成见之中。

佛陀在《玉耶女经》之中说:上等的夫妻关系是能够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中等的夫妻关系不能互相欣赏,但是能够互相理解,知道在那种心智模式下他一定会这么想,所以我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再次一等的夫妻关系就是连理解都很困难。觉得夫妻之间相处久了,相互的缺点都是纤毫毕现,都知道了,所以有时候觉得这个人做事真是不可理喻。很奇怪,不能理解了,但是怎么样?因为有一个情感基础还能够互相包容。

因此,如果不能够互相欣赏,就起码要能够互相包容。还有就是不能互相欣赏,就要能够理解。不能互相理解起码要能做到互相包容,如果连包容也做不到的话,那事实上来说,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容易给我们造成非常深的伤害,因为人是执著的。

所以我们要能够运用禅的智慧,打破成见,少用记忆力,多用想象力;少用批评,多用鼓励。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和包容去看待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不要被自己的成见所局限,要尝试着用全新的观点去认识他们,家庭就能够和谐幸福。

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呢?

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的关键就是要有诚信和承担社会责任。我们人立足于社会之中,无非就是做人与做事,事实上都有做人的三项法则。社会上无论你在任何部门、单位,任何机构之中、任何团体之中,你要与大众和谐相处,一定要注意这三个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使人接受你。如果他不接受你,你再有才华也白搭了。第二法则是要让人喜欢你、欣赏你。第三个法则就是要使人离不开你。

这是做人的三项法则——使人接受你、欢喜你、离不开你。

做事的三项法则就是: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我们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从禅的角度来说基本的法则。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原则是做精神世界的富翁,不要浪费物力,要过环保的生活,通过智慧的开显来品尝生活的甜美,领悟身心不二、身土不二、自他不二,处处当下都是极乐净土。正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为我所用就浩瀚无穷,不需要占有,内心就能够无所住,无所著。任运坦荡当然就没有心理压力,所以更进一步就能够成就心理健康。

我们知道了要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成就心理健康以后,更进一步要想究竟、彻底地成就究竟的心理健康是要能够提升我们的心智模式,要从凡夫的这种心智模式之中超越出来,达至圣者的心智模式,就需要确立信仰内核,因为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禅悟人生的目标体系就是成就生命价值的最大化,那就是什么?顿悟成佛。我们从凡夫通过禅的智慧乃至于可以成佛,你说世间的东西有哪样达至不了呢?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大部分人一辈子劳劳碌碌都是为了追逐物质生活的丰富,让自己和家人朋友生活得更好一点。

第二种,更上一等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它已经超越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著,而是希望能够自我实现,自己的潜能能够发挥出来,能够在各个领域之中有造诣、有建树,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能够留下自己的足迹,但是还有烦恼,还有生死的烦恼,没有了生脱死的把握。

第三种,更上一层楼就是灵性生活的解脱。像那些开悟的禅师一样,任何时候都是快乐无忧的。因此,放下回归当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认为说那个禅师的境界很难达至,不晓得要修行多少年。其实你只要领悟禅的智慧,真肯放下,当下即是。为什么?因为佛其实就是把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全体彰显出来,所以看破放下,活在当下,不要因为外部自我而淹没内部自我,要有弹性的生命。

我们现代的人生命越来越没有弹性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过多地追求外部的自我,外部的自我都是由于内在的欲望而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说外在的东西。比方说外在的物质财富、外在的名誉、外在的学术地位、外在的好的配偶、家庭等等。一个人的外部自我越强化,负担就越重,心理压力就越大,生命的弹性就越来越小了。

这种外部自我淹没内部自我的情况,佛教之中佛陀有一个很妙的比喻:“如蛇吞其尾”。一条蛇吞下自己的尾巴,那就怎么样?就形成一个圆圈,对不对?形成一个圆圈它就一直吞一直吞,然后怎么样?这个圆圈越来越小,最后就没有了。那其实就是什么?蛇越努力去吞下自己的尾巴,死亡就越快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