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23

第23章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3)

如果我们用一种分别的观点,用一种知识去判断我们面对的人群,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可用,那个人不可用;这个人有才,那个人没有什么能力;这个人德行好,那个人道德很低下、很败坏,甚至会觉得手下无可用之人,觉得很困惑。但是如果开启了禅的智慧,我们知道用欣赏的眼光、用觉照的眼光来看,那么天下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一切都不执著,那么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整个世界都能够为我所用,这样是随顺众生。以这样的方法来欣赏每一位众生,顺着众生的根性去启发他,去融他、化他、用他,就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如同禅师教化众生的方法:“先则使我同于他,后则使他同于我。”首先我要破除成见,不要用一种成见去看人,而要用当下的活的智慧,创造的活力去看人,才能够真正地容他、教化他和真正地用他,发挥他的才能,渐渐地就能够启发他,心开意解。

第四就是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是消除嫉妒心,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现在这个世间竞争这么激烈,大家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其实是因为没有学会随喜功德的缘故。凡夫众生心迷,他觉得世间资源有限,人家得到了,我可能就少了。不是这样的,要用一种随喜功德的方法,人家成功了我随喜他,真正发自内心。要有一种一切都肯与人共享的气度和胸襟,当然天下英才皆归麾下,这样来修随喜功德。

佛法之中也说,如果自己的修行比对方高,那么他修行的功德我去随喜他,我得到的功德比他更大;对方的修行跟我平等,我随喜他的话,也能够得到跟他同等的功德;对方的修行比我高,我去随喜他,我也能够得到一半的功德。

好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在黄梅得法开悟,在四会隐居十五年,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原来是开悟了,现在通过十五年的历练,真正地圆满成就了。我们都知道风动、幡动的公案。六祖惠能大师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心胸就非常宽广,随喜功德就修得非常好。他先是邀请全国知名的佛教界的领袖、大德来做一个戒坛给六祖大师剃度,然后又护持他弘法,送他到曹溪南华寺去弘法度众生,又反过来拜惠能大师为师父,这是真正地修随喜功德。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自私心,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嫉妒心、障碍心,完完全全地随喜功德。六祖大师弘法利生的功德有多大,印宗法师也就有多大的功德,所以要修随喜功德。

第五就是随处作主。

随处作主是《临济语录》上面临济禅师的开示:在一切情绪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境界里面要能作主,在一切观念思想里面要能作主。

首先在一切情绪里面要能作主。

就是不要活在情绪里面,而要活在觉照的智慧之中。我们很少能够不活在情绪里面,情绪总会困扰我们,我们总有种种的抱怨、不满、愤怒、生气,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愤怒、生气?不要在表面上找原因。而且有些人说:“我正是因为有很多烦恼,觉得我经常起了种种贪瞋痴的烦恼,所以我才来学佛,我学了佛法以后,看了很多佛经,我也老是读《金刚经》,但是逢缘对境我还是会生气,还是会愤怒。”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你学的只是佛法的知识、佛法的表相。因此我们要知道,其实真正地探究每一种负面情绪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一种期待、某一种观点,每当遇到这个环境不符合我这个期待,不符合我这个观点,我就很生气了。

最简单例子,比方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不由自主很快这个情绪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不顺我的意。那是什么?就是我的情绪的背后隐藏着我的一种观点、我的一种期待,我对他,尤其是我最亲近的人有某一种期待。我主观地认为我不用说、不用表达,他应该能够理解我,但是不是这样的。于是逢缘对境就生气了,就吵架了,这都是活在情绪里面。

那么,做一个修行人、做一个参禅的人,做一个学习禅的智慧的人,是不是修到高的地方以后,修到高明、修到开悟以后,这个人没有情绪了?他也从来不发脾气,从来不骂人了?他也从来不会哭,从来不会笑了?当然不是了。如果说修行人修成这样就是开悟的话,那不就是木头人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要知道,修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不是放纵自己的情绪,而是去觉照它,觉照我这个情绪的背后是什么,真正要解决的不是这个情绪,真正要解决的是情绪背后隐藏的观点和期待。我真正这样去修的话,当然就不容易老是情绪波动,不容易老是生气,不容易老是生烦恼了。为什么?你这是擒贼先擒王,你从根源上去断除它。

故此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不产生情绪,而是要做情绪的主人。凡夫是情绪的奴隶,情绪来的时候就失去理智了,暴跳如雷,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成了情绪的奴隶;修行人是情绪的主人,情绪浮现出来的时候只是去觉照它,并不会压抑它。真正要处理的就是隐藏在我们情绪背后的那些期待和观点,这才是问题背后的问题,去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解决之道。

凡夫众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向外面去寻找答案,那个答案不是究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去探究,深入地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当然你就能够活得很快乐了,不容易生烦恼了。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呢?勉强来说的话,可以有四个步骤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第一个步骤是要接受它。我全然地接受它,明确地告诉自己,我可以生气,我也可以愤怒,我可以起种种的情绪,不要排斥,不要认为说我生气、愤怒这是不好的,这是没有修养的,是会碰壁的,不要恐惧、不要害怕这样,全然地去接受它。

第二个步骤,接受它以后,就应该是要面对它,看看我这个情绪的背后是什么?是有哪一些期待?比如说生气,生气背后一定隐藏的就是失望。

第三个步骤就是看看,如果我这个情绪是因为失望,那么,我是对别人失望还是对自己失望?那你在外边去找,你对别人失望,那你永远都会超越不出来。我对自己失望是我怎么智慧没有真正开启出来呢?我怎么还是跟着情绪走呢?要跟着智慧走,这个时候,到了这个环节,你的心中早已经平静下来了,所以要做情绪的主人。

第四个步骤就是要放下对别人的期待,对自己负责,这样当然就能做情绪的主人。在一切情绪之中作主的方法就是收回对他人的期待而对自己负责,这样任何人不能够影响你的心境,任何事情不会破坏你的快乐,那当然就是当下解脱,当下开启禅的智慧。

这是讲在一切情绪里面作主。

其次就是在一切境界之中要能作主。

我们能在一切境界之中作主吗?不能,凡夫众生心迷,所以他永远活在担忧和计算里面,他永远不能够活在当下。

我说一个例子。有一个居士,她丈夫是做培训公司的,做的很大,满世界飞来飞去。她就很苦恼,为什么?因为总是聚少离多。在一起的时候,她也老是大脑转个不停,老是在想,老是担心夫妻之间的沟通有问题、有障碍,错过了当下相处的这种感受。分开的时候当然就活在思念里面老是打电话给先生,她的先生就很烦她,觉得你怎么这样子?有事没事你不要老是打电话,浪费时间。当然也就有抱怨了,也就错过了享受分开的时候这种感受。就好像泰戈尔所说的,白天错过了太阳,晚上错过了月亮和星星,总是错过,总是认为未来的才是最好的,不知道当下就是最好的。

所以在一切境界之中要能作主,方法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大脑过多地介入,只是用真心相处,你真正的这个样子,你活在当下,充分地享受当下,那夫妻之间相处,无论是分开还是在一起都很快乐、都很轻松、都很自在,不需要计算、不需要分别、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紧张,也不需要抱怨,也不需要贪恋。在任何一种环境之中都很快乐、都很自在、都很享受。在一起的时候好好地珍惜,分开的时候各做各的事情,大家都好好充电,心灵不断地开启内在的智慧,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涌现活力,这样当然每一刹那都很快乐,大家都能够互相欣赏,当然这样的婚姻就非常好,家庭就非常和美,当然也就能够没有障碍。

所以不要永远脑子转个不停,而要真正用自己的心去体悟。佛陀说:“能够真实地觉知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够真正地觉知人家的心,进入别人的心,那是慈悲。”我们能够进入别人的心吗?同事之间我能够进入我的同事的心吗?夫妻之间我能够进入对方的心吗?不能够,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用大脑,没有用心。

大脑怎么去做?比如说先生有一个什么行为,那这个太太怎么来看?她就会用过去对她先生的印象,她过去夫妻之间相处有很多故事,有很多行为,然后把记忆里面储存的那些故事调出来,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那问题出在哪儿?他当下的行为是由当下的心决定的,你用过去的心来解读他当下的行为,当然就产生误会和隔阂。所以说有大脑介入就是算术,用真心就是艺术,就是生命大美的境界。用当下的真心,很轻松、很自在地去活,不需要有过多的计较、思量,这是在一切境界里面作主的方法。

讲一个马祖道一启发百丈怀海开悟的公案。就是说,百丈怀海没有开悟之前,他是马祖道一的弟子,做侍者。禅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任何一个情景都能够让你开悟,只要你准备好了。有一天,吃过晚饭,师徒两个人在山上经行、散步。刚好有一只野鸭子飞过来,马祖就问他:“那是什么”?

百丈怀海就回答:“那是野鸭子”。

马祖再问:“到哪里去了?”

百丈怀海就说:“飞过去了。”

这个师父怎么办呢?马祖道一马上就抓住百丈怀海的鼻子拼命一扭一拧,那当然非常痛。百丈怀海当然就痛得失声大叫,马祖道一就启发他说:“又说飞过去了。”百丈怀海马上豁然大悟。

大家对禅的开悟不要认为好像是很难,或者认为要经过百千万劫修行才会开悟,如果你准备好了,悟就在当下。

百丈怀海马上就开悟,他悟到什么?悟到真心本体。当然我这样说那就这么听,如果你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不是智慧,一定要去透过这个来启悟。

那其实是说什么?是说外在的境界虽然在变化,这只野鸭子飞过去了,但是实际上我们能够觉知的心,它是怎么样?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是没有来去之相,没有说飞过去了这样的,它就在一切时空里面,都是具足的,开启它就好了。

而百丈怀海说这只野鸭子飞过去了,当然就是怎么样?就是把外在的事物累积在记忆里面成为一种知识,成为一种印象,这就是过去心;禅就是当下心,就活在当下。所以你把它累积成为一种过去心的记忆,就错了,这就障碍你了。因此马祖道一马上就扭他的鼻子,就是怎么样?就是让他在这个痛彻心髓的感受之中回过来,把你的心由过去心拉到当下来,当下怎么样?当下你很痛,你也能够觉知到你很痛,那么你的身心都在当下。这个时侯,师父再点他一下,又说飞过去了,其实当时就是说怎么样?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够作主,你的真心哪里飞过去了?如果你用妄心,你的心就跟着它飞过去了,为什么?你落到印象里面去了。所以用真心,就在当下开悟,那么他大彻大悟了。

大彻大悟以后,师徒两个就回到寺院了。一回到方丈楼,百丈怀海就在侍者寮里面嚎啕大哭,那里有八大侍者,另外一个侍者莫名其妙说:“怀海,你怎么了?你哭什么?是不是你父母亲过世了?”

他说:“不是。”

侍者还问:“那么是谁欺负你了?”

百丈怀海说:“不是。”

侍者又问:“那怎么回事?”

百丈怀海就回答说:“刚才师父扭我的鼻子,让我很痛啊!”

就这么说了一句。

但是侍者更加莫名其妙了:师父扭的鼻子很痛,那也不至于这么嚎啕大哭。所以他就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跑去问师父,问马祖道一禅师。

师父就说:“哦,这样啊?怀海自己最清楚了。”

这都是禅机的话,就是说,百丈怀海已经真正明心见性了。

那么,这个侍者又跑去跟怀海说,师父刚刚怎么说怎么说。百丈怀海又哈哈大笑,这个侍者莫名其妙了,怎么刚刚一直嚎啕大哭,马上又变成哈哈大笑呢?

百丈说:“刚才我是痛哭流涕,现在我就是哈哈大笑。”

那是说什么?是说修行人是充分地活在当下,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在每一种情绪里面都去充分地体验,都去真正地体验这种感受,在一切感受之中、情绪之中、境界之中都能作主,所以我们要知道百丈怀海禅师开悟的公案能够启发我们什么?

第一个启发就是活在当下,不要用过去心。一切的思想、一切的观点都是过去经验的累积,如果你执著于它,它就会障碍你。

第二个启发就是真正的禅修者并不是那种好像木头人一样的,而是一个非常自在的人,是一个任何时候都生命灿烂地盛开的人。我们知道一朵花,它一定是能量最充沛最旺盛的时候才盛开。同样的,开悟的禅师,他的生命就像这朵怒放的鲜花一样,充分地活在当下,而且他真正开悟以后,他的能量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不会流失,为什么?

因为他只是觉照,没有分析,没有判断,他是很轻松自在的,同时又是全然地能够觉照到整个法界的,但是他并没有紧张地分析,因为你要用凡夫大脑,它就一定很紧张地思考分析,这是要能量流失的,能量流失当然我们的生命就不可能开花,这个开花是指内心开悟。因为你的能量在不断地流失,哪怕你积累很多禅的知识那也只是你很紧张地去吸收它、思考它、判断它,那么你生命的能量在不断地流失,所以我们的生命不能开花,半死不活的就这么活着,这样一种不充分地活的状态。而禅修者、禅悟者,他是真正灿烂盛开的、生命能量不会耗散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能够轻松自在。因此禅师说:“修行人很轻松,凡夫很累;修行人很自在,凡夫很辛苦。”因为你要用大脑思惟就很辛苦了。

这样我们来充分地活在当下,充分地最大限度地来体验自己的情感。凡夫在现实生活之中因为用大脑思惟,所以他总是分别、计较、判断、取舍,总是不敢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总是要带着假面具来活着,所以活得很累。而像百丈怀海禅师,他大彻大悟以后就会尽情地哭、尽情地笑,而真正地活在当下。这是说我们要在一切情绪之中、境界之中都要能够作主的方法。

第三个启发,我们心的本质就是空、觉、明。我们这个心是真空妙有,它是与法界融为一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它的妙用就是觉察。所以我们做一个不断地涌现创造、创新活力的人类,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类。这样用禅来当下觉照心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