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24

第24章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4)

第四个启发就是信得过才是最大的秘密,真正的信——自信,这才是最大的秘密。我们总是相信不过,我们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总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不知道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我们这个生命的源头活水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完美的,你只要真正地信,真正地信得过,当下就能够契入,能够悟入,这是最大的秘密。所以说参禅用功要成就的话,要具足大信心、大雄力,能够精进勇猛,对于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要真正地起大疑情。

第三就是在一切观念之中要能作主。

凡夫众生又要运用知识,所以他总是会被种种观念所束缚,被种种观念所奴役,成为观念的奴隶,不能作主。我也说一个公案好了。

五祖山法演禅师有一次上堂的时候说:“有一头牛在房子里面,把门关起来要从窗子里面出去,但是那扇窗子很小,这头牛的头也过了,牛的身子也过了,但是牛的尾巴过不去。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那说明什么?其实就是说,凡夫众生真正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思想观念。外在东西很容易放下,人生有一定阅历以后,他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就很淡薄了,不执著了,他精神提升、知识增长以后,人生社会阅历多了以后,对于外在的财产、地位、名誉都看得很淡,他修行、他修养非常好,但是他真正最难放下的是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还是会有一种执著。最难放下、最不肯割舍的,那最后的一根尾巴就是我们对自己观念的固执使我们不能够觉知到当下的真实相,因为我用一种观念、用一种观点、用一种成见、用一种知识、用一种思想去判断外物,那就怎么样?当下的真实相我就不能觉察到了,当下我的真心本体就不能开启了,就不能够接近我的真心,所以不要固执自己的观念。

当然,这不是说没有自己的观念,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不执著于自己的观念。凡夫众生学佛,因为把它作为知识来分析,所以他总是会误解,很多人看佛经,但是真正明白的不多。比如佛经里面说要破我执,很多人说:“这个破我执,就否定自己。”错掉了。怎么是这样呢?

破我执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是指随处作主。我们说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是对身体的执著;法我执是对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的执著。破我执的人是真正最有自信的人,其实破我执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更高层次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就是具足一切的、就是完美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灭;何期自性不动不摇;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真正破我执的人,真正具有自信的人。

所以我们不要固执于自己的观念,这就是放下最后的一根尾巴。那么真正地能够这样地来随处作主,在一切观念之中都能作主的话,我们就能够轻松自在。要知道,身体不会障碍解脱,但是对身体的执著才会障碍解脱;观念也不会障碍解脱,而是对观念的执著才会障碍解脱;境界也不会障碍解脱,对境界的分别、执著、判断才会障碍解脱。其实佛法归根结蒂也就是三个字——不执著。

而这个不执著不是随便,不要认为说,反正不执著就随便,不是的,这样是错误的。随处作主,任何时候都具足自信,智慧全然地盛开、全然地开放,全方位地、全圆地来觉知这个世界,不会用一个管道去看这个世界,你用某一种观点来看就是用一个管道来看这个世界。一切的你都了知,不局限于任何一个观点,这就是彻悟的智慧。这是对我们的启示,所以要能够随处作主。

我们九月底的时候去韩国参访,此次参访了韩国佛教界五大丛林,而且很轻松、很自在地做了深入的禅的交流,包括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白羊寺、修德寺等,真正都是有真修禅的大德来接引众生。

我们幸会了曹溪宗的社会部长——弥山禅师。他很年轻,三四十岁左右。弥山禅师很小的时候就出家,然后到英国的牛津大学学习,得到博士学位以后,到哈佛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归国以后在曹溪宗做社会部长。我们在他禅房里面喝茶的时候,看到他墙壁上挂了一幅中国书法,是他的师父写给他的“随处作主”。随处作主是临济禅法的精髓,在一切境界里面、在一切观念里面、在一切情绪里面都能作主,这是承担。

3、转化

第三种方法就是转化。转化包括了转化思惟模式和转化行为模式。凡夫众生的思惟模式是什么?是大脑思惟。大脑思惟的特性是什么?记忆、解读。用过去累积的种种的知识、观念、经验,都把它累积起来,在遇到新鲜事物的时候马上去解读它、判断它,但是,这有局限性。

第一个局限性是任何的生命都是活的,都是当下的心决定当下的行为。我前面举的那个比方,你的同事,他当下的心决定他当下的行为,但是你用过去对他的印象来解读他,你们的误会就产生了,你并不能够进入他的心。是什么东西障碍我们不能够进入到他的心?是因为我用妄心,用过去心来解读。如果我用真心,我用当下的心来觉知它,你真正去用功,就会发现,因为大家都是活的生命体,所以就会形成一个能量共振,大家就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很奇妙的感受。为什么?因为你形成了一个能量场的共振,这是真正的心心印心。那当然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人际和谐,夫妻之间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心心相印,当然就快乐、自在了,所以是要转变思惟模式,不要用记忆和解读。

还有一个是什么?如果你用记忆和解读,记忆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过去的遭遇,你截取一个片段,这就是你的经验,你把它累积起来,那不过是过去的碎片而已。你把它累积在这里面,用这个框框去套现在的事情,那就变成活的东西被你套死了。它本来好像一朵鲜花,这朵鲜花是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呼吸,你用过去的植物学知识来判断它、来解读它,说:“这是玫瑰花。”你真的看到这朵玫瑰花了吗?没有,你只是认识了这朵花,你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它,所以你认识这朵花叫玫瑰花,但是你并没有真正看到这朵花。

真正的看到是什么?是融为一体,花是活的我也是活的,花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我也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我的眼根接触到这朵花的一刹那马上就因缘重组,因缘重组就产生新的生命。什么生命?灵性生命,灵性生命的智慧当下就现起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怎么生的?就是这么生的。但是凡夫众生去解读它的时候就把这个活的花,动态的花看成了一个静态的死的花了,那当然就怎么样?我跟世界的对立就产生了,那当然你就会不断地向外去追求,你有一个目的性,你永远不会满足。

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小我,不要运用大脑思惟,而要运用灵性生命思惟,像修行人一样,运用灵性生命思惟来觉照和欣赏。很轻松,只是当下的用真心的智慧来觉照它就好了,从一切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样是转化思惟模式。

具体怎么做呢?我讲到了转凡心为佛心的四个字:和、敬、清、寂,这当然也是借用的,没有固定的,如果你认为这是固定的,那就变成知识了。和、敬、清、寂本来是日本从中国的茶道中学到的,学到茶道以后,这是他们所讲的茶道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借用过来说怎样转凡心为佛心也可以的。“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照空妄念,用内在的真心智慧来照,一觉照,妄念当下就是真念,凡心当下就转为佛心。

首先是和。和就是妙观察智,就是不要落入到惯性思惟的局限里面,不要落入到惰性里面。我们总是活在惰性里面,我们遇到新鲜的事物,马上的反应是什么?不是开启当下的真心去面对它,而是应激反应马上回到过去,把脑海里面储存的过去知识来应对它、来面对它、来解读它、来判断它。为什么?因为我心里面不自信,我有恐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真心,我宁愿相信自己过去妄心累积的知识,那其实就已经错掉了,当下电光石火这一刹那之中我就失去了一个开悟的机会。

所以其实开悟并不难,就在当下这一刹那之中,真正地信得过就对了。所以这个“和”字,就是不要落入到惯性思惟模式里面,不要落入到惰性里面,你总是依赖过去的知识,这是惰性,惰性就障碍活力,你当下的活力开发不出来。犹如齐白石画画所说的:“似我者死,学我者活。”画的画跟我一模一样这就死掉了,你学我是学我内在的智慧,不是学我外在的相。任何艺术境界都是如此,对不对?

管理我相信也是如此,做文章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那我想管理最高的技巧也就是没有技巧,用真心的智慧了,如果你用很多很多的东西,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的话,它一定会卡住的。所以要这样开启最高的智慧,用一种全新的观点尝试一下,用你的真心去面对它,新的观点就会产生出来,不落入到任何固定的、固有的模式里面去,不要落入惰性里面,而要不断地创新,这样就是和,这个和其实也就是妙观察智。

由此知道,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事物,那么当下烦恼就转变为智慧,所以烦恼即是智慧,烦恼即是菩提,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次是敬。就是心存敬意,心存敬意就是平等性智。

我们看今年以来,青海414大地震,接下来就是甘肃的泥石流,台风等等也很多,一个是让我们更深地体悟到佛所说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真理;再一个就是提醒我们,我们要有一种敬畏,即是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一切都要有一种敬。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什么是功德?这是真正的功德。一个人内在真正有开悟的话,他一定不是一个狂妄、傲慢的人,一定是一个很谦逊的人,是一个心存敬意的人。因为知道每一个生命体都是具足佛性本体的智慧和慈悲的,所以对任何生命体,哪怕是一只飞蛾都会心存敬意,有这样一种平等的观点,不去分别、执著,不会妄生取舍,不取不舍即是成佛道。所以敬就是平等性智。

第三个字是清。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成所作智。也就是指我们得到了面对世界的智慧。

第四个字是寂。就是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也就是指大圆镜智。真正开悟的人,他没有这种不断地向外去占有的的心,没有不断向外去追寻的心。真正开悟的人,他不需要去占有外在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因为生命本自具足。但是凡夫众生迷的话,他总会要不停地占有物质、金钱、房子、车,甚至于婚姻来得到安全感。更进一步有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追求长生不老。你看,秦始皇、汉武帝或者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迷恋炼丹术都是为了什么?都是有恐惧、害怕。害怕什么?害怕对死亡的恐惧,心迷掉了就是这样的。

但是修行人怎么样?“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真正成就了自由,生死不能障碍他,真正成为一个大心的人、大写的人。大心的人是发菩提心的人;大写的人是顶天立地的人,真正完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来担当、来度众生,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真正的开悟的人。因为他一空依傍,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东西来获得生命的安全感,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东西来消除内心的恐惧,为什么?因为他就是这个世界,他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哪里还需要去追寻?哪里还有目的性?

我们读《金刚经》都知道了,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很熟,但是说什么?有悟吗?我相信大家都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悟,但无论是深和浅其实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因为都是真心本体所开启出来的。

无寿者相是什么?是指没有一个目的性,没有一个向外的追寻,这样来转化自己的思惟模式。其实清和寂就是什么?也就是清净心和明白心。清,就是清净心;寂,就是明白心。真正明明白白了,心就不向外去追求了、去贪恋了,修行就是修这六个字:清净心,明白心。如来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非也就是信、解、行、证。

解什么?解就是心开意解,把凡夫的思惟模式转化为圣者的思惟模式,那就心开意解了,这是明白的心,明明白白的心其实就是开悟了。六祖大师因为一句经文而开悟,大家都知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不执著于外在一切生灭的假象而成就清净心,而开启内在当下的本性的清净心,这就是悟者的境界,就是我此地所说的清。

这样是在修行上、禅悟上用功的方法,我们如此就成就了真正的自由。外在有自由,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不对外在的境界起执著,相相离相。所以外在的真实相,我们真正地看到了,不是认识了,而是真正地看到了,见到外在的世界的真实相,其实这个外在世界也是方便说,哪里有外在和内在?真正地开启真心是无内无外、无始无终的,但是为了方便启悟的缘故,我们说见到外在的真实相。

那么,内在也能够见到真实相,那就是什么?就是寂。我们不再执著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不再执著于自己的经验,不被知识和经验所束缚,内心就得到自由。一颗彻底空寂的心,就是充满活力的心,就是能量一丝一毫都不会消耗的、灿烂的、盛开的心,这样是禅者的境界。这是说用和、敬、清、寂来说如何转化思惟模式。

第二就是转化行为模式,就是将凡夫以自私自利为中心的行为模式转化为圣者以无我利他为中心的行为模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就说恒顺众生。也就是什么?没有开悟以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所以才产生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以自己为中心辐射出去,去探究这个外在的世界,就产生了对待;产生了对待就有了相,有了种种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心就迷了,就向外去追寻。

我们要能够转过来,像修行人一样,像普贤菩萨一样以众生为中心,无我利他,这就是行为模式的不同。自私自利,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但是我们深入思惟一下,自私真的能够自利吗?不是。彻底地来说,自私自害,你越自私越害自己。一个高尚的生命体,跟随他净化的层面,他一定是越来越放下自私,正是因为他放下自私,他才能够拥有这个世界,才能够得民心、得成就,才能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要转化行为模式。

我讲一则公案。就是我们去韩国的时候,去参访浮石寺勤日禅师,完了以后我们就知道这座寺院的缘起。

唐朝新罗时候有一位高僧义湘禅师入唐求法。当时的朝鲜还是一个分裂的状态。他有一个很奇怪的因缘,一到达中国的时候就遇上中国的一个女子叫做善妙,而善妙很奇怪,也是宿世的因缘,一看到义湘禅师就对他一见钟情,一直就追求他,一直就迷恋他。义湘禅师一心求法、求解脱,如如不动。

义湘禅师在中国学习十年,这个善妙女子也就等待了他十年,一直没结婚也没嫁人。他是学什么?学华严。义湘禅师是韩国华严宗的初祖,他跟中国的华严宗澄观国师是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