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上册)
28327000000025

第25章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5)

十年以后学好了他就准备回国,善妙一直就没有醒悟过来,虽然说义湘用种种的法来开启她,因为她迷恋很深,陷在这个情感里面不能自拔,所以她一直就不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这个心一直解脱不出来,但是义湘仍然还是如如不动。

他找好了船准备回国了,当然他就不让善妙跟着走了,不让她上船。善妙也是一个很刚烈的人,她看到义湘的船开启了,马上就投海而死。死掉以后她就转生为一条龙,投生为龙这一刹那,这颗心醒悟过来,心转过来了,她就明白了,开悟了。

她就想:“以前我只是爱慕和迷恋义湘这个人的表相,不懂得他求解脱的心,没有真正进入到他的心,以前我只是很自私的,希望能够用感情来绑住义湘这个人,但是并没有真正能够了解和觉知他的心,但是现在我都已经转生为龙了。龙当然是怎么样?在佛教里面说龙是比人要低的,龙虽然有神通,能够兴云致雨,但他是属于畜生道。我现在再不要这样了,再像以前那样去迷恋表相的东西了,我真正地懂得他求解脱、求道的心,所以我要能够真正地无我利他,我通过帮助他建设好寺院来利益众生,来让无量的众生因此而得解脱。她就发了这么一条愿,所以她虽然做一条龙,但还是以这个愿力一直跟随义湘禅师。

当然义湘其实是看不见她的,义湘禅师归国的时候,是公元676年,是中国的唐朝时候,当时的韩国是属于新罗文武王时期,他就决定建设开创一个寺院,但因为当时韩国的佛法并不兴盛,所以当地很多人阻碍他,大家都来障碍他,建寺院总是建不成。他要找人来建大殿,白天建了,晚上周围的那些人就偷偷地把他那个砖头、木头就扛走了,反正搞了好久都搞不起来。

有一次在很多众生又来干扰这个寺院建设的时候,善妙运用神通力把一块很巨大的石头举到空中来,大家看不到龙,只看到石头。很奇怪,这块石头怎么浮到空中来了?那是不是我们义湘禅师有神通?就吓跑不敢再来了。义湘就开始建寺院,又有人来干扰,又是善妙龙三次把大石头都举起来,飘浮在空中三次,所以这个寺院建成以后,义湘禅师就把它命名为“浮石寺”,漂浮的石头。

这是转化行为模式的方法的公案,我们去的时候,还是看到大殿的后面有一个小小的阁,阁里面就有一张善妙的画像,是中国唐代女子的画像。据说自从寺院造好以后,曾经有过一个阶段寺院受到一些破坏,后来造了这个善妙阁之后寺院一直都非常兴盛,修行人也非常安定,顺缘具足。这也是因为行为模式转变过来了,不会执著于外在的表相和境界了,而是真正能够无我利他。善妙龙帮助义湘禅师建设好寺院来弘法度众生。

具体如何才能够将凡夫的轮回行转化为圣者解脱行?有六个字:因、果、心、境、能、所。我们真正懂得并运用这六个字,就能够把凡夫的行为转变为圣者的行为。

因和果,也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是转凡夫行的方法。我看到曾伟教授的管理方法的书里面就有一个观点我认为是非常好,就是说,很多企业家都是在因上不闻不问,在果上斤斤计较,这是小人;在因上改过迁善,在果上能够全盘接受,这才是君子。在因上你帮助他、启发他、提升他,最后结果都应该无怨无悔地接受,这是真君子。但是这不是原话,意思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这也是非常好,应该也就是这样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凡夫众生总会迷失,没有遭遇苦果的时候,因上他恣意妄为,每一天都很放纵自己,但是遇到苦难的时候,就大喊大叫嚎啕大哭,这是小人、是凡夫。修行人是什么?修行人是在因地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保持觉照,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要畏惧因,不要畏惧果。这是转变行为模式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在境界里面不要起迷执,对一切境界我们都要能够全然地接受。你不接受,你抗拒它、排斥它,它就消失了吗?不可能,对不对?所以任何境界我们都是全然地接受它,面对它,来开启我的内心。佛陀说:“修行人只关注自己内在的心。”但是凡夫众生并不关注自己内在的心,他每一天都要去上网、都要去看新闻,吸收很多很多的资讯,他很关注外在的世界,关注外在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他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他总是落在固有的思惟模式里面出不来,这样其实就是消极,就是轮回。凡夫的轮回行,就是说他跳不出六道,跳不出这种痛苦,无论他怎么挣扎,他都摆脱不出去,为什么?因为他方法错了,方向错了。所以要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境界上不要去过多地分别、贪恋和排斥;境界上全然地接受,全然地开放,心地上去下功夫。

所以,佛教里面所说的消极和积极跟世间人的理解很多时候是相反的。凡夫众生表面看起来好像很积极,很努力,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从早上的鸡叫忙到晚上的鬼叫,他还没有休息,但是他得到什么?得到很多的烦恼,得到很多的痛苦。为什么?因为他是境上努力,心上就不管它,这当然就很糟糕了,是不是?看起来他很努力,但其实那是消极,为什么?因为他是再三地重复自己的行为、重复自己画地为牢、刻舟求剑的僵化的思惟模式,从来没有想到去改变它,所以痛苦就来了。

我们看到有一些人找工作,今天这个工作做一年不如意,好,跳槽;明年那个工作,做半年不如意又跳槽,跳来跳去,结果一事无成。婚姻也是如此,有一些今天嫁给这个人,当时觉得这个人很好,但是久了就生裂痕了,两年以后离婚了,又嫁一个,还是老样子,觉得还是不如意,又离婚了,这就是轮回。

你发现没有?他总是失败。事业上面失败,婚姻上面失败,就好像一头牛,这个缰绳系在一根桩上永远绕不出去,它一直绕,越绕、越挣扎就把自己绑得越死、越紧,最后就一点都动弹不了了,这就是凡夫,凡夫众生就是这样的。他一直在境界上面去追寻,他的心越来越迷,越来越麻木,内在的活力完全没有了,这是很糟糕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凡夫众生总是这样,总是轻易地选择,然后又轻易地改变选择,从来没有想到要改变自己,这就是境上努力,心上不努力的一个迷的状态、迷的写照。

结婚也是如此,轻易地就说:“对方很好,我觉得他很关心我。”但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人到底怎么样,从来没有真正彻底地去看对方的人品怎么样,只是看表相,迷住了,轻易地选择嫁给他,以后又后悔了,又轻易地改变选择离婚,又再轻易地选择。

问题在哪里?不在境界上,在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用妄心,所以是迷的。我们当然要关注外在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我们要改变、要关注的是我们做出选择的思惟模式是不是僵化的,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能不能够去打破它、去超越它、去开启它,开启内在的智慧?这是心上努力,境上随缘。

如果一个人再三再三地重复失败,事业失败、婚姻失败,再三重复的行为,看起来好像他很努力、很积极、很拼命,但是其实这就是轮回,这就是消极,轮回就是局限性。有人说六道轮回我不相信,很简单,轮回是什么?不要等到你死了才看到轮回,很容易的在一切众生身上看到轮回,那就是看到局限性,他死在他的观念里面,死在他的执著里面,这就是轮回。而且他跳不出来,他失败了他还不知道去反省,还是在外在的境界上追寻,不懂得在心上努力,所以真正开悟的人,真正知道心上努力的人,他不再追求内心的安全感。

我们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选择婚姻对象,你问他为什么会选择?因为他能够给我安全感。但是这个安全感靠得住吗?要知道,佛陀说,你越在乎的人他越不在乎你。任何时候我们不能失去这个真心,不能失去本体。

有一些女众很迷恋感情,她不断地付出,认为通过不断地付出,我丈夫就一定很欢喜我,一定不会包二奶,一定不会有外遇。但是她心里面又很恐惧,不晓得哪一天会发生,一直天天活在担忧和恐惧里面。但其实有用吗?没有用。本来两个主体互相吸引,当然这样就很长久了,如果你完全失去这个主体性,你的真心完全彻底都隐没了、都迷失了,你完全附着他,实际上你越在乎他,他越不在乎你,就是这样的。不是说你付出就会得到,这都是迷的缘故。

所以不需要去追寻外在的东西来让我们获得安全感,而是要开启禅的智慧来真正地顶天立地,做一个大心、大写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道的体悟和心的觉悟。术,即各种的知识、各种的技巧那是末事,本是什么?就是道,真正的宇宙生命之道,这才是根源。所以要有这种担当的精神,透过禅的智慧来开启、来真正地悟道、来明心见性。

蕅益禅师解释《四书》之中的“大学”的时候,就讲:“大者,心也;学者,觉也。”我们心的觉悟才是真正最大的学问,这样是真正悟道。那么你真正向心地上下功夫,彻底放下的功夫就是积极的行动,这是讲在境上随缘,心上努力。

第三个方法就是能上努力,所上随缘。我们能动的主观上面去努力,就是在我们心地上下功夫了。在所遭遇的环境上面要随缘,这样能上努力,所上随缘,真正地把心转过来,就能够把我们的日常生活转化为菩萨的生活方式。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在生活方式上修。“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在生活的当下去超越。

凡夫众生,如果你是用迷的心、向外追寻的心,那就是轮回心,轮回心就有轮回行,有轮回行就感轮回果。圣者是解脱行,也就是完全地无我利他,所以就是能够把日常生活都转化为菩萨的生活方式,使人生的每一刻、每一刹那都变得非常有意义。

龙树菩萨说什么是智者呢?“智者就是在明觉状态下自觉地利益自他。”明觉状态是智慧,利益自他是福德、是慈悲,佛法就是智慧和福德而已。所以,要这样去超越、去转化。

龙树菩萨又说:“不要试图延长生命的时间,而要赋予时间以生命。”凡夫众生总是试图延长生命的时间,做了皇帝还想长生不老,试图延长生命的时间,但是有用吗?你生命的质量很差,每一分、每一秒有什么意义呢?只是贪恋,只是活在贪瞋痴里面,只是活在造恶业里面,你活得越久造的恶业越多,将来堕落得越深,那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赋予时间以生命,我们活的每一分、每一刹那、每一秒,都能够展现生命的活力,展现生命内在本具的智慧,如此是真正的修行人。这是讲转化。

因为时间关系,“融合”我略说一下。

4、融合

第四种方法就是融合。融合就是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没有心和境的对立,没有能和所的对立,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这是开启了真心,所以他活在完全没有对立的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里面。好像净土法门一样,净土法门的核心也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那我的心就在作佛,我的心就活在佛法界;而是心是佛,我心的本体本来就是自性天真佛。

现在有很多人提倡说要回归到传统,我们看到钱文忠也在讲《弟子规》等等。比如说要孝顺父母,孝的精髓是什么?不单单是物质上满足父母,也不单单说自己能够成功,能够让父母亲光耀,更重要的是什么?能孝的心是始觉,所孝的父母是本觉,这是真正地孝顺,这样来说,其实任何法门到最高都是不二法门。

最后我们就归结到“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就是我刚刚讲的禅的智慧、禅悟的智慧、不执著的智慧、运用真心的智慧,一旦运用妄心就成为知识了。净土为归,以净土为归宿。那么大彻大悟的禅师一定会归心净土,为什么?因为开启法身智慧了,他一定要成就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这就是身土不二,他一定是能够归心净土来迅速地圆满成佛。

般若为导怎么做呢?也就是般若的境、行、果。般若的境是无所求;般若的行是无所住;般若的果就是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的境就是在一切境界里面修行,怎么去体现般若智慧呢?无所求。而我们总会去外在渴求,原来没有学佛,求财富、求地位、求美满的因缘、求很高的名誉等等,学佛以后求什么?还是向外求,他不知道真正地开启内心,他去求成佛、求开悟、求解脱,如果你的心向外,都不是真正的佛法,要知道当下就是奇迹,不需要向外,不需要等待,日常生活就是奇迹,当下就是奇迹。

我们学佛以后,总会去渴望,那种禅定的境界、那种神秘的体验,但是我们看不到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它的完美,。正是因为看不透这一点,我们才会把精力浪费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总会去迷恋打坐以后出现的种种境界,但是不知道,其实那都是浮云,没有透过这个浮云来见日。所以,我们真正地无所求就知道,当下即是,就能够超越时空。

每个人其实没有解脱以前总会受到时空的局限,最低的人是怎么?他活在器世间,他这一辈子都是追求物质财富,占有物质财富,这是最浅的,被这个小小的东西绑死掉了,卡在这个时空里面了;更高一点,他会活在自己的思想里面、哲学里面、观念里面。其实禅的智慧是超越宗教、超越哲学的,超越一切观念的。所以,虽然说他活在这个有情世间里面,他的心很宽广,但他还是受到局限,不能够打破这个时空的局限性,真正彻悟的人是活在智正觉世间的人,他真正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而就在当下灿烂地展现,完美地、完整地展现,所以能够无所求,不需要向外求。

无所住呢?就是身与心同时来修。六祖大师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是在能观察世界的主观上来修;无相为体是在被观察的境界上、万物上来修;无住为本就是在能所或者说主观和客观同时来修。对一切都无所住,对一切都不执著,这样真正用功就会发现,原来存在的只是观察,只是一个不断地观察,不间断地、永远鲜活地、永远觉察的这样一种状态。没有能观的主体,没有被观的万物,只是一个不断不断地、永远鲜活地觉察的状态,这就是什么?这就是生命的活力,这就是真心的妙用。觉察而并不是知识的积累,这个觉察不会被知识的积累所隔断,无论你能不能够醒悟到,真心本体不会被它所束缚,我们的心就会真正能够这样活在当下。无所住,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异常地敏锐,异常地警醒。

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如果还有一个成佛的心,有一个我现在成佛了这么一个念头,有这么一丝一毫的执著,那就不是成佛了,那就还是有执著,还是有人我执、法我执在,所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我说得更通俗一点,人类生活的演进是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超越,到了精神生活的提升,又到了信仰生活的追求,最后应该是艺术生活的圆成,生命大美的当下展现,这样是无所得。

愿大家都能够真正地领悟到禅的智慧,愿大家都能够真正地学习到观世音菩萨的甚深的般若法门,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圆满成佛。

好,祝福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