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由个体组合而成,个人道德修养和素质如何,不仅对个人命运有直接意义,而且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禅文化教导大众“菩提只向心觅”,回归心灵的故乡,启发内在的自觉,培养伟大的人格,使人们自觉调节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更协调、更和谐。六祖惠能大师教导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⑼
在当代中国,佛教四众弟子的责任就是坚持以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为己任,坚定不移地走爱国爱教的道路,不断探索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最佳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当年弘一法师提倡“念佛不忘救国”,今天要提倡“念佛不忘兴国”。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的座右铭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发上等愿就是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誓愿。禅文化以此培育出福智双全、赤胆忠心、以利乐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中豪杰,可作民族之脊梁、民众之楷模,这是佛教对国家、对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世界和平——禅文化为普世伦理提供宝贵资源。
孔汉思起草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给普世伦理的定义是:“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进入21世纪,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树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⑽禅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不朽智慧,也欣赏和尊重其它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禅宗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见性”,“自性”是所有德行的总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⑾,禅文化要求依“自性”修行,要去除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妒忌心和恶毒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禅宗也从自性出发强调众生平等,“行直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这些理念都闪耀着平等、慈悲的智慧光芒,具有普世价值。六祖惠能大师开示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⑿
总之,作为人类最高智慧成果的佛教文化尤其是禅文化,应负起指导人类文明航向,使全人类向上、全世界严净的责任。促进科技与人文的深层统合,促进东西方文明的深层融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高度和谐,重视自性潜能的开发,使人生和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一言以蔽之,禅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责任是“安心于般若上而各尽其应尽的责任”或曰:“人成即佛成”,在尽责任中了生死。
禅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经济、人生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建筑、交通、外交、民俗、科技、医药、养生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水乳交融完美结合,为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石刻等五大石刻、五台、峨嵋、普陀、九华等四大名山都是这种结合的光辉神圣典范。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哲学方面,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模式和生命轮回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人生的目的是求解脱。文学方面,佛经的翻译影响了中国文学,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变文、元明清的白话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可以明显看出佛教的影响。⒀佛教对于中国的天文历算、医药养生、工农业技术等,都起到了丰富和推动的作用。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在其著作《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中说:“从公元一世纪至十一世纪,数以百计的印度学者前往中国并在那里劳作。……数位印度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中国的科学机构拥有崇高的职位,而一位名为瞿昙悉达的印度科学家,甚至在八世纪时成为中国官方天文机构司天台的台长即太史监。”⒁
特别是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土壤中开出禅文化的奇葩后,一花开五叶,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欧美等。日本的临济宗、曹洞宗、韩国的曹溪宗等都是来华求法僧归国创立的,禅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如明代张羽《赠僧还日本》诗云:“杖锡总随缘,乡山在日边。遍参东土法,顿悟上乘禅。咒水龙归钵,翻经浪避船。本来无去住,相别莫潸然。”可见至明代,中日之间禅文化交流仍很频繁密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往以来,中国佛教界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赢得世界宗教界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禅文化与心理学
——禅文化在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法。而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学,历来也被称为心学,是心灵的智慧,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心理学便已高度成熟,其广博精深,较之近现代科学心理学,不仅毫无逊色,而且包涵着许多超越近现代心理学的卓识睿智,形成人类历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化早熟现象。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行为主义心理学被称为第一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被称为第二心理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开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异军突起,被称为第三心理学。西方评论界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进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马斯洛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看作物理的化学的客体,也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仅着眼于精神的病态和阴暗面,仅以病态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主要研究社会上的杰出人物,其思想从心理学上巩固了对人性的信念,强调了人的尊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建立于对人动机的解析上,认为若干遗传的、本能的、本性的需要,是驱动人一切行为的动力。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如食、色、睡等。
2、安全需要:对安全、稳定、正常秩序的需求。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他人的尊重,后者包括威望、地位、名誉、被关心、被赏识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一个人想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实现其全部潜力的欲望。如追求完善、成功、正义、生活的意义等。⒂
现代心理学与佛学可以相辅相成,心理学的成果对佛教修持而言,也不无助益。如弗洛姆所说⒃:“精神分析的澄清作用可以帮助学禅者避免幻相,而消除幻相正是开悟的条件。”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需求层次论,对人性的揭示可谓相当深刻。但仍有严重缺陷:
1、自我实现的最深内涵未表达出来。人类本性中有无限向上的意欲,推动文明不断发展,力图突破有限而达无限,突破必然王国而达自由王国,这种趋向无限发展的归宿即是无住涅槃。全人类的这种终极欲望,表现为释迦牟尼佛对无上菩提的求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主体的一面,缺乏佛法缘起论的辩证方法。人的需要不可能孤生独起,必仗因缘。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只注重于人性的正面,忽略了其负面。
较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更为圆满的禅文化,不但全盘展现了自性潜在功德的宝藏,而且指示了经佛陀实践证实的圆证自性之道。这在禅文化又可分为北宗的渐修禅和南宗的顿悟禅。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历代法门龙象辈出,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在佛教中国化的同时化中国,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规模大,影响深远,是由于她有三大特色:即开拓创新、扎根人民、和而不同。
㈠心为法本,开拓创新。禅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成规的宗教,而是活泼泼,开启智慧,勇于改革创新的宗教。禅宗祖師扬眉瞬目,运水搬柴,片言只语都能令学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比如法达法師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有多大功德,心生傲慢。六祖开示说:“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⒄法达言下大悟。禅宗的创新精神是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内在基础,禅宗的创新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综合创新、原始创新、个性化创新、模仿创新和制度创新等。⒅
禅宗这种创新的实质是把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应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应时契机,斩尽葛藤把握住“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一根本,帮助众生“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一超直入如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