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共产党宣言》再解读
2834800000004

第4章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3)

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块理论基石。在《宣言》发表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的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真实运动过程。基本上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思想。他指出:在直接的物质生产领域中,某物品是否应当生产的问题即物品的价值问题的解决,本质上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为社会是否有时间来实现真正人类的发展,就是以这种时间的多寡为转移的。1847年,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批判了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所宣扬的改良主义经济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科学地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依据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观点,论证了经济范畴的历史性,科学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经济范畴,从根本上否定了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视为永恒的自然形态,并把反映这一关系的经济范畴视为永恒范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了政治经济学中的变革。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一般特征,它的历史道路、产生的前提、发展的形式和趋势,分析了价值、货币、利润、地租、工资以及竞争、垄断等重要范畴。马克思还在利润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明确了剩余价值从哪里产生的问题。针对蒲鲁东否认劳动力是商品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劳动(指‘劳动力’而言,当时马克思尚未使用‘劳动力’这一概念———引者注)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马克思认为,指出劳动力是商品这一事实,能够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赤裸裸地揭露,把资产阶级最大的秘密戳穿。”当然,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当时尚处在形成过程中,因而对于剩余价值的产生还没能作出科学的说明,但为后来的科学说明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后来在回顾自己的理论形成过程时曾说,在《哲学的贫困》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经过20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1847年12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给德国工人协会发表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演说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工人拿自己的劳动力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他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工人通过这种创造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尽管马克思的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才建立起来的,但马克思的分析表明,他当时不仅知道了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知道了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指明生产关系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每一种生产关系是暂时地存在于历史的一定阶段。这样,他们就科学地阐明了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遵循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这些思想后来在《宣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在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流行着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积极主张,但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不能为无产阶级指明解放的道路。至于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更是严重地妨碍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呼唤着革命理论的指导。为了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使命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处于什么地位,它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47页。是什么?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充分研究资本主义以及无产阶级状况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无产阶级的污蔑,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指出,无产阶级不仅是由于贫困,而且也由于大工业的严酷锻炼,使它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无产者与私有者是私有制社会的两个对立面,“在整个对立的范围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无产阶级是破坏的方面。从前者产生保持对立的行动,从后者则产生消灭对立的行动”。“无产阶级执行着雇佣劳动因替别人生产财富、替自己生产贫困而给自己作出的判决,同样地,它也执行着私有制因产生无产阶级而给自己作出的判决。无产阶级在获得胜利之后,无论怎样都不会成为社会的绝对方面,因为它只有消灭自己本身和自己的对立面才能获得胜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从而组织同盟、组织成为政党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能解放自己。“被压迫阶级的存在就是每一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继续并存。”“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正如第三等级即市民等级解放的条件就是消灭一切等级一样。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市民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总而言之,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成为私有制的最后形态,大工业的发展为消灭私有制创造了条件。在《神圣家族》中,他们就指出:“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制都趋于消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又指出:“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他们认为,“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也就是说,消灭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消灭私有制创造了物质条件。

3.阐明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暴力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国家政权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夺取政权。《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在明确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他们还认为,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在《哲学的贫困》中,针对蒲鲁东反对革命的改良主义主张,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之间的斗争,这个这个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可见,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的社会最终将将导致剧烈的矛盾、人们的肉搏,这用得着奇怪吗?……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而在这以前,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在马克思看来,在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要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暴力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

4.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与以往革命的区别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过去的革命只是用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的最后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哪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也就是说,共产主义革命要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关系,使社会财富受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支配。

5.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们的关系都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工种和职业,都有条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他们将共产主义社会看作真正的共同体,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其核心思想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有条件能够自由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后来在《宣言》中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四、《宣言》产生的组织条件

《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是《宣言》产生的组织基础。《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的主要革命活动是在工人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社会主义分子联系,改组正义者同盟。

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虽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无产阶级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但是,当时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团体,或者在组织上比较涣散,或者带有密谋性质和宗派性质,在思想上则受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严重地妨碍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健康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要求。恩格斯说:“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他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同各种工人政治组织建立联系,争取把这些组织改造成为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整个建党过程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是无产阶级的组织原则同各种宗派主义的组织原则斗争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一)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建立及其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党的第一个步骤是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首先不是急于召开共产主义者代表大会,而是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团体,通过书面讨论问题和定期的通讯联系,以便为建党做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