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人际关系22条法则
28364000000012

第12章 永远不要说“你错了”(2)

如果这位推销员早知道中国古人说的道理的话,他就可能不会犯这个错误了。明人陆绍珩说:人心都是好胜的,我也以好胜之心应对对方,事情非失败不可。人都是喜欢对方谦和的,我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别人,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因此,我们要让别人同意自己,就要考虑到对方和我们一样,有好胜的愿望,有受到尊重的需求,有需要顾全的脸面。我们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即便我们的用心是好的——那位推销员的确是认为买保险对客户有益——但结果是不但把事情办砸,还得罪了对方。

职场上也是一样,与其无谓地争论或用恶语伤人,我们还不如选择退让。

当一名管理者通常莫名其妙、有事没事地责骂下属,数落同事,你的下属为了保留自己的饭碗一般采取默默忍受,但心里肯定是在骂你,甚至记恨你。

反之有些员工故意与管理者寻衅闹事、故意捣乱、无理挑刺,作为老板和管理者的心态也是如此。争论只会让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变得糟糕,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益处,而且也会给你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因此,当我们在处理日常工作中此类问题的时候,不要激化矛盾,要做出适当的让步,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人常说“相识就是缘”,应该好好珍惜。可我们同事之间以及上司与下属之问有时会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事情而产生争论,从而伤了和气,甚至于列‘工作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那么,该如何避免工作中不必要的争论呢?

(1)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他人和你的意见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人的思维不可能是绝对的完整和全面,总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让你有所忽略,那么,有人提醒你,使你下次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你应该真心接受他人不同的意见。即使你不同意他人的建议,也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你就会冷静下来,不同的意见绝对不是引起争论的理由。

(2)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当我们一遇到争吵性的攻击时候,就会自己找理由去辩护,这样就会引起双方的争论。因此,先冷静地听完对方所有的观点,理性地分析和思考,说不定就真的能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不要急于为自己辩解,等对方冷静下来,再慢慢地解决。人在一个激动的失控状态的时候,什么也听不进去,你的辩解在他看来是对他的反击。

(3)诚恳坦白自己的错误。假如真的是自己的错误,就不要再为此而掩盖或者找各种理由,那样只会激化矛盾,诚恳地向对方坦白自己的错误,并且请求他的谅解。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拒绝一个人真诚的道歉,这样做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了。

(4)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所以,必须要有多听取他人的意见的心态,是极其有益的。对方提出的观点,极有可能存在正确的一面,所以我们应该花时间多考虑对方的观点,防止自己犯错误,对方觉得受到了尊重,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就会避免一场不必要的争论。

(5)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有些争论,到最后双方才发现彼此的观点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论。因此,可以刚开始就去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既能保持双方的良好关系,又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作为职场人士,在工作中遇到分歧或矛盾时,我们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这样就会不争而胜,同时,多一个朋友,就获得一个良好的人缘。

3.糊涂一点会减少许多麻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

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就会得到许多朋友,就能够在生活中左右逢源,诸事遂愿。

相反,凡事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他人,他人就会躲得远远的。最终,你只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类。

因为太斤斤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容不下别人的一点瑕疵,把自己同组织与社会隔绝开。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意思是说: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漂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们知道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显现出凹凸不平。用眼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我们带着放大镜、显微镜去生活,那么,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同样的道理,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每个人都体无完肤、无可救药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师徒二人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师父对徒弟说:

“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徒弟领命就到了饭馆,说明来意。

那家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

徒弟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则乱棍打出。”

徒弟微微一笑:“主人家,恕我不才。可我跟师父学习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个“真”。

徒弟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字,此字我5岁时就认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竞感冒充大师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徒弟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师父微微一笑:“看来他是非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一个“真”字。

师父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道:“果是大师来到,请!”就这样,师徒二人在这个饭馆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就走了。

徒弟不懂,问道:“师父,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大师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的。”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凡事不能太较真,糊涂一些,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徒弟因为较真,结果被店主“乱棍打出”,师父糊涂一些,却得到了师徒二人在这个饭馆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的结果。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的确修炼得颇有层次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

得糊涂时且糊涂,是有良好人缘的真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会取得异乎寻常的效果。下面我们举一个“明明知道,却又装作不知”以摆脱尴尬局面的实例。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幼稚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该多么尴尬!对这位实习老师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渡实习关呢?

怎么办?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老师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内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糊涂并不是让你不明白,当傻子;而是一种对小事、非原则问题的一种忍让和不计较。但大事和原则问题则不能糊涂。因此,有时需要你“装糊涂”。“装糊涂”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地处理问题的方式。

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里的实习老师巧妙地运用“装糊涂”而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它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假现象,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敲打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学生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可以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聪明和糊涂向来就是人际关系的一门艺术。人生在世,精明一些,固然容易取得成就。精明的人具有才能,能够做那些别人做不来的事情,而且十分干练,自然会得到人们的羡慕。但功过得失,他人难免说三道四,道短论长,何必为此斤斤计较而浪费精力?“糊涂一点”,会减少很多烦恼!一个人一生当中,不知要和多少人交往,如果遇到不伤大雅、无关原则的事,不妨装聋作哑一番,糊涂一些。

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后天的聪明。人贵在能集聪明与愚钝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随机应变。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聪明之区别于糊涂,大抵如此。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与人相处不要斤斤计较,糊涂一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做事也能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如果我们凡事“明察秋毫”,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无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我们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怪人。

总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告诉我们:凡事糊涂一些,不必太较真,因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看不惯,身边的人没一个能容得下,无异于孤立自己,造成自己与他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