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了过错、失误,是痛痛快快地承认与自责,还是讳莫如深、遮遮掩掩呢?
聪明人往往选择前者。因为,发自内心的自责,能有效地减少失误造成的危害,消除由此带来的人际隔阂、怨恨。
在事业受到挫折,群众情绪低落时,负有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引咎自责,能产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1946年8月,华东人民解放军某部进攻四县失利,伤亡较大,士气低沉。陈毅对大家说:“三个月来未打胜仗,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团不行,不是野战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的责任,现在向指战员认个错。”全军上下被陈毅这种博大的气度深深感动,心中怨气一扫而光,后来连打了几个胜仗。
除了那些只宜于小范围内私下进行的以外,自责时要敢于“亮丑”,不要怕失面子,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公开进行。
原四川省省长张皓若曾应邀参加一个高教工作座谈会,迟到了半个小时,张省长对此作了这样的讲话:“我今天迟到了半个小时,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自我原谅(主办单位未将地址通知他)。我向大家做检查,不坚决改掉这种拖拉作风,还搞什么改革开放?”
不言而喻,一点失误,且由客观原因造成,当事人却立即进行公开的自我批评,这自然会得到群众的称赞。
自责如果能与对手相结合,将显得客观公允,令人折服。
毛泽东在一次家宴上听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张干仍在教书,带着不无自责的口吻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很会讲话,三十几岁当第一师范校长不简单。原来不赞成他,估计他一定会往上爬,后来却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张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师范生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
毛泽东对当年势不两立的斗争对手,能给以如此客观公允的评价,人们不难从中体察到一种卓越的胆识和宽大的襟怀。
变通为人的人在善于自责的同时,也不轻易去指责别人。
指责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甚至会记下你这一箭之仇,寻机日后报复。
人的本性就是这样,无论他多么不对,他都宁愿自责而不希望别人去指责他们。我们都是这样,在你想要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得记住,指责就像放出的信鸽一样,它总要飞回来的。指责不仅会使你得罪了对方,而且他也必然要在一定的时候来指责你。指责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你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不满,那么这种不满是不会为对方所接受的,哪怕他明知自己错了。如果你是为了纠正对方的错误,那最好的方法是诚恳地帮助他分析原因。
面对可以指责的事情,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发生这种情况真遗憾,不过你肯定不是故意这么做的,是吗?为了防止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原因……”这种真心诚意的帮助,远比指责更有效。
只有多从自身反醒,不轻易去指责别人,才能减少人际之间的摩擦。
一位留法的中国学生介绍说,法国人爱认错。有一次,他没有租用电话,账单上却出现了19法郎的租用电话费用,他便前往电话局交涉。接待人员虽不知道详情,却坦然承认可能是电话局的错,并估计是往电脑里输入数字的工作人员疏忽了,打错了房间的号码。后来,问题查清,果然是电话局搞错了。负责处理此事的营业员特写信代电话局向中国留学生道歉,承认营业员的工作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减少中国留学生的部分电话费,以作为他无故跑一趟电话局的补偿。
这位留学生还发现,法国人不但爱认错,而且很少抱怨和批评别人。他在法国很少听到诸如学生因考试迟到而抱怨天气或堵车,也没有见过谁不小心踩上了狗屎而责怪邻居为什么在这儿遛狗。他分析,这可能是法国人认为碰上了不愉快的事,再去强调客观已于事无补,而这时扪心自问有没有错,则可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旅法几年,他很少见过法国人在公共场合吵架。他认为,法国这个民族长期奉行的自我认错习惯,真不啻为润滑剂,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
多反省,少责人是变通为人不可少的策略。多认错,如果错误真的是在自己方面,那就争取到了主动;如果不是,有错的一方也会向你表示谢意或敬意。更为常见的现象,往往是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先认错的一方往往也是比较主动一些。死不认错,横行霸道,再强大也会招祸上身。因此,中国古人说得好:“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执拗者福轻,……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