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法性融通門者謂若唯約事則互相礙不可即入若唯約理則唯一味無可即入。
第四法性融通門者謂真如既具過恒沙德如所起事亦具德無盡以真法性融通諸事故無礙也文中二先總後別總中亦二一揀非謂理事抗行不得事事無礙故是知有言須彌本不有芥子舊來空將空納不有何物不相容者斯言未當耳。
今則理事融通具斯無礙。
今則理事下第二顯正於中亦二先標舉。
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於一中現。
後謂不異理之一事下別示其相於中四一順明以一切諸法皆依於理無離理者今一事全攝於理故帶一切事入一事中。
若一中攝理不盡則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攝理盡多事不隨理現則事在理外失。
二若一中下反立謂若攝理不盡則真理可分有一理二理乃至多理之失今真理湛然故不可分一味平等故無二理若遮此過云攝理盡而其多事不入一事者則不入之事在於理外便令理離於事而自入一事之中事離於理不來一事之內然離理有事事成定性離事有理理同斷故過尤深矣。
今既一事之中全攝理盡多事豈不一中現。
三今既下結成正義既離可分之過故全攝理盡又無事理相離之過故事隨理而頓現一事之中。
華藏品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
四華藏下引證可知。
斯即總意別亦具十玄門。
斯即等者第二別明也於中二先結前生後。
一既真理與一切法而共相應攝理無違即是諸門諸法同時具足。
後一既真理下正顯別相十門之義皆依真如別德而立下第八迴向明真如具百門之德今略舉十四種德成十玄門一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及不相捨離二德成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應遍而不壞狹相故有廣狹純雜無礙門又性常平等故純普攝諸法故雜。
二譬如真如性常平等及譬如真如普攝諸法二德成廣狹門。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隨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則一切隨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門。
三無所不在德成相入門。
四真理既不離諸法則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門。
四不離諸法及與一切法同其體性二德成相即門。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時彼說為隱正在彼時此即為隱故有隱顯門。
五無有分限及恒守本性二德成隱顯門。
六真理既普攝諸法帶彼能依之事頓在一中故有微細門。
六普攝諸法德成微細門。
七此全攝理故能現一切彼全攝理同此頓現此現彼時彼能現所現俱現此中彼現此時此能現所現亦現彼中如是重重無盡故有帝網門以真如畢竟無盡故。
七畢竟無盡德成帝網門。
八即事即理故隨舉一事即真法門故有託事門。
八與一切法同其體性德成託事門。
九以真如遍在晝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時不異在劫故有十世異成門況時因法有法融時不融耶。
九遍在晝夜及遍在年劫二德成十世門。
十此事即理時不礙與餘一切恒相應滅有主伴門。
十性常隨順及與一切法恒共相應二德成主伴門疏中密用經文以經對疏一無差失設有不具經文意亦有之文中先別明十門。
故一理融通十門具矣。
後故一理下結也文並可知。
五如幻夢者猶如幻師能幻一物以為種種幻種種物以為一物等。
五如幻夢中二先幻後夢前中先喻後合前中正釋。
經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
後經云下引證此即晉經賢首品文等取下句云幻力自在悅世間若唐經云譬如幻師知幻法能現種種無量事須臾示作日月歲城邑豐饒大安樂等普賢行品云譬如工幻師示現種種事其來無所從去亦無所至幻性非有量亦復非無量於彼大眾中示現量無量等四十二經云佛子譬如幻師持呪得成能現種種差別形相呪與幻別而能作幻呪唯是聲而能幻作眼識所知種種諸色等十忍品云譬如幻非象非馬非車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乃至云非一非異非廣非狹非多非少非量非無量非麤非細非是一切種種眾物種種非幻幻非種種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如是等文其處非一。
一切諸法業幻所作故一異無礙。
一切諸法等者合也華藏品云如幻師呪彼能現種種事眾生業力故國土不思議明知業即幻師又如中論偈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是名為業果等又十忍品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等偈中云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著又偈云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斯則顯業自如幻矣又云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等其文非一。
言如夢者如夢中所見廣大未離枕上歷時久遠未經斯須。
言如夢等者疏文分二先喻後引論證便當於合初中言所見廣大未離枕上者第六十經夢遊天宮喻云譬如有人於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住善見大城乃至云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於其處住止周旋其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夢中所見非彼大眾所能見故釋曰天宮廣大豈離枕上餘類此知昔人云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等亦時非離須臾也普賢行品云了達諸世間假名無有實眾生及世界如夢如光影於諸世間法不生分別見善離分別者亦不見分別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無念如是見世間無量諸國土一念悉超越經於無量劫不動於本處等如是自在皆由如夢故十忍品云譬如夢中見種種諸異相世間亦如是與夢無差別又云譬如夢所見長短等諸色如是等文其處非一皆以如夢長短即無長短故不礙長短也。
故論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項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
故論云處夢謂經年等者二引證便合即無性攝論第六所引但言如有頌云斯即引經耳案西域傳云昔有隱士結廬屏跡博習伎術究極神理能使瓦礫為寶人畜易形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閱圖考古更求仙術其方曰夫神仙者長生之術也將欲求學先定其志築建壇場命一烈士執長刀立壇隅屏息絕言自昏達曙求仙者中壇而坐手按長刀口誦神呪收視返聽達明登仙是人既得仙方而訪列士營求曠歲未諧心願後得烈士先與人傭力難辛五年一旦違失遂被笞辱又無所得悲號巡路隱士既見命以同遊來至茅廬以術力故化具餚饌已而令入池浴服以新衣又以五百金錢遺之曰盡當來求幸勿外也自時厥後數加重賂潛行陰德感激其心烈士囑求効命以報知己隱士曰我求烈士彌歷歲時幸而會遇奇貌應圖非有他故願一夕不聲耳烈士曰死尚不辭豈徒屏息於是設壇場受仙法依方行事坐待日曛曛暮之後各司其務隱士誦神呪烈士按銛刀殆將曉矣忽發聲叫是時空中火下烟燄雲蒸隱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難已而問曰誡子無聲何以驚叫烈士曰受命後至夜分惛然若夢變異更起見昔事主躬來慰謝感荷厚恩忍不報語彼人震怒遂見煞害受中陰身顧屍歎惜猶願歷世不言以報厚德遂見託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乃至受胎出胎備經苦厄荷恩負德忍而不言暨乎受業冠婚喪親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語宗親戚屬咸見怪異年過六十而有一子妻謂曰汝可言矣若不語者當煞汝子我時惟念已隔生世自顧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其妻令無煞害遂發此聲耳隱士曰我之過也此魔嬈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憤恚而死此即未經半宵已歷二生況年月耶此類甚多故知時處等皆如夢自在。
六如影像者一切萬法略有二義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為能現由後義故為所現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
下經云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遠近等。
六如影像等者文亦有二先正釋後引證前中然約鏡像喻鏡不是像像不是鏡故無鏡之能此但取像以況性空虗無之義今取即入自在故明一切具於鏡像二義故疏結云如鏡互照則一一法上有鏡有像也。
下經云下即十忍品彼云然諸眾生知於此處有是影現亦知彼處無如是影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遠近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謂自他別而於自國土於他國土各各差別一時普現釋曰若不如影何得諸處一時頓現故引遠近之言意取自在偈中云譬如水中影非內亦非外菩薩求菩提了世非世間不於世住出如影現世間入此甚深義離垢悉明徹不捨本誓心普照智慧燈世間無邊際智入悉齊等普化諸羣生令其捨眾著釋曰不了如影安能普入無邊之世。
七因無限者謂諸佛菩薩昔在因中常修緣起無性等觀大願回向等稱法界修及餘無量殊勝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無礙。
七因無限者謂因多德遠因果相稱故但修一緣起之因則果中尚如緣起無礙況有無限之因無邊行海皆備修耶況一一行自復無盡如一慈門即有佛剎塵數況於餘門而云無性等觀者近等上四謂唯心所現觀法性融通觀如幻夢觀如影像觀兼緣起無性觀故總收前六因中皆為此觀觀法唯心乃至觀法如影像故用此六觀該一切法謂若染若淨若依若正若因若果同類異類是法所攝皆用六觀貫之故今成果如於六觀自在無礙二者等餘諸因齊佛所知普賢所行十方三世無盡無盡所有因門皆此門攝故云及餘無量殊勝因耳其大願迴向稱法界修亦該通法界諸因言如所起果者如於昔因所得果故。
八證窮者由冥真性得如性用。
故經云無比功德故能爾。
八佛證窮者文中二先正釋但得成佛法爾能爾。
經云下引證無比功德即佛德也普賢行品云世界及如來種種諸名號經於無量劫說之不可盡何況最勝智三世諸佛法從於法界生充滿如來地明佛地德用不可說也又下偈云其中人師子修佛種種行成於等正覺示現諸自在此亦明因圓果滿故有大用耳前即德相此即業用。
九深定用故者謂海印定等諸三時力故。
賢首品云入微塵數諸三昧一一出生塵等定而彼微塵亦不增等。
九深定用中先正釋言海印定等者如下第六十一經略說一百門三昧及智論五百三昧等。
賢首品下引證而云等者有二義一只等此偈餘文文云於一普現難思剎彼一塵內眾多剎或有有佛或無佛或有雜染或清淨或有廣大或狹小等即是三昧現自在也二等餘經即彼次前偈云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如是等文其處非一。
十神通解脫故者謂由十通及不思議等解脫故。
不思議法品十種解脫中云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由上十因令前教義等十對具上同時等十門以為別教一乘義之分齊。
由上十因下第三總結所屬正結周遍含容以事事無礙故該取前三故皆別教分齊。
第四教所被機者夫教因機顯離機無言上說義深弘深未委被何根器。
若明能應者十身圓音今直彰所被。
第四教所被機中二先總後別前中初躡前起後。
後若明下約法揀定。
通有十類前五揀非器後五彰所為。
通有十類下第二別也於中先標二門後前中下別釋其相。
前中一無信非器以聞生誹謗墮惡道故二違真非器依謗此經以求名利不淨說法集邪善故下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三乖實非器謂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論云隨聲取義有五過失。
隨聲取義有五過失者即十地論釋示說分齊中文論云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者誑他四者謗佛五者輕法下文具釋。
上三皆是凡愚故下文云此經不入餘眾生手。
四狹劣非器謂一切二乘出現品云一切二乘不聞此經何況受持故雖在坐如聾如瞽五守權非器謂三乘共教諸菩薩等隨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圓融具德之法故。
下經云設有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聞此經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故。
下經云設有菩薩等者即出現品如前已引。
後五顯所為中一正為謂是一乘圓機故出現品云此經不為餘眾生說即通指前五唯為大乘不思議乘菩薩說即正為之機謂一運一切運圓融行位即深不思議又能遍達諸教即廣不思議故文云非餘境界之所知普賢行人方得入等。
二兼為謂即時雖未悟入而能信向成種如出現品食金剛喻故地獄天子十地頓超大海劫火不能為障。
約未悟入故名為兼。
地獄天子即隨好品大海劫火即十地品故彼偈云雖在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聞是也言約未悟入故名為兼者通外難也恐有難云既有頓超之益即是當機何名為兼通意可知。
三引為即前權教菩薩不受圓融之法故十地之中寄位顯勝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彼謂同於我法後因熏習方信入圓融以離此普法無所歸故權教極果無實事故。
權教極果無實事故者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前四因中則有至果皆無由修權因若入地後即入實故猶如百川浩蕩千里亦無究竟歸處究竟歸處即是海故。
四者權為即是二乘謂既不聞況於受持故諸菩薩權示聲聞或在法會而聾盲彰其絕分或示在道而啟悟知可迴心。
或在法會而聾盲等者釋其示相略有二類上即五百在本會中或示在道下即末會初六千比丘也。
五遠為謂諸凡夫外道闡提悉有佛性今雖不信後必當入。
五遠為中疏文有四一立理正明二出現品下引證三前三非器下會釋四又彼品下明惡是所為初一可知。
故出現品云如來智慧大藥王樹唯除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無為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
二即彼品見聞利益中文。
前三非器是溺邪見第四非器是隨深坑故皆揀之今四及五明佛無厭捨故示而誘之熏其成種。
前三非器下三會釋也一不信二違真三乖實然初一正是邪見二三非是邪見而皆配入邪見者然邪見有二一輕二重初一深重邪見二三即輕淺邪見謂但違真乖實皆邪見故又以經中但揀二處欲配前非器令盡故合入邪見之中第四非器即前狹劣二乘今四及五者即所為中四權為五遠為此二即曾無厭捨。
又彼品中明不信毀謗亦種善根謂謗雖墮惡由聞歷耳終省悟故又云如日亦與生盲作利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