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小的时候,他父亲被暴秦征召参军,去边关打仗了。那个时候年年征战,举国上下,家家苦不堪言,弄得是怨声载道。韩信父亲是一个下层军官,他是一个非常豪爽的人,爱读兵书。韩家在淮阴到也算得不错的人家,书香门第。韩家当时有几十亩良田,虽自食其力,却也算得上一个殷实的家庭。可是自从几年前韩信的父亲被迫从军,年年战争,他们家的田园也逐步荒芜了。那个时候始皇帝又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苛捐杂税如狼似虎。韩信的父亲一死,他们家就此失去顶梁柱,家道很快衰落了,韩家已和穷苦百姓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这一年,韩信未到弱冠,突遇春季大旱。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淮河下游,十里无炊烟,饿殍遍田野。韩信母子,每天度日如年。大旱未过,又逢瘟疫,韩信母亲不幸染上重病。韩信万般无奈,只得典房卖地,为母治病。
由于贫病交加,韩信的母亲很快就去世了。韩信自幼丧父,如今唯一的亲人也离他而去,不禁异常悲恸。想到母亲生前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韩信就打算将母亲厚葬,以尽孝道,弥补自己不能侍奉母亲的遗憾。然而,由于韩信没有谋生的渠道,生计都毫无着落,家里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又何谈将母亲的后事办得风风光光呢?想到这里,韩信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悄悄滑落下来。俗话说,一文钱屈死英雄汉,韩信此时的境遇也莫过如此。
韩信的母亲与邻居们的关系素来不错,出于对韩信母子的关心和同情,就凑了一点钱,终于买了一口薄皮棺材,把老人装殓了。又在城边乱葬岗挖了一个坑,准备把棺材抬出去埋了。韩信披麻戴孝走在进葬的人群中,看着盛着母亲的那口薄皮棺材,又望了望远处乱葬岗上交错杂乱的坟头,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楚顿时涌上心头。
此时,韩信实在抑制不了自己的悲痛,他跑到母亲的棺材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大声说:“等等!”送葬的人们都吃惊地望着他,询问道:“还有什么事?”韩信泪流满面抽噎地说:“我要把母亲埋在城北的高坡上!”
此话一出口,众人皆惊。人们都不敢相信平时游手好闲的韩信竟会有这样的想法。要知道,城北的高坡,长满了郁郁苍苍的松树,那里地势高、土质坚硬,按迷信说法就是“风水”好,只有村里财主们的坟地才能选在那里。“我母亲生前受罪,被压在最底层。如今我母亲死后,我一定把她埋在最高处。”韩信坚定地说。在众人质疑的眼光中,韩信果然把他的母亲埋在城北的土坡上。
韩信还在母亲的坟地周围种了一圈小松树,想着自己不能陪伴母亲,就让它们陪伴着母亲入眠吧。人们对韩信这个的“穷小子”的举动,纷纷嗤之以鼻。大家都认为韩信这小子是妄想借母亲风水好的坟地赢得富贵,实在是痴人做梦。
韩信这个没落的贵族之后,因为家中没有足够的资财,所以在生活当中自然也很随便,不大注意小事情,也不按照规矩办事,当时被称为“无行”,乡里间对他没有什么好评。因此,尽管他很有才能,当县里推选小官吏的时候,不要说是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这类乡官,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掌管治安警卫的低级乡官),也总是轮不到他。
韩信不能够被推荐为吏,他又不屑于去做经营牟利的商人,因而他的经济状况自然每况愈下。加之家贫,就更为人们所看不起。身在贫困之中,他却喜读兵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春秋时吴国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和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孙膑的《孙膑兵法》都是他喜爱的兵书,曾经反复研读。但他不是一个死读兵书的人,韩信所掌握的,正是两部兵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从他以后的战争实践可以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