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还要争辩,却被蒯通制止了,蒯通不以为然地笑笑,继续说服韩信:“武勇谋略超出于君主之上而使君主感到震惊的人,自身就难以保全。功劳盖天下的人,绝不会得到君主的赏赐,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我先简述大王您近来所建的功业:巧渡黄河、俘获魏王豹、活捉夏说、攻取井陉、阵斩陈余、镇抚赵国、威降燕国、制服齐国、击溃楚人二十万援兵、斩杀楚军骁将龙且,连战获胜。您只要获得了战斗的胜利,都派人向汉王报捷。您的计谋极高,功劳极大,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功劳之大已使君主觉得无法给以相应的赏赐酬报,您已经置身于进退维谷、难以自保的困境了。现在,您拥有超越国君的威势,又建立了无法封赏的功绩。您归顺楚王,楚王不敢相信您;您报效汉王,汉王感到害怕。以您目前的状况想到何处去寻找一个安宁的归属呢?这种形势下,我很为您的安全担忧啊!”
听着听着,韩信真的不寒而栗起来。蒯通所举的事例,韩信早就熟知,只是他从来没有把他们的悲剧与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而经蒯通说破,顿觉合情合理,丝丝入扣。难道自己忠心辅佐汉王,出生入死,东征西战,最后只能落个惨死的下场?韩信确实无法保持心理上、感情上的平衡,面对被杀的前景,他不能无动于衷。
他实在不敢再听下去,便打断蒯通的话,说:“先生,您的这一番话就是您开始说的相面,高不过达到封侯的爵位,而且面临着危险。相背,却是贵不可言吗?您说的话的确是有道理,但是却太过极端了。先生请休息吧,我将认真考虑先生的意见。”
蒯通见韩信仍在犹豫不决,就退了出去。他心中暗想:韩信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这也许就是他不如刘邦的地方。须知,在决定前途大事时,被条条框框束缚,是十分危险的啊!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一口气。
一连几天来,韩信独自思前想后。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自信和魄力,在这复杂的选择中似乎力不从心了。在历次战役之前的决策,他都可以应付得挥洒自如,两军尚未交锋,他对战局已是了然于胸。他的预见,他的决断,使多少将领甚至包括敌手,为之倾倒。但现在,他犹豫不决了。汉王刘邦确实对自己恩重如山,器重有加。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韩信能够得到刘邦的赏识,已经十分满足,哪里还有其他的什么不忠不义的想法呢?韩信为人耿直,又重义气,根本就不会做出那种小人的行为!
韩信对称霸天下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没有太大的野心,他其实只想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用以报答汉王的器重,做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但是,蒯通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现在项羽在,所以汉王刘邦会重用我,很难预计项羽要是被打败以后,刘邦会怎么对自己了。难道真的会像蒯通说的那么凄惨吗?真的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了吗?
韩信苦苦思索着,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君主刘邦。忽然间,他想到了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开国的姜子牙,不由得心头一亮。姜太公作为牧野之战的周军统帅,后来受封为齐国诸侯,一生荣华富贵,死后千古流芳。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代传袭,绵延百年不绝。
姜太公尚且能够如此,我韩信所立军功,早已超出于姜太公之上,而且也被汉王受封为齐王。难道汉王将来做了天子,就不会允许我当汉朝的姜太公吗?我无意于与汉王争天下,我一定会把苦战打下来的半壁江山,拱手交给汉王。汉王为人慷慨大方,还不至于吝啬到把已经封给我的齐国再给夺走吧?蒯通的话未免太危言耸听了吧!
想到这里,韩信才稍微舒展了紧皱的眉头。凡事要从好的方面去想,韩信做事一贯如此,这次也毫不例外。
过了几天,韩信尽管仍和蒯通见面,但好像从来没有过这回事一样。没有看到韩信采取任何行动,蒯通实在耐不住了,特地去见韩信。蒯通知道,对这件事,韩信仍在迟疑不决,缺乏决断。
他对韩信说:“听取意见是事情成败的开端,决定计谋是功业成败的关键。听取了错误的意见,只能办错事;听取了别人正确的意见,就能够转危为安,功成业就。一个人必须要有决断,迟疑不决是最为害人的。有人专门考虑一丝一毫的小事,却丢掉天下的大事。对事物的利害,不是不知道,却迟疑而不敢行,这真是最大的祸害呀!”
“俗话说,猛虎若是犹豫不决,还不如马蜂、蝎子能蜇人。千里驹徘徊不前,还不如劣马稳步走路。勇士的狐疑不前,不如庸夫的必定到达。虽有虞舜、夏禹那样的智慧,如果沉吟不语,那还不如聋哑人的以手比划。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贵在行动。更何况,功业难以成功,而很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而很容易失掉了时机啊,时机今日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来了!请您认真地考虑啊!”
听了蒯通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韩信仍旧犹豫不决。但以对“义”、“利”之分的准则,韩信仍不愿背汉,并认为自己建立了这样大的功绩,尽管刘邦对自己愈来愈不信任,但称王齐地是不会有问题的。
韩信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并严肃说道:“先生请告退吧!”说完之后,就立即起身送客。蒯通一看韩信不听规劝,冷笑一声,嘴里又絮叨起那句话:“相您的面,高不过达到封侯的爵位,而且面临着危险;相您的背,却是贵不可言啊!”他一边念叨着,一边晃悠着身子走了,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但愿您以后不会对今天的决定感到后悔!”
韩信不由得一愣,心中想:我会后悔吗?我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不管吃了败仗、打了胜仗,都从来没有后悔过。而且,这次是为了汉王刘邦,我一定是不会后悔的。
如果说,韩信拒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武涉,或许并不难做到,那么,他拒绝了真心为他谋划的蒯通,那就是很难做到的了。如果说,韩信因为蒯通所言毫无根据而拒绝了他,或许并不足以表明对汉王的忠贞不贰,那么,韩信在认同了蒯通的分析是合情合理之后,虽有犹豫,但最终仍选择了义无反顾的路,那么,他对汉王的忠贞应是无可置疑的了。韩信的确没有背汉自立、最终统一天下的意念,他对汉王刘邦的忠心无可置疑。
蒯通两次游说韩信背汉,都首先屏退左右的人,做得十分机密,曹参、灌婴等人无从知晓,不可能向刘邦报告。但是,韩信本人呢?他虽曾犹豫、动摇,最后仍然不肯背汉,真是所谓“只顾考虑细枝末节的人,甘愿给人充当臣仆的人,永远也无法产生当君主的雄心。”
现在,蒯通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心,如果哪一天韩信企图杀人灭口,自己所面临的,将是不堪设想的大祸。怎么办呢?这时,蒯通不是在为韩信,而是在为自己发愁了。他终于想出了脱身之计。
有一天晚上,蒯通收拾好简单的行装,乘夜深人静,悄悄逃离临淄。第二天,大家发现蒯通不见了,但看他的物件都在,也不加注意。过了几天,仍然不见蒯通的影子,才感到奇怪,但都猜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不辞而别。只有一个人心里明白,这就是韩信。
韩信深知蒯通潜逃的原因,虽然佩服蒯通的神机妙算,但是为了汉王刘邦,自己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韩信为人慷慨大度,向来就宽厚待人。对于蒯通的劝谏,韩信虽然没有采纳,但是也是心中有数,根本就没有杀人灭口的意图。
但是,蒯通不知逃往何方,韩信却不放心了。蒯通会不会泄露他们之间的两次谈话呢?要是被刘邦知道了,没有的事情也会变得很麻烦了,所以得让蒯通作证人。韩信派人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连一点线索也没有,好像蒯通这个人从茫茫人海中消逝了。时间一久,韩信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
在韩信停止寻找蒯通后没有多久,齐国一个小地方就来了个服装奇异的男人。他衣衫褴褛,任由散乱的头发披在肩上。他身上散发着一股臭气,苍蝇们都嗡嗡地追赶着他,路上行人避之不及。他的举止奇怪,满口胡言乱语,声音嘶哑,也听不出是什么地方的人。起初,人们把他当作疯子。不久,大家注意到,这个人的胡言乱语有时还非常灵验。本来连续多天烈日高照,旱象已成,大家都在发愁,他却说,上天即将降雨,果然没有多久,就是一场倾盆大雨。这类事不止一次。从此,人们不再将他看作疯子,而是将他看作“神巫”。
实际上,这个人就是蒯通。为了能够活命,他不得不隐姓埋名,甚至装疯卖傻。但是,他又逃不出韩信的领地,所以只能在这个小地方生活下去,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来面目。曾经为韩信出谋划策、位居众人之上的蒯通,竟然到了如此田地,确实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