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涉前来临淄这件事,十分秘密,韩信也绝口不提,曹参、灌婴等人至多略闻一二。尽管如此,武涉的话的确分量很重,不得不让韩信陷入沉思之中。一连几天,韩信的心事都很重,诸将看到他心事重重的样子,以为他在考虑军事,没有觉察出有异样。但是,有一个人却猜出了韩信内心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谋士蒯通。
在刘邦与齐国议和的情况下,劝说韩信攻打齐国的蒯通,并非凡人。他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为韩信平定齐国、称霸一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蒯通对目前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敌我实力也有独到见解。看到韩信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加剧,蒯通自然从韩信的利益出发,为韩信出谋划策。
实际上,明眼人并不难看出,刘邦之所以怨气吞声,册封韩信为齐王,无非是项羽还存在的缘故。韩信英勇善战,正是对付项羽的绝佳武器。有了韩信,项羽只有防守的份,至于进攻别国的计划就会有所顾虑。然而,一旦项羽被消灭,韩信就将成为第二个被消灭的对象,蒯通对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洞若观火。在其位、为其主,为了成就韩信的大业,蒯通决定伺机向韩信进献思虑已久的“奇策”。
蒯通来到韩信的宫殿中,对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法。”韩信以为蒯通在开玩笑,因为相处已久,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懂得这种玩意。于是,韩信漫不经心地问道:“先生如何相人呢?”
蒯通郑重其事地回答道:“人的尊贵与卑贱在于骨骼。忧愁与喜悦在于面色,成功与失败在于决断。从这三个方面加以验证,相一个人,是万无一失、十拿十稳的!”
他说得相当严肃,也有道理,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韩信不由得产生了兴趣,接着问道:“您说得倒挺好。请先生相一相我,看我怎么样呢?”其实,韩信知道蒯通话中有话,而且大有文章。但是,他也故意不去说破,想听听蒯通的意见。
蒯通看见周围站着不少卫士、侍从,就说:“等一下再说吧!”
韩信知道蒯通的意思,就叫左右的人都退出去。卫士退下去以后,就剩下韩信他们两人了。但是蒯通还是沉思不语,手摸着稀疏的短胡须,紧皱着双眉。
韩信对蒯通说道:“现在侍卫们都已经退了下去,就剩下我们两个人了,你可以说了吗?”
蒯通顿了顿,说道:“我相大王的面相,最高不过封侯罢了。但是我看大王的背后,却是贵不可言啊(言外之意,韩信如果背叛刘邦,就会拥有天下)!”
韩信问道:“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蒯通当即口若悬河地说道:“韩将军,您还记得当初天下起兵的时候吧?那个时候,英雄豪杰们纷纷树起自己的大旗,领头起来造暴秦的反。天下的穷苦百姓一致响应,飞快地集合在他们的造反旗帜之下。那时,起义造反的声势之大,就好比熊熊燃烧的大火,迅猛异常的巨浪。虽然说当时起义的有很多路大军,但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心情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亡秦。按理说,暴秦已被推翻了,目的达到了,战火应该熄灭了。然而,现在又开始了楚汉相争,天下无辜的百姓,死亡相继,不可胜数。”说到这里,蒯通痛苦地不禁潸然泪下。
韩信见蒯通言真意切,也有所触动,他若有所思地回答:“我记得这些。”
蒯通透过泪眼,看了看韩信,看到韩信也有同样的感触,心中很是高兴。但是,他又不想表露出自己的心情,就继续声泪俱下地说:“楚军起彭城,转战至于荥阳,虽然威震天下,但三年之间,项王被阻在成皋以西的山地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汉王现在怎么样呢?他率领数十万之众,依靠险要的山河,与项王对峙。虽然一天要进行多次战斗,却得不到半点胜利,甚至连遭惨败。而且,他还不能自救,真是智勇俱困。由此可以看到,汉王的彻底失败似乎也是无法挽救的。当今百姓疲敝,怨声甚深,现在,应该想方设法赶快扭转这种形势,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让战争继续下去,将士们的锐气就要彻底消磨干净啦!”
说到这里,蒯通又痛苦地抽噎起来了。韩信看到蒯通那副伤心的样子,不由得勾起一阵心酸。他问道:“那么,你说我应该怎么办呢?”
蒯通回答道:“据我所料,只有天下的贤圣,才能平息天下的祸难。现在,楚、汉两主的命运,都决定于你,您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我愿竭其愚诚,献策于您,对楚、汉都有好处,双方都不受损害。但恐怕您不能采纳啊。”谈到这里,蒯通的目光直视着韩信,似乎要他立即点头同意。
但韩信却什么也没有表示,仍在认真地听着。
蒯通就接着说:“如果能听从我的计策,既不为汉,也不与楚,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当前这种举棋不定、胜负未分的形势下,无论是项王还是汉王,都十分小心谨慎,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您呢,却不同了,以足下的贤圣,拥有众多的士卒,据有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引兵两向,以止楚、汉之争,为百姓请命,谁敢不听?”
“然后,您就可以分割大国,削弱强国,重新分封诸侯,这样,各诸侯就会感恩戴德,臣服听命于齐国。到那时,天下的诸侯都要相继到齐国来朝见了。我听说:上天所给不取,反受其祸,时机已到不行,反受其灾。愿您深思熟虑。”蒯通确实是掏出一片真心规劝韩信的。因此,他的情绪异常激动。
尽管韩信与刘邦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几天来心事重重,韩信所考虑的,就是武涉所说的背汉联楚、三分天下这个重大问题,但他总是下不了决心。现在,蒯通再次提出,完全是为韩信着想,分析也很清楚,不像武涉那样,目的是为了解救项羽当前的困境。按理说,韩信是不应该再犹豫了。
但是,韩信却不想走上背叛汉王的道路。他说:“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把他的车让给我坐,衣服让给我穿,饭菜让给我吃。人们也常说:乘坐人家的车,就要分担人家的灾祸;穿人家的衣服,就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饭,就要肯于为人家的事情献身。我哪能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看出韩信心中仍有“忠义”二字在作怪,心情变化起伏不定,需要给他举些实例。针对这一点,蒯通继续说道:您自以为与汉王交谊很深,希望建立万世之业,我却以为是错误的。当年,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两人是生死之交,后来却因为权利和欲望变成了仇家。张耳为陈余所攻,抱头鼠窜,逃归汉王。他借兵东下,终于杀陈余于泜水之南,身首异处。
“想他们最初结交之时,真是天下的至好,最后却相互攻杀,陈余身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人们的私欲没有止境,而人心又是难测的。在政治斗争中,只有暂时的相互利用,哪里有恒常不变的交情呢?那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鬼话罢了。如果说到您与汉王的交情,肯定不如当初张耳与陈余那样深厚;如果说到您对汉王的忠诚,肯定也不会超出于文种、范蠡对勾践之上。从这几个人的结局,足以测知您未来的命运了。请您一定要认真思考,慎重选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