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碍事
28433000000019

第19章 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2)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又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那么多的宇宙真理,我们应好好地领会,再传播给别人。有些人一学佛,就想要闭关,忙着自修、自利、自了,这是多么可惜!如果我们懂得这首偈语,生生世世活在佛法里,时时刻刻把佛法弘传人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人生意义就尽在其中了!

生命的资粮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

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

——明楚石梵琦

这首诗偈是劝人念佛。人常怨叹没有时间念佛,其实并非没有时间,而是念佛心志不坚定。你有时间做事业赚钱、吃饭、睡觉、旅行、游玩,却没有时间念佛?你所做的事业、所赚的钱都不是自己的,一撒手灰飞烟灭,唯有念佛的功德才是自己的,是三世十生的业力。世人愚痴,是自己的不知道进修,不是自己的倒反而计较、争逐,沉迷执著地去追求。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请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浮生有限,时间宝贵,人生有多少光阴可以虚掷?想想无常的苦空,莫如早早回心转意念佛!

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是个念佛的修持人,他有一首诗偈形容得很好: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我们在人间念一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池就有一朵莲花。所以念佛念到心佛合一时,心念不受尘境束缚,上升到绝顶光明的解脱境界,我们就是佛,佛就是我们了。

“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免鸡皮鹤发侵”——你就算一世富贵显赫,有住凤阁龙楼般的尊荣,也是幻影。岁月不饶人,很快地,鸡皮鹤发会侵蚀你,一霎时便老态龙钟,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还有什么是你的?晴天不备雨天伞,下雨时怎么办?白日不存夜里灯,入夜又如何?生涯短,死到临头怎么办?奉劝大家要早点准备生命的资粮,多念一声佛,多惜一寸光阴。

把主人翁叫醒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

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

——明呆庵普庄

我们经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个不停,有人问:“佛为什么要我们念呢?”“佛只念一句就好,为什么要一直念个不停呢?”

有一个小孩一直呼唤他母亲:“妈妈!”“嗯!什么事?”“妈妈!”“做什么?”“妈妈!”“什么事?说呀!”他母亲不耐烦了,很不高兴地骂:“叫什么叫!烦不烦呀!”孩子反问:“我只叫了几声,妈妈就不耐烦了,你每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个不停,阿弥陀佛不会讨厌吗?”阿弥陀佛当然与人不同:母亲虽有爱护子女的心,但过分了难免会怨嗔;而佛是没有嗔心的,佛是依他的愿力要我们称念的,依称念的诚意而与他的心相应。说是念佛,倒不如说是念我们自己的心来得恰当。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真正的念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我心头”,故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说法,那是因为我们自性里本来就具备有诸佛如来的心。

“眼前林树并池沼”——在西方极乐世界里,有七宝行树、七重楼阁、八功德水等种种庄严美妙。我们清净的自性里,当下也具有这些功德!

“昼夜还能演法音”——我们要保有冥冥不灭的一念善心,心里不断地自我勉励,时时不忘念佛、念法、念僧。念佛也不一定要用念珠:看到电线杆,一根根地顺着念佛号,电线杆就是念珠;看到田地,依着田地一块块地念下去,田地就是念珠;看到人,按序一个个人地念下去,人就是我们的念珠。所以大地山河、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念珠,都是我们与佛心结合的桥梁,故一切是佛,佛是一切,我与佛无二无别!

把佛性念出来,把自己的主人翁叫醒,是我们学佛最要紧的事!

菩萨畏因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明憨山德清

这首偈语从字面上看,很容易明白。“休将自己心田昧”是说我们做人不可以违逆天地和人情,昧着良心做事。

“莫把他人过失扬”,是提醒我们与人相处常赞美人,不要扬己长、揭人短,否则害人害己,最后伤害到的还是自己。

我们要“谨慎应酬无懊恼”,做人处事最要紧处是谨守中道,不要’行差步错,发生懊恼后悔的事。要“耐烦做事好商量”,对无理的人要忍耐,创事业要忍耐,学习技能更要忍耐,成功是属于能耐烦能忍耐的人。做起事情左牵右制,又怎能迎风直上万里青云?

所以说,与人相处,不要昧着良心算计人,时时记住“你对我错,你好我坏”的信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心意就正了。人不是圣贤,谁能无过?别人的过失何妨多多宽谅,多多劝解,不要在背后张扬他的过失,否则不能助人幡然悔改向善,反而刻骨铭心地记恨。因此,在人际交往上,我们要力求圆满才能减少懊恼,要谨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菩萨相信凡事种了恶因会有恶果,畏因不畏果;众生则畏果不畏因,等犯下了杀人、窃盗种种伤风败俗的事后,才开始懊恼畏惧,已来不及了。

我们学道人,要学菩萨畏因,要经得起人间贪嗔痴的折磨考验,才能走上菩萨道,才有成功的希望。

要有好老师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练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修行很容易,要遇到明师指点不容易。古德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明师难遇”,善知识不是随便能寻获的。善知识必须具备:第一,自己要有证悟;第二,要能通达真理;第三,有慈悲心肯教人;第四,要能方便权巧地为人解说。

不遇明师可惜,遇到明师而“自作聪明空费力”更可惜。有的人自视很高,自认聪明,但没有师承指点,反被聪明误。比方我们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喝啰怛“那”不是那么的“那”,如果没有老师教你,你一定不知道要念“挪”而念成“那”了。

“盲修瞎练也徒然”——一个人如果认不清目标在哪里,很容易走错路,一错谬之千里,一错难以回头,要是有引路的人指点你,不就事半功倍了吗?所以佛陀在《佛遗教经》里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我如良医,治病予药,汝若不服,咎不在医。”意思是:我是引路人,你若不依着我走,我也没有办法;我可以给你药方,你不吃,旧疾新病都消不了,不能怪我呀!

所以修行人最要紧的是学习前人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教奉行,不依教奉行而盲修瞎练,徒然空费心力,也增加几分危险!

心口合一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这首偈语是给念佛修行人的一种指导。念佛不光是口头念,主要的是三业相应。三业,就是身、口、意。口中阿弥陀佛的佛声清清楚楚、绵绵不断;身体则端正合掌礼拜、打坐;心里则忆念不忘。三业相应,才能感应道交,念佛才会有效果。

念佛只要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很容易的;要念得四大皆空,念出感应,念出成就,却不容易。对于净土法门你真的相信吗?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真的相信吗?所以念佛是一个易行难信的法门。

念佛若想获得感应,首先要培养自己的信心,对净土极乐世界,信其真实不虚;对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信其真实不虚;你信仰越是真实,结果也就越真实。现在有些念佛的人言行不符:嘴上念阿弥陀佛,心里打妄想;身体在礼佛打坐,内心却杂念纷驰。还有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口念不用心,内外不一,当然不会得到真实的福报。

从前有师兄弟两人一起修行,师兄擅长讲经说法,师弟只会念阿弥陀佛。几十年后,师兄度众无数,师弟还是老实念佛,师兄未免有些看不起师弟。可是师弟念一声佛号,天空音乐齐鸣,一声佛号满室芬芳,一声佛号终有感应。

所以心不散乱,就能感应道交,若是以散乱心来念佛,“喊破喉咙也徒然”,最多只能获得一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净土。所以,我们要真正地老实念佛,不要以散乱心念佛,徒然落了个表相。

佛心

入门便悉弥勒笑,出寺难求俗虑抛;

俗虑恼人无止境,不如时与世尊交。

——清石莲

这首偈语,是提醒我们要做灵山会上的那一朵花,给人喜悦!禅就是一朵花,喜悦芬芳。

“入门便悉弥勒笑”——我们到寺院参拜,一进山门,常常可以见到一尊胖大肚子的弥勒佛向我们嘻嘻而笑,给我们欢喜;“出寺难求俗虑抛”——离开了寺院,走入社会,陷身红尘,就很难保持欢喜,很难抛弃世俗的牵挂顾虑。

“俗虑恼人无止境”——世俗的忧虑烦恼,是没有止境的。最要紧的是“不如时与世尊交”,时时刻刻跟释迦牟尼佛,跟世尊经常交通、交流,时时刻刻保持佛心。

我们每天的生活里,一颗心就包含了天堂地狱:时而有为善的心,所处即是天堂;时而有贪嗔、愚痴的心,又何异在地狱饿鬼道轮回?我们每天不知道天堂地狱来回多少次,假如我们存养一颗佛心、慈悲心,凡事给人欢喜,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人帮助,替众生服务,那么我们就如同时时生活在天堂净土中,清净快乐。

《说苑

杂言》云:“与善人居,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亲近圣贤,耳濡目染,自己也陶冶出圣贤风范;与恶人交往,如入鲍鱼之肆而不觉臭,多少会受恶习的污染。社会上有些人交友不慎,常常犯下弥天罪过,甚至牵累家人,就是“俗虑恼人”之害。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要存佛心,“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自己即心即佛,以佛心看待社会,看待世间,一切都是无限的美好,如同弥勒佛的笑容一样,每天生活在快乐里,何等逍遥,何等洒脱!

万水千山

谁云鹫岭佛难逢,佛在心中哪有踪?

涉水登山空负累,不如端坐自家供。

——清佛裔

谁说灵鹫山顶很难找到佛?要在灵山会上和佛相逢,真的很难吗?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你不要以为佛陀是在鹫岭灵山会上,你万里迢迢到灵鹫山去找佛,到了灵山也不见得见得到佛陀。佛陀在哪里呢?佛陀在我们的心中,人人心中有个灵山塔,把自己的心修好,心里自性的佛就会现前;心没有修好,心中也不会有佛的踪迹。现在的人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地去参访朝山,如果没有正信,没有悟觉,都是空费草鞋钱,只能算是一趟观光游历而已。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如果你想见如来的金色身,要忏悔,就要反观自性,不一定要涉水登山地参访圣迹,劳碌不休地奔波。唐朝无尽藏比丘尼有一首诗偈:“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就是说即心即佛,不要心外求佛觅法,自家的真如本性里有无尽宝藏,只要“端坐自家供”,坐在家里用心参学,佛性自会从心里显现。

所以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找回自己,而不必去外相、外境上觅求。心外的境界,心外的诸相,终究不是我的东西,我只要回光一返照,照见自己的佛性,找到自己的自在,找到自己的真如,找到本来的面目,忽然山川宇宙大放光明,人生处处鸟语花香,这是多么美妙呀!

愁杀人

孤峰千仞立江心,八面洪涛愁杀人;

奈是根深自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

——明莲池

“孤峰千仞立江心”,是形容一座孤峰千仞高,孤立在江心,像江苏的焦山就是立在江心。“八面洪涛愁杀人”,滔滔江河的波浪汹涌,惊涛骇浪不息,会不会把千仞孤峰慢慢动摇毁坏?真是令人担心!“奈是根深自坚固”,好在这座千仞孤峰基础很深、很坚固。“几回经古又逢今”,历经了多少岁月,从古到今千百年,它仍然那样岿然不动,屹立在那里。

这首诗偈是在开示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的洪涛波浪里,流转生死,真是愁杀人,好在我们的真如自性根基深厚,有生死有来去,并不因此损减分毫。五趣六道,驴腹马胎中,天上人间几经转折,古今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

《法华经》里有这样的典故——“衣里明珠、梓中宝藏”。“衣里明珠”是说:一个富翁害怕家道中落,就在儿子的衣服里缝了一颗明珠,估量着就算将来家产没有了,也可以变卖这颗明珠维持生活,万万想不到儿子后来沦为乞丐,他不知道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明珠,把衣服贱卖典当了,依然流落街头。

“梓中宝藏”是说:主人在屋里藏了宝藏,预防家道中落后凭地窖藏的宝藏可以度日,但是天火一烧,屋毁梁倾,子孙根本不知道灰烬中藏有财宝!

我们的佛性就是“梓中宝藏、衣里明珠”,自己不知道,好可惜!我们要早一点证悟,要早一点知道自家宝藏,不要等到身坏尸腐了,死亦不瞑目!

披铠甲修行

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

——清吴生

这一首诗偈的意思是:有的人身在山林,心恋红尘;有的人身处闹市,心在山林。学道,不必拘泥身份,出家固然容易学道,在家也一样可以学道,各种行业士农工商都不妨碍学道,学道也不妨碍工作。

服兵役和学道会违背吗?当然不会!服兵役一样可以学道。当兵要打仗杀人,是犯杀戒的,怎么学道呢?重要的在于为什么要杀人。假如是用仇恨心、嗔恨心、私心去杀,这是不当的。如果是以救人救世的心、大慈悲的心、降魔的心,虽诛杀亦有功德。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修行时,杀一个恶人,救了五百名商人,这也未尝不可。所以说“身在营中心出家,身披铠甲是袈裟”,就算人在军营中,只要心里有道念,就是心出家。如维摩诘居士,身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就算铠甲披在身上,也等于是披袈裟一样!

出家,有身出家心没有出家、身心都没有出家、心出家身没有出家、身心俱出家四种。能身心俱出家固然很好,若身不出家心出家,像六祖惠能大师在猎人群中十几年,仍一样在修行,也是境界很高。

“刀刀亲见弥陀佛,箭箭射中白莲花”——就算是在军中,只要有道念,有修行,在刀枪环伺之下都可以见到弥陀佛;只要是以佛心对待世间,箭箭射出的都是白莲花,不会离道的。所以真正修行的人,身披精进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宝剑,统领六度的大军,杀除烦恼的贼寇——表相并不重要,有道才重要!

福田衣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清顺治

这首清朝顺治皇帝赞僧诗的偈语,把出家人修道的崇高神圣境界形容得很明白。“天下丛林饭似山”,天下的丛林寺院,多得让出家修道的人吃饭不愁,挂单不完。“钵盂到处任君餐”,只要具有出家人条件,就可以钵盂随身万里游地到处参学,多么洒脱逍遥。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世间上有什么宝贵?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当然是黄金、白玉,但是以修道者的眼光看来,最宝贵的莫过于一生披搭的袈裟。晋朝慧远大师说:“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乃圣贤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