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碍事
28433000000020

第20章 佛陀与我们这么接近(3)

出了家以后,潇洒超越的生活与一般人不同。袈裟又称福田衣,披了袈裟就等于穿了福田衣一样,可以作世间上的福田。袈裟的宝贵,不在于它的价值,只因袈裟代表了一个出家人的责任——绍隆佛种,光大如来遗教,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出家人,肯牺牲小我,把自己奉献给大众,为众生消灾解殃,祈福化难,是生命的大医王。唯愿世间上的出家人都能知道自己任重道远,宝贵这一肩袈裟!

灵山塔下

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寂待重兴;

此来不用伤迟暮,佛法弘扬本在僧。

——太虚

太虚大师在抗战期间曾到过印度灵鹫山,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偈语。

所谓灵山,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灵山会上,当初佛陀说法时,百万人天聆听。现在灵鹫山虽然还在,却已荒芜了,所以太虚大师说“觉树枯荣几度更,灵山寂寂待重兴”。菩提树茂盛了又枯萎,枯萎了又茂盛,经过好多变化,如今灵鹫山也很寂寞,需要重新发扬,把佛陀百万人天听法的盛况重新振兴。

我个人曾经六度到灵鹫山,每次到灵鹫山,也像太虚大师一样不胜感慨!是的,现在的灵鹫山荒凉又萧条,但是在我们佛教徒心中仍有它神圣的意义。每次我在灵鹫山礼拜,都想终老于此。我们常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灵鹫山现在是枯萎了,但在我们心目中,仍不失去神圣的分量!

“此来不用伤迟暮”,到了灵鹫山,不必悲伤来得太迟,也不必悲伤年华老去,或有不见如来金色身的慨叹。“佛法弘扬本在僧”,弘扬佛法本来就是我们僧伽的家务事,若佛法只靠佛陀来宣扬,那我们这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做些什么呢?所以每一个出家人,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心,要绍隆佛种,要光大如来遗教,要弘法度众。我们可以做的方式很多,如教育、慈善、文化等等,只要对人间众生有利益,就应该把佛法传授出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愿我们佛教徒及僧俗大众都能精进,互相勉励!

原来和佛陀一样

了妄归真万虑空,河沙凡圣体通用;

迷来尽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鹤出笼。

——僧润

圣凡不二,迷悟的分别在哪里?

《大乘起信论》上说:我们一个心开了两个门,一个叫心真如门,一个叫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我们成佛作祖的根本,心生灭门是我们流落五趣六道的原因,因此我们要把流转虚妄的生灭心,返本归源,还为真如佛性的真心。

“了妄归真万虑空”——了解什么是虚妄的,把虚妄去除,回归到真实的世界里,回归到真实的真心里。万虑皆空等于是朗朗晴空没有什么可挂碍,万里晴空一朝风月,就是自己的本性现前了。

“河沙凡圣体通用”——恒河沙数的凡夫圣贤,本体上、佛性上统统是一样真实的。《华严经》中描述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证悟成就正觉时,就发出他的慨叹:“奇哉!怪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原来大地众生都和佛陀一样,无二无别!《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就是你欺他、伤害他、侮辱他、谩骂他,他都向你礼拜,而且尊重恭敬地跟你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对人的尊重,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的佛性!

“迷来尽似蛾投焰,悟去皆如鹤出笼”——迷是什么样子呢?如飞蛾投火,春蚕自缚。觉悟又是什么样子呢?好像出了笼的鹤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因此圣凡只有迷悟的分别,迷即众生,悟即佛。我们要去迷证悟,这是参禅学道者最首要的任务。

破舟

生死河边个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

娑婆业海风波恶,苦劝诸君努力修。

——孤云鉴

人生苦海,如同老牛拉车,牵牵绊绊痛苦无量,在生死大海航行的这一条破船究竟能维系多久?唯有及早修行,把这条破船赶快补好,否则“生死河边个破舟”,生死河浪狂涛汹涌,太危险了!“七穿八落半浮沉”,没有道念作舵手,这条破船真是七穿八落,在无边业海里载浮载沉,实在是惊险万分!“娑婆业海风波恶”,娑婆世界,业海茫茫,人间风波险恶无比。“苦劝诸君努力修”,希望大家努力修行,不要行尸走肉过一生啊!

谈修行,但要如何做呢?有一首偈语这么说:“修自修他修人我,修身修口修佛心;修时修地修密行,修禅修净修福慧。”修行,先把自己修好,自己修好了再帮助别人修行,助益别人,再来修人我,把人我之间的关系弄好。

人世常有很多痛苦,你要免除种种痛苦,必须修自、修他、修人我,要修身、修口、修佛心。身不修,身会造业,身犯的业有杀、盗、邪淫;口犯的罪业有妄言、恶口、两舌、绮语;心犯的罪业有贪、嗔、痴。我们的种种罪业都是从身口意而来,必须修身修口修佛心,才能免除灾孽横殃。

“修时修地修密行”,我们修行,必须在时间分秒里修,在佛堂、家庭、社会各地里修,不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可以完全自己密修。“修禅修净修福慧”,修禅要参禅定,修净要念佛,凡是福慧双修、行解并重,这样的修行必定能得到很大的功效,方能突破娑婆业海的侵袭。

云水生活

发脚寻师为参禅,孤云高卧枕石眠;

白月无风光自净,青松有雨响声寒。

——古德

“发脚寻师为参禅”,在僧团里,行脚游方的修行人大多是为求真理而发心远游参禅的,他们是如何安排云水生活的呢?

目前社会上,我们要找到一份好职业,必须先具备好资历,有好本领。不要埋怨别人不欣赏你、不重用你,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自备条件,

就算有份好工作,也不能胜任呀!所以,发脚寻师学道也要有“孤云高卧枕石眠”的态度。一块石头能作枕,不贪非分不烦恼,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能随遇而安、随缘自适,不计较环境好坏,像天空的白云到处飘移自在,云水生活又何妨?

生活越困苦,物质越贫乏,越要有三千大千世界的禅意,有逍遥安忍的心胸,才能随缘自在。

“白月无风光自净”,是说在无风的月夜,皎洁的天空特别明丽清净,做人如果不造业、不犯罪,止息内心是非、好坏、得失的乱源,使内心安详和乐,人格清净无染,自然“青松有雨响声寒”,能识见自己三昧的声光了。

东晋的法显大师、唐朝的玄奘大师,都是发心寻道的先驱者,有的渡海,有的翻山越岭,他们用坚强的毅力,熬过一切苦难,千劫百磨不回头,实在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的最佳写照。

时时自在

恒用戒香涂莹体,常持定服以资身;

菩提妙华遍庄严,随所住处常安乐。

——古德

这首偈语是说:我们要经常用持戒的香来庄严自己的身体,日常行为要以戒律为准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此外,还要不乱杀而放生,不乱取而喜舍,不乱淫而有礼,不乱说而赞美,不乱吃而调养身心。“恒用戒香涂莹体”,五戒、十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规矩都是庄严我们身心的妙法。

“常持定服以资身”,经常穿着禅定的衣服来庄重自己的人格、道德。过去丛林里有很多老和尚,在禅堂一住就是几十年,他们如“泰山乔岳”的道风人格就是在禅法里慢慢庄严起来的。

“菩提妙华遍庄严”,除了有戒、定外,妙有的菩提智慧、般若妙华能升华我们的人格,与真理相应,成为一个真正的修道者。

菩提妙华的智慧从发心来,持戒要发心,修定要发心,对人服务或自我修行都要发心,有发心才能无事不办。吃饭发心,饭会吃得香饱;睡觉发心,睡得就酣静;做人处事不发心,缺乏责任感,就不会敬业乐群!

所以,必须用戒、定、慧的菩提智慧来庄严我们的身心。“随所住处常安乐”,处处淡泊,时时自在,就能安住在戒定慧里,长享平安悦乐的法喜!

不让妄念生起

性定伏魔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尽断真福田。

——古德

“性定伏魔朝朝乐”——我们的本性如果安住在禅定里,就可以降伏魔怨,过着朝朝喜乐的生活。

我们的真如自性要如何才能安住在禅定里?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把握自己、明白自己了。

什么是我们的魔怨呢?情爱虽然甜蜜,却是最麻烦最难缠的魔怨;金钱很可贵,但也为我们带来不少痛苦;人人追求权位,可权位也予我们不少伤害。我们如果不能把金钱关、爱情关、名位关等等魔关一一降伏,就不可能有朝朝快乐的生活。

“妄念不起处处安”——假如我们能将不切实际的空想、幻想、乱想止住,过着随缘、随分、随喜的生活,尽量不让妄念生起,何处不能安乐呢?

“心止念绝真富贵”——谁是世界上真正富贵的人?谁是能心止念绝的人?心念止定,一丝妄想都不生;念绝处,一点妄念都不会有,自然安住在真如里,安住在自性里,安住在平安快乐里。

“私欲尽断真福田”——把内心的私欲统统断绝,就是福田了!社会上有很多畸形现象,如贪污,个人贪污、集体贪污,一旦东窗事发,真是悔不当初。我们要将私欲断除,无贪无求,人品自然高尚,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国家社会自然富强!我们都是造福国家的福田,就像是弘法利生的福田僧一样。

人的可贵

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心大力唯人能;

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

——古德

“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心大力唯人能”——我们要想成就佛道,广度众生,最要紧的是要具有真心,具有大力。唯有人能符合这些条件,人不仅是万物之灵,且比天还要可贵。经典上说人有三件事情胜过天上的天人:

第一,人知道勤劳,自然不断地增长向上,而天人只会享福,不知勤劳,一旦福报享尽,就堕落了。

第二,人的记忆胜过天人。世间人,上一回当就学一次乖,从吃亏中得到教训;天人的记忆就不及凡人了,因为生活安逸,常会忘记灾难的到来。

第三,人比天更为殊胜。因为人有梵行,知道要修行,要清净,要学道,要奋发,要向上;天人缺乏这种观念,只知享受已有的快乐。

古德说得好:“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陀也曾说:“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爪上泥之于大地土,实在微乎其微,可见得人身之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珍惜人身,好好把握人身!

“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佛门中的护法神天龙八部的诸天、龙、夜叉、修罗、金翅鸟、蟒,甚至神仙,都不及人的可贵。《法华经》上有个譬喻:在茫茫的大海里,漂浮着一块有洞的木板,一只盲龟在大海中到处找寻这块木板,以便将头伸出木板的孔洞而获救,这是多么的艰难!得人身就宛如盲龟伸出浮板的机缘般困难,我们岂能不珍惜人身,并好好修持!

偏向虎山行

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

——古德

有时候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最困难的事,因你的决心毅力,反而最容易成功。

“刀山剑树为宝座”——一个修行人,如果以刀山剑树作为自己的宝座,忍耐种种折磨考验,修持的态度必定严谨。“龙潭虎穴作禅床”——能在龙潭虎穴边缘上,很安然自在地参禅打坐,是何等的静定功夫!像地藏菩萨赴地狱救度众生,真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见其修行不凡。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听说输卢那国的人民没有信仰,凶横强悍,社会道德秩序紊乱,就发心到那里弘法。佛陀担心当地人民太顽劣,不希望他冒险。富楼那说:“越是危险的地方越该去,如果我怕危险而不去,谁去呢?”佛陀提醒他:“假如有人骂你呢?”“只是骂我,并没有打我。”“若打你呢?”“只是打我,没有杀我,要我的命。”“假如有人要杀你,要你的命呢?”“正好可以将生命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众生呀!”

富楼那有这样的大智、大仁、大勇,“刀山剑树常坦坦,龙潭虎穴也安然”,最后输卢那国的民众都领受了他的感化。

历代禅宗祖师并不刻意择地修持,再好的山林寺院,若内心不宁静也没有用。心能宁静,就是身处火宅,也能将心里的动乱灭去,所以“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修道人若能以“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做道场的呢?即使末日来临,劫火烧来,也会处变不惊、不慌乱,把千劫万难都当作成就菩提的逆增上缘。

菩提路

白发苍苍似银条,老树无根怕风摇;

家有黄金贮百斗,难买菩提路一条。

——古德

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像一株老树,根座松散不牢固,当然怕风吹摇;人一到老,最怕的便是生死无常,即使家有万贯钱财,无常一来,什么也不是我的,再多的黄金也不能买一条不生不死的菩提路。

什么是菩提路呢?正觉,是我们的菩提路,弃绝一切的邪知邪见,正心诚意去做人,正觉就是我们的菩提路。解脱,是我们的菩提路,能够不被名缰利锁束缚,不让金钱感情束缚,解脱就是我们的菩提路。幸福,是我们的菩提路,有人长寿活到一百二十岁,不幸福不快乐,又有什么意思呢?有人身体健康,不幸福不快乐,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除了健康、长寿外,我们应该还要有幸福,这是我们的菩提路。

涅槃,是我们的菩提路。在短暂空虚的人生里,能求到一个不生不死、不怕风吹树摇的永恒,才是我们的菩提路。

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人问他:“老先生,您今年高寿多少啦?”“我才四岁!”“什么!您这样白发苍苍,怎么可能才四岁?”“我过去醉生梦死,不知修行,不知为善,不知服务,不知助人,空过了一生。直到四年前,我才知道自利利人,自觉觉人,才知道修行免除生死,免除烦恼。我只有四年的信仰生活,感觉上我只活了四岁!”

人生一世,不必有满天下的黄金白玉、钱财名位,最要紧的是要有道德、慈悲、信仰,这才是永恒的菩提路。

用戒

无戒欲求生善道,如鹰无翼欲飞空;

如人无足欲远行,亦如渡海无船筏。

——古德

“无戒欲求生善道,如鹰无翼欲飞空”——凡事无因,不能有果,没有播种不会有收获。一个人没有受持戒律,想求生善道,也是不可能的,就好像鸟想飞到天上去却没有翅膀,如何高飞?“如人无足欲远行”,人没有脚,没有任何资具,想要远行,无异痴人说梦;“亦如渡海无船筏”,而对汪洋浩瀚的大海,没有船筏,怎么渡越呢?

所以,学佛学道,想要求得什么,要先播种:想发财,先学布施;想长寿,就要放生;要有人缘,先要对人好,跟大众结善缘;要想方便,就要常帮助人。凡事要先播善因,得果才会如我们的期望。

佛教中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三恶道;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你若想生到天道去,必须具有生天道的因,也就是说,必须具有布施、持戒、禅定三福行。假如你想生到欲界的天,只要布施就可以了;而色界的天,除布施外还要加上持戒;无色界的天,除布施、持戒外必须再加上禅定。所谓无戒,是指不持戒,不持戒的人是不可能生到天道去的。一切的戒法,不外乎是戒贪、戒嗔、戒痴。

贪、嗔、痴怎么戒法呢?有一首四句偈可以给大家参考:“贪心不着急”——你有欲望时,不要太急迫妄求,现在社会上一般人最大的病态就是急功近利,一下子想发财富贵,不惜铤而走险。所以在有所贪求时,要慢慢地等待,不要急躁,想怎么收获必先怎么栽,不可妄想一蹴而就。“脾气慢半拍”——嗔心起时,慢半拍再发作,如要跟人吵架先想五分钟,等嗔火稍息,脾气就发不起来了。你如果能用戒来对治贪嗔痴,就能“痴迷转灵巧”,而得到“骄慢化祥和”的果报了。

破戒与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