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两句,所指的便是舜帝与娥皇、女英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曾讲到,舜到南方巡狩,死于苍梧山下,便葬在此处。《水经注》中记载,娥皇、女英对舜帝忠贞不已,舜帝死后,她们纷纷溺毙于湘水殉情。人们为了纪念二女而在洞庭湖畔修了黄陵庙。卢挚用这两句话来描写暮霭覆盖的苍梧山和黄陵庙,并对尘土掩埋的二妃抒发自己的哀伤和追悼之意。
卢挚思屈原、宋玉,思舜帝、二妃,皆是有缘由的。长沙湘水畔,多少年来留下了无数骚客的遗憾。卢挚也怕在这里度过余生,再难回到帝王身边施展长策。为忠臣者最怕遭冷弃,他的伤情在曲中不言而喻。
凡善于吟诗作赋的文人,只要见到有古人痕迹的事物时总不免多愁善感一番,要么慷慨激昂,以舒壮志;要么感时伤事,黯然出尘。卢挚感怀身世,在人生理想幻灭之后,不得不放手。
问黄鹤惊动白鸥:堪鹦鹉能言,埋恨芳洲?岁晚江空,云飞风起,兴满清秋。有越女吴姬楚酒,莫虚负老子南楼。身世虚舟,千载悠悠,一笑休休。
卢挚《蟾宫曲·武昌怀古》
辗转到了湖北武昌,卢挚此时仍带着集贤院学士的高帽,却终日闲极无聊。一日他登临名闻天下的黄鹤楼,忽而有只惊起的白鸥横空飞过,与黄鹤楼编织成了奇妙的画面,就像黄鹤惊动白鸥一般,令白鸥不敢停留。
此情此景,激发了卢挚的灵感,他遂写下了这首武昌怀古曲。
举目望去,看到远处的鹦鹉洲,卢挚蓦然想起死在此处的汉末才士祢衡。祢衡因为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相继得罪曹操、刘表等人,最后一个收留他的江夏(武昌)太守黄祖也受不了祢衡的嘴,将他处死。祢衡的饮恨在卢氏看来可悲可悯,卢挚认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因为高位者的不赏识而就此淹没,难道不是件恨事吗?
不过,浩瀚长空,云淡风轻,有美女香酒陪伴,卢挚觉得不应因为一点伤古之情就浪费了眼前的景致,辜负“老子南楼”的美意。“老子南楼”本是《晋书·庾亮传》里的一个小故事。东晋六州都督庾亮镇守武昌时,他的部下殷浩等人月夜乘船登南楼赏夜景,庾亮得知后也来凑热闹。
部将们见状纷纷走开,为自己偷闲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庾亮却笑着说:
“你们不用这么着急走,就算先生老子来了这里,看到胜景也不忍离开的。”说罢便亲热地与殷浩等人饮酒作乐,谈论国家大事。
卢挚借“老子南楼”来劝自己,不要辜负良辰美景。面对身世如虚舟,无根无底、四处飘荡的境况,卢挚虽然伤怀,可是却于事无补,他能做的只剩下自我释怀。历史记载中的卢挚温柔多情,词曲清丽,在他的众多曲子当中,这曲《蟾宫曲·武昌怀古》竟突发豪放之言,叫人不免惊讶。难得卢挚能如此看得开,在霪雨霏霏的元代发出清音。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怀古曲既不是为赞扬古人而作,也不是为天下黎民所写,通常都是为自己的一点辛苦诉苦水。他无力改变现实,能做的只剩下饮酒作乐,寻求离开浮生的解脱。也许正是他想放又放不掉的优柔寡断,注定了他事业的不顺、情感的失败。如果他能钟情他心爱的女子珠帘秀,他的一生想来能获得些许安慰,然而就连忠贞的爱情,他也让其如冰般消融在掌心。
好酒赵元遇上皇
宋代民间传说中记载过一个书生,名叫赵元,嗜酒如命,他曾言:“我这里猛然观望,风吹青旆唤高阳。吃了这发醅醇糯,胜如那玉液琼浆。喜的是两袖清风和月偃,一壶春色透瓶香。花前饮酒,月下掀髯;蓬头垢面,鼓腹讴歌;茅舍中酒瓮边刺登哩登唱。三杯肚里,由你万古传扬。”
喝酒喝到醉生梦死,一觉醒来的赵元发现已经日上三竿。他笑眯眯地提着壶烧酒,却觉得它比琼浆玉露更使人清爽。既然家徒四壁、两袖清风是他的现状,与其对命运不断埋怨和奢求,还不如月下饮酒、捧腹歌唱。
三杯酒下肚,说不定吟出什么千古名句,后世传唱呢!
赵元这玩世不恭之态,是许多爱酒的文人的缩影。例如晋代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对酒的痴迷程度比赵元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中国文人对酒及酒文化青睐有加。
赵元本是宋代民间传说中一个因酒得奇缘的小人物,他是落魄的富家子弟,平时好酒贪杯,被妻子刘月仙和岳父、岳母嫌弃。刘月仙及她的父母总是任意打骂赵元,把他视为废物,后来甚至欲除他而后快。赵元只能依托醉酒来逃避现实的苦难。他的好酒并不如古代名士那样风雅,一不是为了激发诗性,二不是通过喝酒得出一些文化结论,他喝酒只为解脱。不过,他后来却经历了一系列好事,这些好事都是因酒和毒如蛇蝎的老婆刘月仙,倒也可以说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素有“小关汉卿”美称的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借赵元的故事发挥,写了《好酒赵元遇上皇》一剧,顿时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让市井之人再次肯定“酒”是好物。在高文秀的笔下,赵元历经酒难、酒缘、酒功、酒趣等过程,让观众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看罢剧目之后,人们忍不住开怀叫好。
赵元的“酒难”由他的蛇蝎老婆刘月仙引起。此女嫌弃赵元不长进,暗暗在外面与东京臧府尹有暧昧关系,一心想要嫁给臧府尹,刘、臧二人为了做长久夫妻,遂设了一个诡计。臧府尹差赵元送文书到汴京给丞相赵光普,却故意把文书晚三天交给赵元,让他延误日期。宋代官府有明文规定,延误一日杖四十,延误三日就处斩,赵元心知死路一条,又不得不送,满腹哀愁地上路了。
一场梨花大雪来临,天寒地冻,不过赵元并没有对老天发出怨怼,反而感谢上天,因为大雪让自己躲进了路边酒馆,与他的知己——“酒大人”见面。
【牧羊关】见酒后忙参拜,饮酒后再取覆,共这酒故人今日完聚。酒呵,则到永不相逢,不想今番重聚。为酒上遭风雪,为酒上践程途。这酒浸头和你重相遇,酒爹爹安乐否?
——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二折这段曲子写得好笑有趣,是赵元见到“酒”之后的表现。他一路冲进酒馆,叫来“酒大人”,对其又是参拜又是讨好。赵元视酒如亲人,还以为自己赴死之前肯定不能再见它,没想到因为暴风雪而与“亲人”重逢,实在让他又惊又喜。剧中第二折这段求爷爷告奶奶的感激话,听来让人忍俊不禁。他那充满谐趣的话被微服出巡、落脚酒店的宋太祖赵匡胤一行人听到,赵匡胤忍不住留意到此人。
赵元一边喝一边唱,忽然听见旁边的掌柜在与人大声理论,顿觉对方打扰了他的酒兴。他上前一问掌柜,才知有几个人喝完酒却没钱付账,他便大方地替这些人付了钱。不料没有酒钱的几人正是赵匡胤一干人等,赵匡胤不小心丢了银子,所以无钱付账,他欣然接受了赵元的恩惠,并与赵元把酒言欢。二人聊得甚是投机,均觉得遇到了知己。赵元一时酒劲上来,便开始对赵匡胤诉苦,讲刘月仙和臧府尹如何害他。
赵匡胤闻言思索半晌,声称自己认识宰相赵光普,并且在赵元的手臂上写下了一封“求情信”。赵元带着手臂上的“求情信”到了京师,见到赵光普之后,赵光普立刻对他客客气气,还推荐他当上高官。
衣锦还乡的赵元,见到臧府尹被赵光普发配边疆,刘月仙也被杖刑一百,两人都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便心满意足了,遂向朝廷辞去官职,回到了他的酒坛边,又开始了与美酒相伴的生活。
赵元自认自己是“愚浊的匹夫,不会讲先王礼数”,宁归隐而不进取。其实,他身上有着古代文人共同的气质,入仕之念并非一点没有,但他自言一介匹夫,是因为世上人心难测,伴君如伴虎。爱人的欺骗、上司的陷害令他对现实充满失望,而“酒大人”从不会骗人。在酒的面前人可以变得毫无心机,酒也可以为人解除一切烦恼。在赵元看来,贪杯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比升官发财更为现实。
高文秀之所以选中赵元的经历作为剧本的内容,也是想借他来映射自己。
赵元因酒难而遇酒缘,巧得功名,是高文秀以及所有元文人的梦想。如果他们能赶上帝王微服出访,与帝王结缘,说不定也可入朝为官。可现实状况的悲惨又令元文人知道一切仅是想梦而已,所以高文秀又安排赵元回到“酒大人”身旁,这是元文人无奈之下的隐忍。郁结于他们心中的不甘之痛和不仕之忧,如双刃剑一般折磨着他们,他们只能从舞台戏剧中寻求自我麻醉。
然而,人们常说“一醉解千愁”,却不知酒醒愁更深。无论怎样,一个人借酒堕落总是不值得称道的,世界上越是没有人爱自己,自己才越要爱自己。
一步一个连云栈
姜太公贱卖了蟠溪岸,韩元帅命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查德卿《寄生草·感叹》
元代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尤其是南人中的知识分子特别歧视,并有所谓的九儒、十丐之说。所以大部分散曲作者眼见政治黑暗,仕途险恶,在悲愤感叹之余,常萌洁身隐退之想,因而“叹世”和“归隐”成为元散曲的两个突出的主题。“叹世”的主题变奏是“讥世”、“刺时”,这类作品寄悲愤于慨叹,大多呈现出元曲“豪辣灏烂”的风格。如张鸣善《水仙子·讥时》:“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无名氏《朝天子·有感》:“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查德卿的《寄生草》也是表现这一类主题的散曲之一。
这首曲子借用了许多典故,开篇的两句就开门见山,突兀而起。
“姜太公”句意思是说姜太公不该轻易罢隐做官。相传姜太公80岁还在蟠溪垂钓,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的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姜尚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后来他辅佐武王伐纣,扶周灭商,被尊之为“师尚父”。
韩元帅指的是韩信,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自幼熟读兵书,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家境贫寒,常食不果腹。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楚霸王项羽,但不受项羽重用。后又投奔汉王刘邦。初始刘邦看不起貌不惊人,曾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经丞相萧何力荐,才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着,在“灭项兴刘”的斗争中,建立了十大功劳,为汉王朝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公元前196年,吕后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最终却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姜尚和韩信虽都是良臣,最终的结局却是大不相同的,作者有意将两个着名的历史人物并列,一个“贱卖”,一个“博得”对他们的出仕拜将都予以否定。在作者眼中,出仕做官就是将自在的生活套上了名利的绳索,无论最终结局怎样,都是不上算的买卖。
紧接着,作者又接连写了三个历史人物。
傅说,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多是些零散的,相传他是殷高宗的贤相,曾隐居于傅岩做泥木工。《史记·殷本纪》中曾记载了武丁访贤的故事:
殷高宗武丁即位不久,急切希望一位贤人来辅佐他治理国家。后来,他在筑路的奴隶队伍里,找到了这位圣人傅说。武丁得到傅说,非常高兴,拜傅说为师,虚心向他求教,随后又任用他为宰相,让他主持国事。傅说感武丁知遇之恩,自然竭力尽心,施展才能,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终于使殷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作者对于傅说出仕做官持的是讥讽态度,但他没有明讽,而是用了一个“羡”字隐讽了他的出仕行为。
灵辄,春秋时晋人。晋灵公设了埋伏,打算攻杀赵宣子。有一个人倒戟以御公徒,冒死相救,使宣子得免于难。宣子问其故,那人说:我就是你在翳桑救的那个饿人。问其姓名住址,不告而退。原来赵宣子在翳桑打猎,看到灵辄饿了,给了他饭吃,还让他带一份给他的老母。灵辄的故事向来被视作知恩图报的典例,但是,作者却认为为了一饭之恩而白白丢掉了性命实在是太不值了。
豫让,战国时晋国人,为晋卿智瑶家臣。元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他从“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出发,“漆身为癞,吞炭为哑”,毁势变容,暗伏桥下,谋刺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豫让行刺赵襄子,舍生忘死,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但是在作者眼中,认为豫让的报恩之举,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是一个“劝”字又在不经意间表露了他的惋惜之情。
这三句以三个历史人物为论据,从多方面表达了作者反对他们为统治者效忠卖命的基本态度。他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但是在政治黑暗、仕途险恶的元代,作者萌发这样的叛逆精神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三句分别以“羡”、“劝”、“领”领起,酣畅淋漓地将作者蔑视为统治者效命之行为的激愤之情一气呵出。
曲词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做全曲的“文眼”,也是全篇感情发展的高潮。凌烟阁是唐太宗图画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二月,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唐太宗命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从此凌烟阁就成为士人追求功名的最高目标。然而在本曲中,作者却说:“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将崇高神圣的殿阁比作阴惨黑暗的地狱,令人触目惊心。长安道喻指仕途,连云栈是陕西褒谷与斜谷间的栈道,悬崖绝壁,地势险恶。这里是借连云栈行走之艰险,比喻仕途之险恶,语涉双关。
全曲直白而又深入地揭露仕途的艰难和官场的险恶,劝诫人不必为虚名卖命。连举5个古人,皆予以否定;结尾处直指元代仕途,尤足以惊世骇俗。以古鉴今,感情愤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