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蒙元雄略
28441200000030

第30章 盛世繁荣的“黄金帝国”(3)

贵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们的特权也从事经商活动。色目商人资金雄厚,善于经营,因而出现许多大商贾。他们发放的高利贷叫“斡脱钱”。一般民间商人多为小商小贩,他们处境艰难;少数汉族大商人,也有获得巨额利润的。盐商致富者尤多,时人有“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之说。

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很多,据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中国商人到过的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各沿海国家和地区达97个之多。自庆元到高丽、日本的航线畅通,贸易规模很大。陆上与国外贸易也很发达,主要通过钦察汗国与克里米亚和欧洲各国建立联系,通过伊利汗国与阿拉伯国家建立联系。

中国出口的物资有生丝、花绢、缎绢、金锦、麻布、棉花等纺织品,青白花碗、花瓶、瓦盘、瓦罐等陶瓷器,金、银、铁器、漆盘、席、伞等日用品,水银、硫黄等矿产品,白芷、麝香等药材。从亚非各国进口的商品,以珍宝、珍珠、象牙、犀角、玳瑁、钻石、铜器、豆蔻、檀香、木材、漆器等为主。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有的一些大城市有所发展。

内地出现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边疆地区也有新兴的城镇。京师大都号称“人烟百万”,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马可·波罗说:“应知汗八里(即大都)城内外人户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来往之外国人,或来贡方物,或来售货宫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大都城内有米市、铁市、皮毛市、马牛市、骆驼市、珠子市、沙棘(珊瑚)市等,商品丰富。

当时和中国有海上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据记载,菲律宾以南以西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就达97个,最远处到达非洲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当时,东南亚海上的贸易主要掌握在中国商人的手里。当时要想从印度经海路到达中国的话,就只能乘坐中国的船只。

元朝钞法和斡脱钱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如汉代白鹿皮币,唐代飞钱,宋代交子、会子,金之交钞、宝钞等。但只限局部地区流通,而真正在全国范围使用纸币,应始于元中统元年(1260)。这一年发行统一钞票,代替其他旧币。元代纸币可以分两类:一类为交钞,又称丝钞,以丝为本位,以两为单位,丝钞二两值银一两;一类为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以银为本位,中统钞通行最广,使用最久。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发行至元宝钞,与中统钞并行流通。各路设交钞库为兑换机关,因政府有贮银作本金,准许民间用纸币兑换金银,初期印数有限,元政府对物价的管理又很严格,故纸币信誉很高,甚至一直流通到今越南、泰国和南洋一带,波斯、印度、高丽、日本还竞相仿效,影响遍于世界。

钞法的推行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稳定了经济,加强了政治统一的局面。

武宗初年,至元钞的准备金已动用殆尽,国库空虚。1309年海山乃让尚书省议决变换钞法。九月,正式下诏颁行至大银钞。至大银钞与至元钞并行,同时废中统钞。至大银钞钞面以银两为文,自二两至二厘分为十三等。废中统钞后限持中统钞者一百日内到银库换取至大银钞。一两准金一钱、银一两、至元钞五贯。

后尚书省又铸大元通宝和至大元通宝两种。文曰至大通宝者,一文准银钞厘;文曰大元通宝者,一准至大通宝十。变换钞法,以铜钱、纸钱并行,造成轻重失宜,物价飞涨,金涨十五倍左右。仁宗即位后不久,即废止至大银钞和铜钱,重行至元钞与中统钞。但在顺帝至正年间,由于滥发纸币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腾贵,由物重钞轻演变到以物易物,到1356年以后,公私所积之钞都不能使用,人们视钞为废纸。钞法的败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钞法的推行使货币流通遍及全社会,也使借贷现象日渐严重。于是,元统治者利用斡脱从事商业垄断和高利贷剥削。斡脱就是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从成吉思汗起,大汗、诸王、公主、后妃都各自设置斡脱,提供本银,委托他们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坐收巨利。斡脱放的高利贷称斡脱钱。斡脱钱的年利息为百分之百,第二年则本生息,息转本,年年倍增,十年本利达1024倍,称“羊羔儿利”。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政府对斡脱势力既保护又限制,他设立斡脱所保护高利贷,甚至政府公开拨给钞本,让某些政府机构经营取利,作为行政经费,促使高利贷资本不断扩大。高利贷的盛行,加速了元代城乡经济的崩溃。

元朝的交通运输

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海远航线的开辟、遍布全国驿站的设置,使元代交通运输业有了新的发展。

元灭南末后,全国实现统一,南北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粮食及其他物资,多由江南供应,江南物资主要依靠运河北运。由于旧运河曲折绕道,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其不便,故忽必烈时有重开运河、另辟海运之议。

元代大运河是逐步开凿完成的。其中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淮安经扬州至长江的扬州运河,大抵为隋代旧道;徐州至淮安段系借用黄河下游;自山东东平境内的汶水南下与黄河相连接的济州河,至元十八年(1281)开凿;自山东临清经东昌(今山东聊城)到东平路须城县西南安山的会通河,二十年开凿;通州至临清段为御河(今卫河),大都至通州为通惠河,二十八年由郭守敬主持开凿。

通惠河自昌平白浮村穿过大都,东至通州,与白河联结,全长160余公里。开工时,忽必烈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吏,都要到现场去“亲操畚锸为之倡”。第二年完成。至此,从北京到杭州三千多里的航道完全打通,这对于沟通南北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沿海邻近港口之间就已经开始了海上运粮,元代为了控制东南和解决漕运问题,又继续开辟利用海运航道。从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元政府将大批的南粮北运,这年试运计四万六千石,以后逐年增加,一般为四五十万石到百万石,最高为三百五十余万石。为了保证安全,曾改过三次航线,最后确定由平江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入海,经崇明三沙、江苏北边的黑水洋、在深水中越过东海(今黄海)、山东半岛的成山角,然后航入直沽(今天津),再经河道运达大都。又在途中危崖险滩上,白天竖旗缨,夜间挂大灯,这是我国航标信号运用的早期记录。因海运量大,又省费用,使许多商品亦兼靠海运,南北货运量大为增加,许多外国海船常到北方贸易。元代经常有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渤海,这是海运史上的壮举。

运河的开凿和海运的开辟,对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官民造船业的扩大,航海技术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运河通航后,岁运米至大都五百万石以上,来自江淮、湖广、四川及海外的各种物资、旅客源源不断地运至大都;海运粮到元代中期时达二三百万石,天历二年(1329)达352万2163石。据估计,河漕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三四,海运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七八。

陆路交通也很发达。全国各地设有驿站1500多处,其中包括少数水站。在驿站服役的叫站户。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其任务主要是传送朝廷、郡县的文书。驿道北至吉利吉思,东北至奴儿干,西南至西藏、大理,西通钦察、伊利二汗国,所谓“星罗棋布,脉络相通”。站、铺的设立,有利于国内交通的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名家回眸

元朝时期,国内贸易很发达,这是因为元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上全国统一和水陆的发达,钞法的通行,这就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邱树森先生指出:回回商人在元代商业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元代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