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蒙元雄略
28441200000037

第37章 落日丧钟,帝国陨落(4)

天完刚刚建立,于治平元年冬就东进淮西,十一月,下太湖、宿松、潜山。

次年春,克桐城,攻打安庆。进占池州、铜陵、无为。二年,克婺源、休宁、黟县、歙县,并由徽州向杭州挺进。江西的红巾军进入福建,得到当地起义军的响应,下建宁、泰宁,直入邵武。又进取顺昌、将乐、万安,围攻延平(福建南平)、建安(今建瓯)、建阳,进逼浦城、松溪,攻占福安、宁德。红巾军张榜召民入伍,“沿江贩负、深山樵采之徒蜂起”,各为千户、万户、总管,红巾军在福建的影响迅速扩大。他们有良好的纪律,不杀不淫,只召民入伍和“摧富益贫”。将领王善进攻福宁,俘其知州王伯颜,劝其归降说:“闻公有惠政,此州那可无尹,公为我尹,可乎?”伯颜不从,遂与监州阿撒都剌同被杀。十三年春,王善又连下罗源、连江,擒斩巡检刘浚。福州曾一度被攻占,后因元军援兵至,红巾军撤走。王善为刘健募杀害。

同年,天完部分军队进入衢州路和建德路,占领开化、淳安、建德,攻取常山、江山等县,以孤军无援,不久撤走。主力则往攻杭州。七月,大军抵达杭州,杭州守官相继逃跑。平章定定、教化逃往嘉兴,郎中脱脱走渡钱塘江,红巾军自北门入城,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战死。杭州路总管宝哥自溺于西湖。红巾军进入杭州,“不杀不淫”,只将“府库金帛,悉辇以去”。

杭州的失陷使元廷大为震动,立即组织力量围剿红巾军。平章月鲁帖木儿与宣徽使八忒麻失里领兵自淳安入徽州路,切断红巾援军入援之路。浙西廉访使合剌忽纳由绍兴率盐卒过江,会同官军攻杭州。平章教化与济宁路总管董搏霄也从湖州统兵反击。红巾军力不能敌,败退。

自杭州撤出的红巾军在得到接应后,声势再振,入湖州、吴兴,克宜兴、溧阳、溧水、常州、江阴,攻京口(今江苏镇江),逼集庆(今江苏南京)。但元军占领了红巾军的根据地徽州,红巾军失去后援,所得之地不能守,至年底,为元军击败,所得之地尽失。

这年,天完军也曾进入湖南,攻克长沙、岳阳。一度占领常宁、道州、宝庆路(今湖南邵阳)。

治平二年闰三月,元朝调动兵将,全面部署镇压红巾军。下诏今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以兵东讨荆襄;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怜真班以兵守江东、西关隘;命诸王亦怜真班、爱因班,参知政事也先帖木儿与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讨南阳、襄阳;刑部尚书阿鲁讨海宁;江西行省右(左)丞火你赤与参知政事朵解讨江西;以浙东宣慰使恩宁普代江浙行省左丞左答纳失里守芜湖;命江浙行省右丞兀忽失、江浙行省左丞老老与星吉、不颜帖木儿、蛮子海牙同讨饶、信。

天完红巾军是在元朝政治腐败,纲纪松弛,文恬武嬉,因循怠惰,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下,经过长期组织准备后突然向元朝政府军进攻的,故在战争初期,所向克捷。但它的领导力量薄弱,徐寿辉“无他长”,只是以“相貌异众”被推举为帝。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最终的奋斗目标,队伍人员成分庞杂,思想涣散。

不懂得在攻下的地区建立政权,巩固战斗成果。因此,在元朝政府军组织反击和地主武装的联合打击下,所得州县,又迅速丧失,反抗活动也很快陷入低潮。

四年(至正十四年,1354),天完政权的核心潜伏于山泽,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停止,只有个别地区的红巾军余部仍在相机袭击元兵。但天完军队所过之处,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各地不断爆发反元起义,为天完势力的复振准备了条件。

同时,刘福通、张士诚两支队伍有了新的发展,分散了元军的力量,也给天完的再兴提供了机会。

五年(至正十五年,1355),天完的首领们走出山泽,再次掀起反元高潮。

正月,天完将领倪文俊复沔阳,以火筏烧蒙古王子报恩奴的船只,报恩奴死,俘其妃妾。陈友谅起于黄篷。

三月,天完兵再下襄阳路。襄阳世袭万户杨克忠死。

五月,倪文俊自沔阳攻中兴,元帅朵儿只班死。

七月,倪文俊再下武昌、汉阳。

九月,倪文俊围攻岳州。

十一月,天完军占领饶州路、婺源。

十二月,攻祁门、黟县。

六年(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倪文俊迎徐寿辉至汉阳,遂以汉阳为都城。天完军再下徽州路。

三月,倪文俊下常德。五月,下澧州。八月,下衡州。九月,攻占兴国。

十二月,攻下岳州,俘威顺王子歹帖木儿。

七年(至正十七年,1357)二月,倪文俊破峡州。

当天完军势力再起后,元朝也开始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个别起义军首领在高官的诱惑下产生动摇。丞相倪文俊以王子歹帖木儿为质,求为湖广行省平章。

倪文俊,河南江北行省沔阳人,号蛮子。世以渔业居黄州黄陂。天完政权建立,文俊参加起义。至正十五年天完势力再起后,文俊战功为多。他“善用多桨船,疾如风,昼夜兼行湖江,出人不意,故多克捷”。为实现其降元取高官显爵的愿望,不惜杀害天完政权的领袖,窃夺农民反抗斗争的成果。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自汉阳逃奔黄州,为陈友谅袭杀。友谅自称平章。十年(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天完政权灭亡。

名家回眸

元朝时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对于元末的农民起义和社会矛盾有关学者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王崇武在《历史研究》中说,元末农民战争是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共同作用下爆发的。在初期,农民军的主要任务是推倒元朝的统治者,对地主阶级的反抗并不明显。随着起义的发展,元朝政府的统治逐渐被削弱,农民军逐渐把斗争的重心转向反抗压迫他们的地主。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元末农民战争的社会背景是两种矛盾交织,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只起到了加剧的作用。不管怎么说,农民起义促进了元朝的灭亡。北方红巾军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在元末农民起义中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们最有力地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英勇斗争,才为后来朱元璋最后灭亡元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崛起与北伐

朱元璋幼时名为重八,又一名为兴宗,字国瑞,出身濠州钟离县一个贫农家里,自幼丧父母,因此入皇觉寺为僧。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败了在濠州的元军,元军撤离濠州时,将皇觉寺焚掠一空。至正十二年(1352)闰三月,25岁的朱元璋走投无路,无以为生,在刚开始加入到红巾军的时候,朱元璋只是个普通的士兵,但是由于他在战场上的机智勇敢,很快被提拔为亲兵十夫长,留在郭子兴身边,第二年因功升为镇抚。贾鲁病死,濠州解围后,朱元璋领兵攻五河,取定远,攻怀远、安丰,后定远被元兵包围,朱元璋突围取含山、灵璧、虹县等地。

朱元璋很注意自己军队的建设。在战争过程中,逐渐组成了一支由素质较好、出身较苦、勇敢善战的淮西人组成的军队。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到家乡钟离发动农民入伍,募了七百多人,其中徐达、邵荣、周德兴等人都是朱元璋幼年时的好友,出身都很贫苦。这些人和后来陆续投奔朱元璋的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朱元璋的亲属李文忠、朱文正、养子沐英等,以及巢湖水师俞廷玉、俞通海父子,廖永忠、廖永安弟兄,桑世杰,张德胜等人,都是朱元璋起义军的骨干,有了这样一批骨干,有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和郭子兴的旧部、巢湖水师,就构成了朱元璋队伍的基础。在此过程中虽然不断吸取地主武装,但领导权不在地主分子手里,地主武装经过改编后逐渐融合在红巾军的队伍里,因此,朱元璋的队伍在前期基本上保持了红巾军的本色。

至正十三年(1353)冬,朱元璋有了自己的一支队伍后,开始南略定远。至正十四年春得驴牌寨“义兵”三千,六月得横涧山“义兵”二万、得洪山寨“义兵”数千,于是在定远时兵至数万人。七月,克滁州。这时,赵均用、彭早住也东略泗州、眙,郭子兴从泗州到滁州,朱元璋把部队交郭子兴管辖,朱元璋由镇抚升为总管。

至正十四年(1354)十一月,脱脱领元军包围高邮,分兵围六合(今江苏六合),滁州危急,后高邮元兵溃散,滁州也安全了。朱元璋乘机攻克和州。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兴病死。四月,宋政权任命郭子兴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从此,这支起义军正式归宋政权统辖,直到龙凤十二年(1366)韩林儿死为止,朱元璋采用龙凤纪年,旗帜等色尚赤。

龙凤元年(1355)五月,朱元璋因和州缺粮,准备南渡长江夺太平(今安徽当涂),正好巢湖水师李普胜、赵普胜要与朱元璋合作。但李普胜企图杀朱元璋而合并其军队,没想到反被朱元璋灌醉后投入江中淹死了。于是赵普胜逃归徐寿辉,巢湖水师大部分为朱元璋所有。六月,朱元璋取采石、太平,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为知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为元帅,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汪广洋为帅府令史,陶安做令史。一批儒士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渡江取太平后,朱元璋下一步的打算就是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早在两年前,定远人冯国用就曾向朱元璋建议:“金陵是龙蟠虎踞之地,帝王之都,首先攻下它作为大本营,然后四面征伐,提倡仁义,收揽人心,不贪图子女玉帛,那么你就不难平定天下了。”占领太平后,陶安也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攻取它后就等于占领了有利地形,从此可以所向无敌。”于是决定进攻集庆。七月,张天佑攻城失败,九月,郭天叙、张天佑再次攻城,由于投降过来的“义兵”元帅陈野先叛变,生擒郭、张二帅给元集庆守将、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福寿,郭、张二帅被杀。龙凤二年(1356)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三攻集庆,城破,杀福寿等元将,元水寨元帅康茂才投降,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接着,朱元璋分兵克镇江、金坛。七月,宋政权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签。不久,宋政权又在应天设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以朱元璋为平章。

当时,朱元璋虽然有了应天这个牢固的基地,也有了以应天为中心的周围一些城镇和地区,但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南有元军,处境还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样的形势,朱元璋采取了巩固东、西战线,出击东南的战略,取得很大成效。

张士诚,小名九四,泰州自驹场(今江苏东台)人,以操舟运盐为业。因平时受富户欺凌及弓兵丘义的多次窘辱,怀恨在心,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丘义及诸富户,招集苦于官役的盐丁,起兵反元,乘胜攻下泰州,军队发展到一万多人,连克兴化、高邮。张士诚起兵反元,并没有推翻元朝黑暗统治的决心,因而在元朝统治者剿、抚两手面前,渐渐败下阵来。占领泰州后,元曾多次招降,当时还未投降。占领兴化后,元朝又遣高邮知府李齐招降,行省授以民职,不久又反。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

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接触是从龙凤二年(1356)六月开始的。此时张士诚的势力已达到镇江,而镇江已在这年六月为朱元璋所占领,为了稳住自己的脚跟,朱元璋派杨宪去平江与张士诚通好,并致书张士诚说:“吾与足下东西境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古人所贵,吾甚慕焉,自今以后,通使往来,毋惑于交构之言,以生边衅。”但张士诚自恃高邮战役的大胜,且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拘留杨宪,出兵镇江,结果在龙潭大败,退守常州,朱元璋乘胜包围常州,俘获张士诚的二员大将,形势对张士诚极其不利。十月,张士诚请和,愿意每年输贡粮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以此作为犒军之资。朱元璋得书后寸步不让,致书张士诚,责怪道:“挑起战端,责任完全在你。”“我非常讨厌你的浮言夸辞。”于是增兵进攻常州。龙凤三年(1357)又克长兴(今浙江长兴)、泰兴(今江苏泰兴)、江阴、常熟,在常州俘获张士诚弟张士德。直到龙凤十二年(1366)朱元璋大举进攻张士诚前,双方战争规模不大,并各有胜负。

与徐寿辉部的接触,是从巢湖水师分裂后开始的。龙凤四年(1358)初,陈友谅、赵普胜进据池州,与朱元璋军在青阳、石埭、潜山一带有所交锋,赵普胜被杀后,陈友谅把进攻的重点放在朱元璋上。龙凤六年(1360)五月,陈友谅沿江而下,攻池州,不胜,转攻太平,朱元璋守将花云、朱文逊等战死。陈友谅在采石杀徐寿辉,做了皇帝后,就顺流而下东取应天,在龙湾遭到大败,逃到江州,朱元璋乘胜取太平、安庆。其部将于光、欧普祥降于袁州,吴宏降于饶州,王溥降于建昌,胡廷瑞降于龙兴,陈友谅越来越孤立了。

朱元璋对东南地区元朝控制的范围也发动了进攻。龙凤三年(1357),朱元璋命邓愈、胡大海克徽州、休宁,进攻婺州(今浙江金华),击败杨完者率领的苗军。九月,朱元璋命费子贤取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十月,命缪大亨取扬州,“青军”张明鉴投降。龙凤四年(1358)六月,邓愈、胡大海取浦江(今浙江浦江)。十一月,朱元璋亲征婺州,十二月克之。龙凤五年(1359)二月,朱元璋命邵荣攻湖州(今浙江湖州)。五月,宋攻权升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八月,命常遇春攻衢州,九月克之。十月,胡大海克处州。龙凤六年(1360)五月,胡大海攻信州。至此,朱元璋的部队在皖南、浙江地区占领了许多城市,稳住了南方阵地,从而对西线陈友谅采取了一系列进攻。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朱元璋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一方面,在形式上他还臣属于宋政权;另一方面,他的独立倾向更加明显。龙凤七年(1361),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但是朱元璋的作战部署和政策措施已不受宋政权制约了。早在龙凤六年(1360)陈友谅进攻应天时,朱元璋就采纳了刘基的下述主张:“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所以从龙凤六年以后,朱元璋把主要力量放在西线,只是在龙凤九年(1363)五月鄱阳湖大战前夕由于张士诚派吕珍进攻安丰,朱元璋为了救小明王,不得不亲率大军北上救援。这时,日益堕落的陈友谅为了挽救败局,孤注一掷,发动了着名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最后在龙凤十年(1364)消灭了大汉割据政权。

张士诚则抓住鄱阳湖大战这一空隙,乘机要挟元朝政府,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张士诚自称吴王,请求元朝批准,元廷没有同意;元朝问其要粮,张士诚不与。此后,他与元朝断绝了关系,同时企图突破朱元璋在江南地区的包围圈,曾派谢再兴攻东阳、李伯升率六十万军队第四次夺诸暨、张士信攻长兴,都未获胜,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又派李伯升、谢再兴等五次攻诸暨,又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