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唐诗最风流
28443500000012

第12章 唐诗里的男儿心(2)

此诗篇幅宏大,内涵丰富,风格沉郁顿挫,在诗歌创作中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因而被认为是杜甫诗歌中的大杰作。

繁华过后是凋零

一场安史之乱,让太多人埋骨他乡,让太多的感情在战火中被埋没、冲淡。有太多的人在战火连绵中失散了亲友,丧失了家园,可又能将谁责怪?

错只错在时光将他们带到了动荡的年代,相逢成了那个年代最奢侈的梦。太多的诗人在等待中白了头,再见亲人时竟已印象模糊不敢相认,相知的时光逝去太久。

韦应物深知这一切,世间所有因时光而犯的错,都化作诗篇,缠绵入梦。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许是目睹过繁华才会明白凋零的意义。韦应物的一生就经历了这冰火两重的煎熬和考验,才知流年终可拨散亲情和聚首。

出身于显赫家族的韦应物,父亲与叔父都是远近驰名的丹青大家,所以十五岁的他就得以近侍玄宗,看尽盛世繁华,享受人间最骄奢的生活。然而,一场安史之乱改变了诗人的命运,此后韦应物流离失职,饱尝人间沧桑。战火和离乱让他加倍懂得亲情的珍贵和生命的意义。

战争年代不比和平,活着的每一天都似捡回来的生命,不死便是恩宠。流水的年头,冲淡了诗人心中如诗如画的岁月,剩下的,只是对岁月无情的感叹。

诗人说:像九月的云和六月的雨,说不定哪天又在雾里相见,谁知这一别竟行云流水,阔别十年。再相见,手仍旧那般温热,语笑嫣然。忽然间发现,自己和故人都已老态龙钟,发疏鬓斑。没有久别重逢的欢喜,反而是岁月蹉跎让人空叹,诗人收放自若的情绪让人折服。

绘画艺术中有“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亦如此。这首诗的前两句不过是相逢的背景“流水十年间”以流水表时光飞逝之感,仿佛置身在这相逢的画面不忍切换。这两句,时间最长,空间最短,人事最繁。这两句所用的是流水对,自然之水是无情之水,而情谊之水却不可无情,纵使浮云承载的是悠悠离情,绵绵的流水仍是阻隔不断。

“欢笑”还未来得及,“萧疏”又硬生生将岁月的残忍拉回眼前:情如旧,鬓已斑。不归去的缘由是“淮上有秋山”。身在中唐的韦应物收敛了盛唐诗人的盲目乐观,“秋山”的存在打破了沉浸于岁月流逝的伤怀,使刚刚的失落之感稍有回旋。至于是沉溺于对往昔时光的追忆还是向往淮上的秋山,诗人给我们留下了选择的余地。

仿佛还是昨天,可是昨天已非常遥远。记忆中的那个人还是明眸皓齿,柳眉朱唇,奈何时光太匆忙,还未来得及促膝长谈,就已时过境迁,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惊梦》那一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眉眼还是那双眉眼,只是眼神不再流转。略发浑浊的瞳眸,是岁月的杰作;雕刻于面容之上的,是时光的纹理。一日又复一日,更况岁岁年年,去日苦多,杜甫也一样叹道:“明日隔山月,世事两茫茫。”再次吟起,陡增天光苍老世事鄙陋之感。

十年,血管里的血液由湍急到缓慢;十年,颠覆了沧海复原了河山。诗人的血与泪、爱与恨都在这似水流年间悄然动容,无论怎样挽留都不再回头上演,杜甫也慨叹:“五十年间似反掌!”那年的天光随大唐的浩荡钟声传向远方,只留下徐徐尾音,诗人们的惆怅却源远流长。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若不是血脉里相同因子的颤抖,人生路上或许就此擦身而过。是的,十年之后,相遇街头,已不能再凭容貌相认,交换姓名才恍然忆起曾经那熟识的脸。这些许年间,多少事欲说还休,人生的苦辣酸甜均已尝遍。把酒向苍天,泪落天地间。暮色降,月光寒,晚钟沉沉又该入眠。明日巴陵道上的尘与土还要继续沾染,过了秋山还有万重山。这对面相见却不敢相认的场景,多少次发生在战乱或迁移的诗人身上,叹只叹世道的多艰使骨肉分散,太多的诗人被时光蒙住了双眼。

唐朝的繁盛使诗人们的心态相对乐观,感慨时光的诗歌发展至大历年间,褪去了建安时期诗人的那种无法摆脱的宿命感,取而代之的是相逢中寻旧梦,相聚中怅时光流逝的感情。李益的这首诗亦是如此。

乱世的相逢更增加了历史的沉重,“十年”对应下文中的“沧海事”,弹指间世事已千般改变。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强烈的画面构图感,“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好似看见一双兄弟从对面相逢不相识到似曾相识到最后恍然相认的过程,由“惊”到“忆”这一缓慢的过程相信会有万般镜头一起涌入眼帘。而这组镜头的导演正是一向无情的时光,正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正是无情的岁月,将“沧桑事”填满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十年。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走过童年的巷口,依旧是早年的槐花香。树有年轮,人有生命线,当掌心生出纠缠错落的纹路,谁还记得每一条是为谁而生。再见时,微笑着说声,“你好吗?”离别时,挥手道声珍重,不再相见此生便是陌生人。不是你我太无情,实在是相遇太早,敌不过流水,赛不过时间。

恨只恨没有留在军队

公元756年(天宝十四载)春天,李白日夜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安禄山公然举起叛旗,攻打大唐。一夜之间,大唐帝国陷入空前劫难。

洛阳已经被占领了。叛军铁蹄强弩之下的洛阳,是非常惨烈的。刀光剑影之下,到处都是飞溅的鲜血,尸体遍野。没多久,京城长安也被占领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逃往四川。当逃到一个叫马嵬坡(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市西)的地方,杨国忠这个大奸臣就被愤怒的保驾的士兵们杀死了。有一个大将军对唐玄宗说:“杨国忠是贵妃娘娘的堂兄,现在士兵们杀了杨国忠,如果不把贵妃正法,士兵们就无心保驾了。”众怒难犯,唐玄宗只好将杨贵妃赐死。

驸马张垍留在了长安,竟然厚颜无耻地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气焰更加嚣张,得意忘形,在洛阳自称皇帝,国号“大燕”。

战争一直蔓延到黄河边上,李白放心不下家里,就急匆匆地赶回家,把夫人及儿女接了出来,逃往江南避难,住在一家小客店里。

李白虽然安全了,但是一路逃难过来,看到天下百姓惨遭杀戮,血流成河,大路两边尸骨堆成山,李白忧心如焚,而让国家变得如此破败的原因却是因为这个安禄山。

安禄山,这个名字是多么熟悉啊!李白早就知道他要造反,几次三番告诉地方的官员,让他们上报皇上,他们都没有报。堂堂的大唐江山就要毁在这个安禄山手里了。

那这安禄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安禄山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因为办事利落,得到唐玄宗的欣赏。他花很多钱贿赂了李林甫,李林甫就在皇上面前说了他很多好话,皇上更信任他了,让他驻守边境。有一次,唐玄宗让他去见太子,他故意不给皇太子行礼,其他人指责他,他却说:“我很笨,只知道天下有陛下,陛下能活一万年,不知道还会有太子。”唐玄宗听到了非常高兴。

安禄山晚年非常胖,大大的肚子垂到了膝盖上,他用两只粗粗的大胳膊用力拉着肚子才能走路。唐玄宗问:“你这肚子里有什么东西呀,居然这么大?”安禄山说:“只有一颗对皇上无比忠诚的心!”玄宗被他的“赤诚”

感动,又升了他的官,并给他建造了当时最豪华的房子。虽然如此,但安禄山还是不知足,他还想当皇帝。他看到唐朝的军队日益松散,而皇帝年纪也大了,天天只和杨贵妃泡在一起,朝廷上都是一些奸臣在处理国家大事,国家已经很衰弱了。于是他天天在边境练兵,终于在这个春天造反了。

李白想:只恨我没有军队,也没能在皇帝身边,不然我一定带领着精兵强将把安禄山之流杀得片甲不留,让天下的老百姓重新安居乐业。想着想着,就忧郁地睡着了。

第二天刚醒来,就听到乌鸦难听的叫声。忽然有人前来禀报:“李大人,附近有一位万巨大人邀请你到他的府上喝酒。”

这位万巨是李白的老朋友,有一个外号叫“扶风豪士”。李白应邀向那位豪士的家里走去。他的心里充斥着早上那只乌鸦带来的阴影,耳边聒噪着乌鸦不祥的啼叫。刚走到大开的城门时,又看到一夜大风吹落的满地落花,有一个人正在默默地打扫。李白的心中生出无限凄凉,他想,也许这个人正在扫的还有昨夜刚刚凋零的无数冤魂吧!

到了万巨的家里,李白受到热情的款待。几杯酒下肚,李白已有了几分醉意。他向万巨诉说着自己的志向和苦恼。

万巨感慨道:“国难当前,我们都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没有办法为国效力,真是一大遗憾啊!”

李白叹息了一声,说:“看到老百姓们受苦,我的心都像碎了一样。”

万巨哀伤地说:“在战火纷飞、大敌当前的时候,同为老百姓的我们,只能先保住自己的命了。”

李白忽然变得慷慨激昂起来,“现在国难当前,我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我还想干一番大事情,然后功成身退。”说到激动之处,不禁又端起酒杯,吟起诗来: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暮春三月,在洛阳城里,叛军入侵,灰尘和沙土漫天飞扬,一片地暗天昏。城里的百姓叫苦连天,有的因失去亲人悲惨地哭泣;天津桥的下面,鲜血流成河,红色的河水滚滚向前流去。洛阳城的郊外,白色的人骨堆成了山,正在腐烂的尸体漫山遍野。我只能逃到江南隐居起来,没想到逃难之人像天上的白云那么多,把遥远的道路都堵塞了。

太阳从东方升起,那第一缕朝阳惊起了乌鸦的鸣噪;打开城门,人们忙着扫除那些凋落一地的花儿;梧桐长出手掌一样大的叶子,杨柳飘絮,风吹着雕饰华美的井栏。环境如此清雅,我来扶风豪士家醉饮。扶风豪士是天底下的奇人,和我意气相投又相互敬慕,我们的情谊深厚撼山可移。做人不倚仗他人的权势,好客的人喝酒绝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精美的雕盘里装满了丰盛的菜肴,江南的歌舞尽展欢乐,带着花香的风轻轻地吹了过来。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四公子,真诚待人你深知;堂中食客三千人,来日报恩出力的会是谁?我手里拿着我的宝剑,横着眉,立起剑,胸怀坦荡,磊落光明。我摘掉帽子,笑着向你行礼,喝你的美酒,为你唱歌。我之所以没有像张良那样随赤松子隐去,因为敌人没有被打退,我的大事还没有完成。你应当像黄石公那样,知道我的心,明白我的意。

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从李白的胸中涌出,不可遏制。他的眼睛里闪出亮光,好像一位带领着千军万马的将军,正指挥着士兵冲向敌人。

放下家庭只为报国

李白一直为国家忧心忡忡,没多久就病倒了。一天,刚吃过午饭,一个小伙计过来通报:

“永王派来了使者,拜请李先生。这是聘书。”

永王名叫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玄宗在逃亡的路上,曾经下过一道叫做“分制置诏”的密令,命令永王李璘负责保卫长江以南地区。永王李璘奉诏在江陵(现在的湖北省江陵县)、江夏(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等地招兵买马,而且筹集了大量的军费和粮草。他还准备招募更多的人才,为大唐朝廷效力。李璘早就仰慕李白的大名,于是派使者送去聘书,请李白加入他们的军队,共同商议救国大事。

李白拿起聘书看了一眼,就高兴地说:“小二,快把使者请进来说话。”而宗氏夫人却一把拦住了李白,把他扶到床上,说:“等一下,你不能去。”然后亲自到门外谢绝了使者的请求。

宗氏夫人一回房间,李白就非常难过地问:“你为什么不让我去啊?”

夫人说:“你刚刚生病,还没有好,还是先在家里休养一段时间吧。”李白含着眼泪对夫人说:“夫人,你应该知道我是因为什么生病的。永王奉诏出征,是伸张正义的大军,我到那里为国家效力,病自然就会好了。”话已至此,宗夫人只好如实说出自己的担忧:“太白,我想永王请你,不过是因为你写诗的名气大,可以替他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篇,恐怕不会真心重用你的。”

李白说:“那聘书上写得明白,让我去共同商议救国大事的,你没有看到么?”

夫人怜爱地看着李白说:“那聘书上还写着让你去永王那里当幕府,而不是当将军,应该只是为他写写诗吧。”

李白觉得有理,也就不争辩了。

谁知,第二天永王又派来了一位使者,催李白火速出山。使者告诉李白,如今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称帝(即唐肃宗)了,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正派郭子仪等将领收复长安和洛阳呢!李白忍不住又跃跃欲试,但夫人又替李白婉言谢绝了。

使者走后,李白惋惜地对夫人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国家非常需要人才,你为什么不让我去呢?”

夫人深情地看着李白,说:“我听说永王这个人刚愎自用,且太子刚刚即位,天下还是一片混乱,难保不会闹出一些乱子来。我担心你卷了进去,报国不成反而受到连累啊!”

李白想了想,不说话了。

正在这时,又有一个人来拜访李白。他是永王幕府里最有才华的人,叫韦子春。他也是来劝李白加入到永王的军队的。李白深感礼节的隆重,就不再听从夫人的意思,下定了决心,一口答应了下来。

夫人很难过,对李白说:“你为什么要去,这兵荒马乱的,你在家里多好呀!”李白豪气冲天地说:“夫人,我和你在这里隐居,确实挺好的,但是天下的苍生需要我啊!”夫人理解李白的心,不再说话了。

这天夜里,夫人含着眼泪细心地为李白打理行装。李白跟在夫人的身边,也不肯先睡。夫人边收拾,边对李白说:“你先睡吧,明天还要远行呢。”

李白说:“我要陪着你,不知此次一别,什么时候再能与你相聚。”

夫人一把抱住了李白,哭着说:“太白,你还是和我留在这里吧!我真的很不放心你啊!”

李白对夫人说:“我是去为国效力的,你应该高兴才对啊!就收拾到这里吧,我们休息去。”

天亮后,李白动身下山。夫人送了一程又一程,含着眼泪说了一遍又一遍:“你到了那里以后,要给我写信呀,一定要告诉我你回来的日期啊!”

李白眼含热泪,却笑着说:“夫人,临别之际,我送你一首诗吧。”然后吟道: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这首诗的意思是:出门时妻子拉着我的衣服不让我走,她问我去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回来。我如果当上了宰相,拿着黄金印回到家里,你可别学古时候苏秦的妻子,觉得我很俗气而不走下织布机来迎接我啊!

夫人听了这首幽默的诗,不禁破涕为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