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我,微之。长安的风撷起一缕暗香,轻轻吹拂起他心间幽梦一帘,却未曾封存他潸然的记忆。月光盈盈,菊香屡屡,有酒盈樽,落寞满怀,只愿剪一段彩虹作他绚丽的舞台,裁一片云朵作他洁白的衣裳,拾一朵花瓣作他忧伤的诗笺,邀一抹月光作他温柔的倩影,与他一梦千年,天涯相望,纵是点点清愁,眉间心上,一曲醉了琵琶,也能与他在文字里相依,温暖起那颗支离破碎的心。
他病了,却仍不遗余力地回忆着和微之共同拥有的喜怒哀乐,默默思念,如烟如梦,如泣如诉,一袭青衫盈满泪。今生缘分,前世注定;没有永远,只有真心。是的,他对微之这份深挚的友情是真而又真,所以在这日暮途穷的季节里,他心甘情愿地丢弃了世间所有的荣华与富贵,只任那一缕缥缈芳魂,和着指间的翰墨清风,朝着站在云端的微之冉冉飞去……微之,我来了。他轻轻地念,双目微闭,静听一曲来自天堂的音籁。
是的,他走了,他飘向另一个世界,任憔悴凋落在孤寂浮华的世界里,又共微之在梦若清风里吟唱起那首首口舌生香的“兰亭绝唱”。歌声绝伦,诗意缠绵,飘过天际,掠过曲江,吹向远方的远方,一直滑向千里之外的成都城内,温馨起润雨藏云后的片片清凉…… 第八章回眸最后一抹残唐
美丽孔雀凄美的终老
大唐最美丽的孔雀——薛涛,她是很美,可是她也注定是凄清而寂寞的。
她寂寞空洞的心里似乎只留下四周呼啸的风;又似乎是天边清冷的月,独自盈盈亏亏无人相伴;又似乎是树上鸣叫的蝉,你呼我和、热闹非凡却“各在一枝栖”。
风
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
林梢明淅沥,松径夜凄清。
每每读此诗,心里总有着不可遏止的孤独之意油然而生。
凄清的夜,独行于松间小径,林梢被风惊动。与此同时拨动的是那根平静的心弦,被那呼啸的风带动着,声声切切,倏然远去,远去那空洞而黑黢的天空……然而无论如何观望探索,如何转身回首,四处皆是虚无,穿指而过的,便是一道道寂寞荒凉的“风”。
凄厉,仓促,让人猝不及防的“风”。
如同那些寒夜里独自行走的小路,四下静寂,望眼处均是荒凉,暗影里似乎埋伏着未知的恐惧。
突然地,便感觉到了铺天盖地的无助,从每一个无从探知的角落里烟一般地侵袭而至,让人无从脱逃。
是否,在这个怀有摄人才华的女子心上,也同样有这般无法释怀的寂寞与凄惶。它们长久地附着于心上眉间,只是被她以浅笑低吟轻轻掩盖了,而只有在那些夜凉如水的时间里,她才卸下坚硬的面具,独自忍受这些隐秘深沉的心伤。
那些深深浅浅的痕迹,除了她再无人知晓。
它掠过蕙草发出悠远的芬芳,然后这芬芳随着风向逐渐远离。它轻撩琴弦,弦上突然高亢地响起急促的乐音。
它轻落林间树梢,叶落枝摇,窸窣处清亮如同夜雨。它横穿松林,小径曲折通幽,来时去处只余一片茫然的凄凉冷清。
这首小诗分别从嗅觉、听觉、视觉以及感觉上着笔,形象而动人地形容了风的特质以及无从捉摸的形迹。众所周知,风是无形无相的,摸不着看不到,如同虚无。如何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表达它,实在是一件靠功夫的事。
而薛涛则很好地把握到了核心,她借助风进行活动的媒介——草香、琴音、林色、凄夜,不仅赋予了风动感:“猎”“飘”“淅沥”,更赋予了它情感:“凄清”。
这样以人性化的感官情绪来叙开描述,精准地抓住了灵魂。
最出彩的是,她借感官描述了如此多的感受,最后的一个感官是“感”受,即是以心来体验到的一种总结,一种感受。前面所铺就的草香琴音林色,到了最后,却被她一个“凄清”给涵括消融于内了。
这里的“飘弦唳一声”最妙,既然是“微风”而且“远”,如何能写出“凄清”呢?轻轻“飘弦”即出“风声鹤唳”,仿佛四周生出鬼魅来令人惊栗。
一个“唳”字,吟来便知情境,响亮而凄清之声。
这不是春日融融的微风,而是四周寂静时突然被吓到的惊风,如此则更显凄惶。
那是一种意于言外的空远,深长意味,诗句尽了,而这种意味犹在。如此,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心经》里的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形识,亦复如是”。
这便是她要到达的境界,已经将之提升到了“禅”的高度。
她借着最后的那句“松径夜凄清”来说明风的本质,亦说明了“风”这一无法看到,只能用肉身用灵魂去确切感知到的事实。
就如这具皮囊,它依附的那些“色声香味触”都只是虚幻,是不真实的,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而已。
这一切因它而起的繁华只如同镜月水花,如一场梦,无论描画得再如何丰盛美满,最终都只是一场凄清。
因为它,原本就是一片虚无。有形亦无形,它的名字,就叫风。
它,是生命的真相,是一切的真相。
它,亦名“灵魂”。
歌舞升平,日夜摇曳在歌声酒影里,终归是浮华掠影。
累了乏了,有时一个人面对着天边的月亮苦苦地等待着,听着风,等待着,渴望着,让灵魂随着长风自由飞升……
月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一弯新月,带着初生般的幽微光亮,寂寂地浮上了天边,如同银钩般的细致小巧。
渐渐地模样始出,由小月牙脱身成了团扇般的圆月,不知深宫中的班婕妤书《怨歌行》于团扇时,那时候的明月是否亦如同此时般圆满呢?
我想应该是圆的,月圆人缺,两相对比才更加惹人心伤吧!
且不论是细幽如影魄般的月牙儿还是圆满如团扇的满月儿,都这般无私地照望着九州大地、人间悲喜,这时的它却不知又看见人间几家欢乐几家愁了呢?
这一首咏月诗,其间情意绵长,可从用字间探得。“魄依”“扇逐”“人间几处看”,无处不弥漫着她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扇逐汉机团”,用团扇来喻指圆月,实际上暗用了班婕妤的历史典故。
班婕妤被汉武帝冷落后又遭赵飞燕姐妹迫害,于是自请侍奉皇太后,从而在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感叹人心变幻中,她题诗于团扇上,即这首流传千古的《怨歌行》(又名《团扇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薛涛正是用了其中的“团圆似明月”之比喻来入诗。用典如此不着痕迹,可见洪度遣词之巧。如此,更为这首小诗徒增了几分深沉。
而下句的“人间几处看”,又将这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常伤感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似乎一面在安慰自己,这些分合聚散是千古定律,是不必过于介怀的,可是另一面却又无法脱服自己不为此变故心伤。
这番情怀正如钟惺于《名媛诗归》中所云:“细语幽响,故故向人,而含吐不欲自尽。”
诗人往往是多愁善感的,从身边的风、月便可看到自己的孤独冷清,亦如这树上的蝉,鸣唱如斯,热闹如斯,却亦是寂寞如斯。
蝉
露涤音清远,风做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清露涤荡中蝉鸣声声成片,在风凋枯叶里显得更清亮悠远。
这清远的鸣声,错落于枝节桠间,似乎有所接应,但其实蝉儿们却只是各择枝头,两栖于异处罢了。
这是一首借蝉抒情的诗句。
古时认为,蝉餐风饮露,生于污浊地底却有着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
的高洁品性。于是后世便多以蝉来辅与“清风明月”来表达清雅意境。
如虞世南便有传世的同名作: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当然,薛涛在这里并未敢与虞世南般以“居高声自远”来自喻,她深知着自己身份尊微低下,但是即使身处这般不堪境地,她也同样有着对清逸高远之风的渴慕,并以此警性。
她竭力做到“露涤清音远”,但即使她这般地渴慕着清流,却又在诗的最后以“各在一枝栖”来表达即使心向清流,但不能觅得知晓她此番心声知己的惆怅之情。
这诗间便无处不隐有了“高山流水待知音”的怅惘,以及“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无上感伤。
最喜那句“故叶”,其实只是枯叶的意思,却用得如此动人心事,这般的感慨忧伤。
试想当时的薛涛,身处青楼丽影艳色之中,陪侍各高官身侧,她是厌倦的,但迫于生存,她即使不愿亦不得不这样强颜欢笑。渐渐地,她学会了如何自如地应酬这些达官贵人,但也渐渐地在这些繁华喧嚣里感觉到无比的孤寂。
她不愿与其他青楼女子共处互吐心事,也不愿与这些显贵们有酒席之外的过多往来,那些都只是她逼于生计、不得不往来的场合人事。在她的心里,一直等待着有人能读懂她深埋起来的那些心声,希望能够终于等得一人,在这纷繁凡俗里,与她惺惺相惜,一起执手共看世间风月。
然而她又明白这希望的渺茫。如她般身陷声色场中的女子,即使再如何洁身自好、自命清高,想要寻找到一个如子期般懂得自己的知音,是何等的妄想啊!
也许正是这种介于自傲而又自卑的心理,让薛涛在后来遇上元稹时才那么奋不顾身地投入。
她明知元稹是一个有过“始乱终弃”前嫌的负心男子,却还是对他毫不迟疑、毫无保留地付出了满腔的感情。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如此说,而薛涛亦如此甘愿。
因她深知这世间能懂己之人的难觅,她等了如许年,除了那个始终不肯与她互托情意的韦皋,再找不到第二个如此知心的人了。所以,她以飞蛾扑火般的决绝投入了那场注定要以寂寞收场的爱恋里。
她并非糊涂,亦非失策。历练人情世故无数的她,早已将这世间情意看得透彻清醒,绝不会因为一个元稹而失了阵脚乱了路数。正是因为明白,明白这世间所有最后的真相,她才会让自己用一颗稚拙如童般的心来对待元稹的短暂给予。
因为那是她的信仰,是她一直谨小慎微对待的神圣。她付出,除了因那个花花公子的情深媚惑,更多的是对她自己内心旨意的遵循。
她是如此天真的女子,对于生命中的无常,她从不吝啬接纳与付出。在那一刻,她只是她,只是薛洪度,不是什么女官伎、女校书、女诗人,她只完全归属于她自己。
她有她的清高与骄傲,所以当他收回了深情与给予,她安静地接受。怀着与他短暂而深刻的回忆,孤独地守到终老。
就让彼此栖息成各居一枝的蝉,以声来相惜,以声来铭记,过着各自的生活,互不相见。
重回长安别样情
杜甫在他的诗中一再表现的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公元757年(至德二载)九月,唐肃宗的儿子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唐军以及回纥、西域兵共十五万人,在长安西边的香积寺一带与叛军大战,一举消灭叛军六万多,又乘胜追击,随即收复了长安。
唐军向长安推进、收复长安的消息先后传到羌村,杜甫听到后,真是喜出望外,写了《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收京三首》等诗,表达自己和长安人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心情。
十月,李俶、郭子仪率领唐军以及回纥兵向东进发,在陕城(今河南陕县)一带歼灭叛军主力十万余众,接着,又派兵追击叛军,直指洛阳。
谋杀父亲做了伪皇帝的安庆绪,昏庸懦弱,听到消息后,在唐军还没有到来之前,就率领残众逃离洛阳,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
十月十八日,李俶率军进入洛阳,受到了洛阳人民的夹道欢迎。但洛阳百姓很快又遭到了劫难。原来,回纥兵帮助唐朝平叛是有条件的,唐肃宗曾经与回纥签订协议,一旦攻破长安后,城中的财物归回纥所有。
进入长安后,回纥军准备大肆掳掠。李俶请求回纥统帅叶护先帮助攻克洛阳,再履行协议。现在,收复洛阳,回纥兵在城内城外大抢了两天,劫掠的财物不计其数。李俶毫无办法,只好眼睁睁任其妄为。
十月十九日,唐肃宗离开凤翔,二十三日回到长安。在宰相张镐的率领下,唐军又收复了河南、河东的广大地区。
十一月,杜甫带着家人高兴地回到了长安,仍然在朝廷中担任左拾遗。
十二月,太上皇唐玄宗也从四川回到了长安。
唐肃宗回到长安后,对那些追随唐玄宗到四川或跟从唐肃宗的有功人员和保持气节的官员进行了封赏。杜甫的好朋友苏源明,在长安沦陷后一直称病,坚持不接受安禄山的官职,因而被提拔为考功郎中。
同时,朝廷陆续追究那些投敌变节者的罪责,投降叛军的和接受安禄山政权伪职的官员,被分成六等,以公开处死、迫令自尽、杖打一百、流放、贬官等不同方式处置。
唐玄宗当初仓皇逃出长安,王维、郑虔、储光羲、李华等人跟朝中的许多人一样,当时并不知道情况,后来又无法逃离,就当了安禄山军队的俘虏,被迫接受了官职,于是现在都得到了处置。
王维虽曾经接受伪职,但他偷偷吃药,装成嗓子有病不能说话,在伪政权中不发表意见,又曾写过一首怀念唐玄宗的诗,再加上他弟弟是跟从唐肃宗的有功之臣,替王维说了一些好话,因而处分并不重,仅仅降了点职。
郑虔曾被迫接受伪职,后来虽然从洛阳偷偷地逃回到长安,但现在仍被贬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户,相当于被流放。
杜甫认为对郑虔的处罚太重,十分同情他。在郑虔离开长安,起程到遥远的台州时,杜甫没能赶上为他饯行,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这首《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诗,写了生离死别的悲凉感受,感情深挚沉痛,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朋友的笃诚,并不因为朋友落难而改变友谊。
杜甫刚回到长安时,是满怀希望的。叛军节节败退,两京接连收复,唐肃宗、唐玄宗先后回到长安,确实呈现出一派中兴气象。虽然是严寒季节,在杜甫看来,长安却处处透泄出春意。
他在《腊日》中写道: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回到长安后,唐肃宗把杜甫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去了华州。
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不过杜甫在长安时的心情还是比较好的。贾至、王维、岑参和杜甫都是属于两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同事,他们都是当时的着名诗人,在一起免不了要吟诗唱和。
杜甫官职虽不高,却可以在上朝时看到皇帝的尊容,还可以常常与宰相见面,发表意见。这些都让杜甫感到很高兴,认为可以为朝廷中兴干点事了。
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有时候在门下省值班,一直从傍晚到深夜,又从深夜到第二天上朝,都不曾合眼,时时想的是第二天上奏的封事。封事是为防止泄密,用黑色袋子密封的奏章。
杜甫每天提前出发,很早就上朝。处理公务总是尽心尽职,郑重其事。
为了保密,回家前先避开人,焚毁奏章的草稿。他回家常常很晚,很多时候太阳落了才离开门下省。
以杜甫具有的强烈责任感、为朝廷中兴效力的迫切愿望以及当时写的一些诗看,杜甫一定上奏了不少意见、建议,但是似乎都没有得到唐肃宗的任何肯定或采纳。
杜甫在《题省中院壁》诗中说: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
“曾无一字补”,他的建议一个字都未曾被采用,还谈得上什么实现政治抱负呢?
唐肃宗进入长安以后,更加信任宦官李辅国和良娣张氏。先册立张氏为淑妃,不久又立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