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风骨有沉香
28443800000014

第14章 文韬武略尽风流(3)

赋体用得好,作品就显得平易亲切;用得不好,便会流于平铺直叙。两首诗基本上都是采用顺叙法。第一首写了一天一夜:“鸡鸣高树巅”以前写白天,“哀风中夜流”以后写夜间。第二首写了两天两夜:白天翻山越岭到晚上抱着影子睡觉是第一个昼夜,又一个早晨心事重重地上路到见到皎洁的月光是第二个昼夜。诗人用笔巧妙,并不让人感到是在记流水账。第一首从视觉中的山水草木写到听觉中的虎啸鸡鸣,再写到感觉到的半夜的凉风,层次井然,有条不紊。第二首不仅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去展开写景的笔墨,而且对仗工稳,音韵谐美,节奏本身给人以一种行进感,十分切合诗情的表现。前人已经注意到陆机爱用赋体写诗,但评价并不高。其实,陆机运用赋体富于错综变化,这正是他的诗歌的特色所在。前人还指出陆机的诗崇尚规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独创性的发挥,但也由此带来了工稳缜密的特色。通过《赴洛道中作》二首的分析,我们感到陆机的诗是很经得起咀嚼的。读他的诗如嚼橄榄,愈久而愈有情味。这既与他非凡的才情以及闭门苦读的功力有关,更是与他俯首入洛,感慨万端,有着不吐不快的深切感受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潘岳的仕与隐

历数古代文人,真正堪称才貌双全者,无疑当首推西晋诗人潘岳。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县东)人,生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247年)。

祖父潘瑾,曾为安平太守。父亲潘芘,官至琅邪内史。从父潘勖,为建安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潘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搞藻清艳,乡邑称为奇童”(《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人们认为,潘岳可与西汉时的两位“才童”终军、贾谊相匹敌。

魏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258年),十二岁的潘岳已经出落为一个姿容特秀、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了。《世说新语·容止》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遨游,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反。”《语林》也说:“安仁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当时夏侯湛也以美容见称,二人友善,故好同游,每每出行,时人称之为“连璧”。

东武戴侯杨肇,与潘岳之父为至交。潘岳曾随父前往拜见。潘岳之名,杨肇早有耳闻,今一见方知名不虚传,便十分赏识,于是向潘芘表达了联姻之意,欲将女儿嫁与潘岳为妻,潘芘答应下来。

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四年(268年),潘岳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高步一时。这年四月,武帝司马炎躬耕籍田,潘岳作《籍田赋》颂扬此事。此赋铺陈渲染,文采富丽,很受时人推重。潘岳才名冠绝当世,自己又有些恃才傲物,于是成为众矢之的,招致忌恨,此后十年未曾迁职。

武帝太始八年(272年),潘岳进入司空贾充府,成为僚属。同年,与杨肇女完婚。武帝咸宁二年(276年),潘岳连襟任子咸去世了。任子咸与潘岳自幼友善,胜如兄弟。潘岳十分悲痛,写《寡妇赋》,拟述寡妇丧夫哀愁之状:“愁烦冤其谁告兮,提孤孩于坐侧;时暖暖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袡以叹息”。此赋文辞凄婉,描写细腻,将寡妇悲痛欲绝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潘岳善叙哀情的才能。

武帝咸宁四年(278年),潘岳兼虎贲中郎将,但仍感到沉迹下僚,心中不快。面对凄清的秋景,他写下了最为人所称道的名篇《秋兴赋》: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事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湛;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鯈之澈澈。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

潘岳带着一种凄凉的心境感受秋景,因而使秋景处处生哀。四时易节,夏去秋来,而自己的年华也在时序的变迁中慢慢流逝,不觉感到无限的惆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隐居遁世之念。此赋虽以写景为主,但仍以哀情取胜。一系列富有特征性景物的组合,营造了一种哀婉动人的意境,直可与宋玉的《九辩》相媲美。

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任尚书仆射,主管选举,并与王济、裴楷、和峤等人同为武帝所宠幸。潘岳空负才华而郁郁不得志,常常在心里暗自非议他们,并且题阁道词讽刺说:“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鞘,和峤刺促不得休。”也许是由于这首词的缘故,他被调出洛阳,出为河阳令。谯人公孙宏年少孤贫,善鼓琴,亦颇善属文。此时流落到河阳,潘岳爱其才艺,给予多方照顾。

两年后,潘岳转任怀县令。针对当时客店多聚集奸淫亡命之徒,败乱法度的现象,潘岳上疏治理,终保一方平安。

晋惠帝司马衷永熙元年(290年),晋武帝死。太傅杨骏辅政,潘岳被辟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辅政后,多树亲党,与贾后贾谧为首的贾氏集团水火不容,双方皆有并吞之意。次年,楚王司马玮奉贾后旨意来洛阳,密谋诛杀杨骏。杨骏被杀,株连亲党千余人,与潘岳同署的主簿朱振也被杀。事发之夜,潘岳有急事恰好在洛阳城外,故得暂时幸免。当初在河阳结交的旧友公孙宏,时任楚王司马玮长史,赖他救助,潘岳才得免于一死。不久,他又被贾氏集团所用,选为长安令。惠帝元康二年(292年),离京赴秦,途中写下了《西征赋》,此赋也是潘岳的名作。他在赋中记叙了沿途的山川地理,人文古迹,抒发了怀古之情,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体制宏大,征引广博。

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潘岳之妻杨氏去世。潘岳悲痛欲绝。结婚二十四年,夫妻相濡以沫,伉俪情深。潘岳怀着沉痛的心情,在安葬妻子时写了《哀永逝文》,表达了妻子死后,自己那种空虚、寂寞、悲伤的心情。一年后,又写了《悼亡诗》三首,以示悼念。

潘岳本性轻躁,热衷仕进。虽宦海生涯三十年,浮沉不定,吉凶相连,但其功名利禄之心从未泯灭。当时贾谧权倾当朝,众皆归附。贾谧爱好文学,开馆延宾,门庭若市。知名文人如陆机、陆云、左思、石崇、刘琨等二十四人成集门下,号为“二十四友”,以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潘岳终于攀上了一棵可以栖身的大树,遂倾心依附。他与石崇等一同谄事贾谧,每值其出行,常望车尘而拜,竟卑躬屈膝到了如此地步。所以,金人元好问《诗论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潘岳在《闲居赋》中,把自己描绘成闲情高古、淡泊名利的人,元好问因而嘲讽他心口不一,文章与德行两相悖离。

当时石崇为有名的巨富,他在河阳金谷涧建有别馆金谷园,这里清泉飞瀑,茂林修竹,风景极为优美。装饰豪华,世所罕见。潘岳常来此与石崇等饮酒聚会、吟诗抚琴。这一年,石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镇下邳。临行前,在金谷园大宴宾客。众人作诗为他送别,潘岳也写了一首《金谷集作诗》,描写了观景宴饮的盛况。

惠帝元康七年(297年),潘岳为着作郎,次年转散骑侍郎。当初朝廷议立《晋书》限断,未定,惠帝即位后,以太始年号为断。贾谧就此事上奏的文辞,皆出自潘岳之手。潘岳还常为他人代笔。侍中乐广善于清言而不长于为文。迁河南尹,将上表辞让,请潘岳代笔。潘岳说:“但须了解您的意思。”乐广谈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写二百句左右。潘岳很快敷衍成文,便成名笔。时人皆说:

“如果乐广不借助潘岳之文,潘岳不了解乐广之意,则不会成此佳作。”

惠帝元康九年(299年),潘岳迁给事黄门侍郎。贾后、贾谧密谋废除愍怀太子司马通。潘岳奉贾后之命,仿太子口气作书,如祷神之文,又如太子本意。

贾后命婢女陈舞赐太子酒枣,逼其饮之,将其灌醉,令太子照着潘岳所拟之文书写。写毕,贾后又将太子手书呈于惠帝。于是惠帝废太子为庶人。

惠帝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彤矫诏废贾后,同时杀贾谧、张华等贾氏要员。司马伦辅政,任孙秀为中书令,捕杀贾氏集团其他成员。

当初潘岳随父在琅邪内史任上时,孙秀为小吏,侍奉潘岳。孙秀狡黠自喜,潘岳十分讨厌他的为人,曾多次侮辱他,孙秀一直忌恨在心。现在时机到了,潘岳曾问孙秀:“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孙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岳遂自知难免一死。不久,孙秀即诬告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作乱,应诛之,并夷三族。到刑场上,石崇对潘岳说:“安仁,卿亦复尔邪?”潘岳回答:“可谓‘白首同所归’。”当初潘岳金谷涧赠别石崇时所写《金谷诗》,最后二句为“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竟真成了一句谶语。潘岳时年五十四岁。

《悼亡诗》赏析

潘岳是西晋初年着名的文学家。他的《悼亡诗》是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他长于写悼念死者的哀诔之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文学史上哀文和诔文写得最好的是潘岳。他的辞赋也写得不错,《西征》、《闲居》、《悼亡》等赋,历来为人称道。他的诗,钟嵘列为上品。《顾内诗》、《悼亡诗》等,以真情实感写生离死别而流誉后世。原有文集十卷,后来散失了。传世有明人辑本《潘黄门集》。

潘岳的《悼亡诗》,是为悼念去世的妻子杨氏而作的。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位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不到十岁的大女儿许给了他。长大结婚后,夫妇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

杨氏于公元二九八年即晋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享年不过四十余岁。《悼亡诗》共有三首,分别作于妻子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传诵最广的是第一首。下面就对这首诗进行一些分析。

先请看原作: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倪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缱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周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全诗写送葬回来时的感受。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回家路上的思绪,后面十八句写回家以后的感触。

先看前八句。第一句“荏苒冬春谢”中的“荏苒”形容时间逐渐消逝。

“冬春谢”说的是冬去春来。“谢”是去的意思。按照古代的葬礼,《仪礼》卷四十三记载,死后“三月而葬”,去世以后三个月下葬。杨氏在上一年冬天去世,到春天已有三个月。这一句交代冬去春来,实际上是说已到了给妻子送葬的时间。第二句“寒暑忽流易”,“寒暑”是冷暖的意思,“流易”是说流动变化。上一句说冬去春来,主要着眼于客观的季节变化。这一句说由寒变暖,已偏重于主观的感受了。妻子去世的情景深深印在丈夫的记忆里,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过的一样,不料已到了送葬的时候。一个“忽”字形容时间逝去的迅速,也由此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深情。三四句“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说的是下葬。

“之子”,指妻子。“穷泉”,深泉,指地下。“重壤”,层层土壤。“幽隔”是说被阻隔在幽暗的地下。这两句的意思是:亡妻已经埋葬入土,永远和亲人隔绝了。诗人不说“土壤”而说“重壤”——层层土壤,不说“幽隔”而说“永幽隔”——永远被阻隔在幽暗的地下。一个“重”字,一个“永”字,看起来好像不动声色,实际上凝结着诗人极度悲痛的感情。正是这种极度悲痛的感情的煎熬,他开始考虑怎样打发未来的日子,从而引出下面的四句诗来。“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私怀”,指失去妻子的痛苦感情;“谁克从”,没有人能够理解;“淹留”,久留。这两句说,伤心的怀抱没有人能理解,久留在家里守丧又有什么意思呢?言外之意,只能见物思人,徒增悲哀而已。所以诗人接着说,“倪恭朝命,回心反初役”。“倪”,努力。“恭朝命”,是说用心地去从事朝廷所委派的职务。“回心”,也就是常说的回心转意,意思是不要一直沉浸在伤痛之中。“反”,返回。“初役”,指妻子在世时自己所担任的职务。

这两句的意思是:还不如努力地用心从事朝廷所委任的职务,克制住自己的感情,回到原来的任所去做官。丈夫为妻子守丧,时间为一年。三个月才过,刚下葬,忽然说起要回朝廷去,不难想见诗人在感情的重压下慌不择路、无可奈何的情状。

以上八句是第一部分,先用四句交代妻子去世转眼已经三个月,如今已下葬入土。再用四句诉说自己的痛苦不被人理解,还不如回朝廷去打发光阴。所写的时间是从下葬到回家以前;地点是从墓地到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