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风骨有沉香
28443800000026

第26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4)

这是一段记载东晋时期清谈机辩的文字。孙兴公的话,意在说深公(竺法深)本不在林公之下,当不会甘拜下风,一定会顶风而上,做逆风家。深公虽知其意,却并不明确作答。林公却以白旃檀(即白檀香树)喻深公,意思是深公也不是自己对手,因为白檀香树只能顺风闻其香味,以此作比的深公要做逆风家自然不会有利。辞含机锋,简洁隽永而有深蕴,实可见清谈机辩之一斑。深公显然亦知其话中之意,但却坦然自若,不屑置一语。

魏晋时人的精彩辩驳并非一时之功,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注意辞令的学习了。例如,顾和(曾任东吴尚书令)的孙子顾敷(七岁)和外孙张玄之(九岁)都聪颖善辩。顾和常说顾敷略胜一筹,对他有所偏爱,张玄之常怀不满。一次,顾和带他们一同到庙里去。见卧佛像旁边,佛的弟子有的哭,有的不哭,就问他们为什么。玄之解释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言语》)语带双关,明里是说佛之弟子受到宠爱的就哭,未受宠爱的就不哭,暗含埋怨顾和的偏爱之心。顾敷自然知道张玄之的耿耿于怀、话里有话,就说:“不然。当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表面上是纠正关于佛弟子哭泣的原因,实则责备张玄之不思祖父的疼爱之心、无动于衷,真是小小年纪而伶牙俐齿,语不让人。再如东汉隐士徐稚(字孺子)九岁时,别人问他:“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稚答道:“不然。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言语》)真是比喻恰切,思维敏捷,回答得豁人耳目。

年幼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饱习诗书的士人呢?当时许多机辩都是非常诙谐的。如西域僧人康僧渊,目深而鼻高,东晋丞相王导常以此嘲笑他。僧渊回答说:“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排调》)巧妙地为自己的生理特征进行了有力的维护。郝隆(曾任东晋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更为幽默。七月初七之时,人们都晒经书和衣裳,他也仰卧于太阳下。别人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我晒书。”(《排调》)意思说,我满肚子的经书也要晒一晒。东晋丞相王导枕在周伯仁(曾任尚书仆射)的膝上,用手指着他的肚子说:“卿此中何所有?”以玩笑的口吻讥其腹中空空。素有风流才气的周伯仁则回答:“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排调》)借此表明自己胸怀宽阔、大肚能容,实在是精彩妙极。

巧言机辩常被用来自我炫耀。西晋王济(曾任中书郎)和孙楚(官至冯翊太守)各自谈论家乡风土人物的出色之处。王济说:“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楚云:“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押渫而扬波,其人磊石可而英多。”(《言语》)都是极尽其文才以渲染之。再如魏国的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在魏文帝曹丕责问他不遵法纪时,回答说:“臣诚庸短,亦由陛下网目不疏。”(《言语》)婉辞讽谏文帝法网过密,也是为自己的巧妙辩护。

巧言善辩常可化险为夷,排忧解纷。例如《品藻》中记:

桓玄为(东晋)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才)竞,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王献之)?”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桓玄性暴烈,又酷爱书画,尤喜二王书法,常以王献之自比。王桢之如果回答不好,就有可能触怒他,将招不测,而王桢之所答,既未贬低自己的叔父,也未得罪桓玄,用语是颇为巧妙的。

《世说新语》中许多辩论都精彩绝伦,所以如此,是辩谈者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结果,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巧妙引用和恰当比喻。如邓艾口吃,每同人说话,自称其名时,总说成“艾艾”。晋文王司马昭就和他开玩笑说:“卿云‘艾艾’,定是几艾?”(《言语》)他便巧引古时接舆称赞孔子“凤兮凤兮”只指一只凤来解释,意思说“艾艾”也只是一个艾,十分精当。贴切的比喻,也常使人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东晋太傅谢安曾问众子侄:“子侄们又何需过问政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俊彦之才呢?”大家都不说话。车骑将军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恰当地使用了芝兰和玉树两个事物作喻回答,意即希望美好、高洁的东西都能出自自家之门。

《世说新语》中所载善于机辩的佳句名言十分丰富,尤以《言语》、《排调》二篇中为多,趣事连篇,极具可读性。其辞机警深刻、含蓄隽永,可谓魏晋时期汉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

星空中的点点繁星

正如靛蓝色的夜幕中的钻石般闪烁的繁星,它们不管多么渺小和遥远,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和位置,文学史上那些作品不多、名气不大的作家们即如这样的小星,也在人们心灵的天幕上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光芒。西晋散文家鲁褒,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

鲁褒,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晋武帝太康至晋惠帝元康年间。据《晋书·鲁褒传》记载,他“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着《钱神论》以刺之”,并且终身不仕,因而无人知其所终。他的着作,现仅存《钱神论》一篇,但由于其犀利幽默的文笔,文章一出,立即受到当时人们的传诵。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仍沿袭辞赋问答之体,虚设主客,一问一答,对金钱万能的腐败现实,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试读其中精彩之处: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钱之为言泉也,无远不往,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肄,厌闻清淡,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由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文章用幽默而又犀利的语言,纵横捭阖,极论钱之妙用,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一幅晋代社会的“拜金图”,其穿透力不亚于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对黄金万能作用的描绘,把金钱无微不至、无坚不摧的渗透、腐蚀力量,作了入木三分的阐发,说出了千古不易的真理。察其言,观其行,我们亦可从中看到鲁褒守正不移、洁身自爱的高尚品德,因而虽仅有此一作传世,已堪为后世讽诵与学习的模范了。

陆凯也是以一篇作品知名于世的作家。他是南朝宋代的诗人,字智君,生于河北代县(今河北蔚县东)。为人谨重好学,曾任正平太守。据《太平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载:他与范晔友善,曾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至长安给范晔,并写了一首诗问候他: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首诗语言不饰雕琢,朴素无华,但于其所要表达的感情,却又格外贴切,因为只有这种语言才能把“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平易、亲切而又深淳的风致写出来,从轻淡中画出浓情。另外,作者又选取了具有丰富文化含义的自然物“梅花”来传达对友人的问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我们首先在字面上,即能读出梅花象征着春天,把它寄赠友人,无疑又包孕着作者充满温情的怀念与问候;再深入一步看,江南本是气候温暖、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的地区,但作者无所视无所取,只把梅花当成江南的象征,寄意深厚可以想见,而把这样一个蕴含丰满的象征物,不加丝毫诠释地送给长安的友人,可见两人彼此的高度信任,思想感情上的相知相亲,因为作者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和影响,后人遂以“一枝春”作为梅花的代称,也常用作咏梅或别后相思的典故,并成为词牌名。陆凯亦以此诗名留后世。

与陆凯的言简意丰、曲折幽深不同,以武功着称的梁朝大将曹景宗留下来的一首诗,则是快人快语,意气昂扬,给人一种爽捷开朗的印象,亦恰如其为人。

景宗,字子震,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生于宋大明元年(457年),自幼善骑射,喜游猎,因胆勇知名。齐时以战功累迁游击将军、竟陵太守等职,助萧衍夺取帝位后又屡立战功,晋爵为公,升任侍中、领军将军,后出任江州刺史,死于赴任途中,时为梁天监七年(508年)。景宗为人处世豪放仗义,不拘小节,性喜运动,不能沉默。他坐车出行时,常常要掀开车的帷幔,左右劝他注意礼仪,他对身边亲近的人说:“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礔砺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脯,甜如甘露浆。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此悒悒使人气尽。”这段自述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