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拥有绝对的快乐。正如萧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
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乐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堵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
不高兴!
养成快乐的习惯,你就变成一个主人而不再是奴隶。正如R.L史蒂文森所说过的:“快乐的习惯使一个人不受——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外在条件的支配。”
史密斯索尼安学院的艾尔默·盖茨教授是美国最有名的发明家和公认的天才。他每天练习“唤醒愉悦观念和记忆”,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自己的工作。他说,如果一个人想改善自己,让他保留住那些偶然出现的宽容和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像练习哑铃一样有规律地进行练习。让他逐渐增加这种心理运动的时间,一个月之后,他就会发现内心里我们敢说,这位农夫同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他把快乐当成了一种习惯,而感觉不到幸福之人的习惯却是无休无止地抱怨。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养成幸福的习惯。在内心微笑,并使这种感觉成为你的一部分。同时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世界,盼望着每一天的到来。即使有时乌云会遮住阳光,那也是暂时性的,不久后仍然会晴空万里。
当问题来临时,与其坐在那儿冥思苦想、怨天怨地,不如焕发精神一面吹着口哨,一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快乐的习惯,还要学会开怀大笑。有太多的人已经忘掉如何开怀大笑,有时甚至忘了以前是否这样笑过。
开怀大笑能给人以轻松自在的感觉。真正的开怀大笑,能洗涤你心中的杂念。它是你的成功本能的一部分,能够使你迅速接近生活中的胜利。
如果你从10岁起就不曾笑过,那么,赶快回到你脑海中的学校,重新学习你永远不应该忘记的某件事情。
当你对某件失败的事情感到沮丧生气时,不妨想想过去这种教诲们为何还要去造就美好的事物?我们知道自己所爱的人早已不可企及,又为何还要使自己的心难以割舍?
要解开这个悖论,必须寻求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通过通往永恒的窗口来审度我们的人生。一旦如此,我们就可醒悟:尽管生命有限,而我们在世界上的作为却为之织就了永恒的图景。
所谓的完美主义者,不单只针对某些事情进行批评而已,而是事事都看不顺眼,样样都要批它一批才觉过瘾,连吃个什么东西都得挑三拣四的。
不论什么事都不可能太过完美。当你想要达到完美的境界时,就注定开始走向失败之路了。每一次你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完美的形象时,就会带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只要你能秉持向着更好方向迈进的信念,你每天都可以是出色的。和一般人的想法相反的是,“出色”这个字眼并不代表完美,而是指“你的最佳状态”。这也就意味着:今天或现在所处的环境限制之下,依你的知识及经验,算是相当出色了。
人生绝不是一种作为生物的存活,它是一些叵测的变幻,也是一股不息的奔流。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而生存下来,我们也通过我们的孩子而生存下去。我们建造的东西将会留存久远,我们自身也将通过它们得以久远地生存。我们所造就的美,并不会随我们的消失而消失。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去,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则将与时俱在,永存不朽。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着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事业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等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都由他首创。
少年时代的松下幸之助只受过四年小学教育,因父亲生意失败,曾离开家到大阪去当学徒,开始做自行车的生意,然后对电器感兴趣。
1918年,23岁的松下在大阪建立了“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当时环境很艰苦,但松下幸之助带领制作所员工一同努力、创新,接连推出了先进的配线器具、炮弹形电池灯、电熨斗、无故障收音机、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等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7年之后,松下幸之助成了日本收入最高的人。二战之前,日本正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百业凋敝,松下却鼓励消费,说用消费刺激经济的复苏,并买了一辆汽车——这在当时并不多见。那时在日本各行各业经营萧条冷清的情况下,松下的制作所却蒸蒸日上,销售额持续增长。直到1988年的63年中,有10年他的收入均为日本第一位,有6年居第二位,1989年他逝世时,留下了15多亿美元的遗产。
随着松下电器风靡全球,松下幸之助也被誉为“经营之神”。其实,松下是人并不是神。创业之初,松下时常被商务上的各种困难和矛盾所困扰,难以自拔,加上体弱多病,神经衰弱,身心疲惫,烦躁不安。就在松下临近不惑之年时,遇上了“精神教父”加藤大观先生,松下从此拥有了心灵和精神上的支撑。
加藤先生是佛教真言宗和尚,从小在真言宗寺庙长大。他30岁时大病一场,3年不能站立,病愈后,他自认是靠佛的力量战胜病魔的,自此皈依真言宗,获得度牒。加藤并不长住寺院,他常给企业当参谋、做顾问。
松下与加藤两人真是有缘,一个视之为“精神教父”,一个认定对方为根器不劣的弟子。有一次,两人同室而居。一大早,松下告诉加藤先生,自己总是失眠。加藤对松下说:“失眠是痛苦的。虽然我已70岁了,但一躺下去就呼呼大睡。你有大事业却心烦意乱,我两袖清风却心静气和,那说到底谁才是人生的成功者呢?”加藤劝松下应节制欲念,修身养性,提炼理念。当时,松下似懂非懂。加藤则不失时机地说教,将东方先哲的至理名言:“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为”、“虚怀若谷,心旷似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化作甘露般流入了松下干枯的心田。
在加藤的启蒙点化下,松下长期修炼,在他的后半生里,不仅事业蒸蒸日上,而且生命之树常青。他一反年轻时代那种对生命所持的悲观态度,变得豁达、乐观、向上,甚至期望做一个跨越20世纪的人。松下于1989年与世长辞,享年96岁。
松下一生福禄双收。他成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受加藤先生的指教、点拨密切相关。每当松下遇到挫折和烦恼,常会向加藤先生叙说、求教。但加藤先生极少向松下提供具体措施和方案,总是给他讲人生哲理、处世哲学,提供精神力量,使之有所傍依,使他从繁杂的商务涡流中摆脱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法重新思考再做判断。松下曾说:
“一个将军要赢得最后的胜利,除了千军万马,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军师。
而加藤先生便是我最重要的参谋。”更确切地说,加藤更多的是其精神上的教父、心灵上的依托。
松下把加藤先生敬若神明。同时,他也从实践中认识到:世上并没有神,只有富有远见的智慧之人。精神上的贫穷、空虚要比物质上的贫乏、短缺更可怕、更危险。真正的智慧应该学会随时反观自身,每天都放弃一个过去的我,每天都让一个全新的我诞生。
我们总是活得很累,太多的欲望压在了我们心头。放开舍不得,不放又太累。在这些心灵的重负下,我们艰难地前进着。抛开欲望,丢掉那些心理负担,给自己一个轻松的灵魂和一个心灵上的支持。
“处处无家”是一种放弃。要走即走,要停则停,多么潇洒自由!这才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选择,人活着能达到此种境界确实不易。背着包袱是走,放下包袱也是走,那为什么不放下包袱,松弛自己呢?保持从容舒缓的生活步调,可以促进健康、增进活力、提高效率,对自己的生活也会更有信心。
放弃过多的欲望,不要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潭。
一个终日消沉的历史学家说:“如果我没有完美主义,那我只是一个平平庸庸的人,谁愿空活百岁,碌碌无为呢?”他把完美主义看成了自己为取得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相信实现完美是他达到理想高度的唯一途径。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他对失败的恐惧使他做事如履薄冰,工作效率远不如他的同事。
完美主义者也许会获得一些成功,但成功的到来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完美的标准。研究表明,强迫性的完美主义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自我挫败,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自尊心都会受到损害。
为什么完美主义者情绪紊乱,工作效率低呢?原因之一是他以歪曲的、非逻辑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活。完美主义者最普遍的思想方法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另外,在人际关系中,许多完美主义者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自己的完美形象受到影响。他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对别人却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这样常常伤害别人,影响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导致他们陷入孤独的境地。
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可能只有一次。如果你的目标客观又现实,你会常常感到自己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很高,因而充满自信。当你为自己远大的目标切实地奋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干得多么出色!
盛开的花朵为了孕育出甜美的果实,不惜放弃美丽的容颜,但迎接它们的,是金秋的硕果累累。小溪只有放弃路上让自己流连忘返的风景,才能尽快地奔向大海。今日放弃不是简单的失去,而是为了明日更多的得到。放弃过多的欲望就是给心灵自由!…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划不被指责。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式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结果是,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最后,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无论做任何事,你不能使每个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为了取得别人的支持,你可以尽量迁就别人的要求,但是你不能期望每个人都对你满意。不管你做什么,打算怎么做,总有人对你表示失望。把别人的感觉、意见放在自己的感觉之上只能造成失败。在仅涉及你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做事方式等问题上,你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学会信任和相信你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见类似的事情。当某人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边同事们的注意时,会听到各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张三说你做得好,大公无私;李四说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赞你有爱心,值得表扬;下属则说你在做个人宣传……总之,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如同飞絮,有的好似利箭。
人生在世,最大的困扰就是沉迷于别人的看法中,或喜或忧,患得患失。完美的东西是海市蜃楼,虚无而缥缈,我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就行了。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圆缺了一个角,很不快乐,于是它决定动身去寻找所缺的一角。它一路向前滚动一路唱着“我要去寻找我失去的一角”。
由于缺了一角,它没法滚得太快。它有时停下来和小虫聊天,或者闻闻花草的芳香;最愉快的是它和蝴蝶一起嬉戏的时光。它渡过海洋和湖泊,穿过沼泽和丛林,翻越丘陵和高山……终于有一天,它找到了最合适的一角,感觉真好。它把一角装上了,自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它一路高兴地唱着“我找到了我失去的一角”。因为不再缺什么了,它越滚越快,快得停不下来和小虫说话,停不下来和蝴蝶嬉戏,最后它再也不唱歌了。它开始明白了点什么,停了下来把那一角轻轻放下,从容走开,又开始了它愉快的歌唱。
我想,每一个人读完这个故事都会有所感悟。我们的人生永远也缺一个角。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完美只是一种憧憬,一个向往,只是一厢情愿。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穷是富,无论地位高低,谁也不可能万事如意,时时顺心。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上帝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所有的优点,享受人生的一切圆满,总要给他一点不称心或不完美。时下,或许你正为爱情彷徨,或许你正为事业操劳,或许你正为一家人的衣食忧愁,或许你正为儿女的就业操心……不论是沉重的思虑,还是身心的疲惫,也许都会使你感到不完美,但这一切正是你对人生的责任和使命。如果你一味地说那是不完美,那你只能品味太多的失望和无限的痛苦。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所谓完美,只是个美丽的错觉。我也曾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但将近一生的经历告诉我:生活不会有完美。我想要的,原来是镜中花、水中月。一心想要本来没有的东西,得到的除了痛苦,还会有什么呢?仿佛间,似乎上帝在问我:想要完美吗?
我答:想要。上帝又问:那么想要快乐吗?我又答:更想要。上帝说:完美和快乐都想要,那么你注定是一无所有。是啊,如果想要快乐,就不要去追求完美。我们抛开完美的追求,或许就会赢得朴实永久的幸福和快乐。当我们微笑着打开窗户,就会发现,一切完美,就如墙角那丛绿草,那么真实、平静、纯洁。
人世间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和人。如果我们一出生就完美的话,我们就不再需要去苦苦地追求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优点固然可敬,但一个人的缺点有时却是人类可爱和快乐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缺憾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人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该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完美的生活,但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在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可是,完美永远都只能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而不能够成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处处苛求完美,那样只会将完美变成一个漂亮的陷阱,而你的人生也就会因为苛求而痛苦不堪,当下的生活自然也就失去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