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是人做的,而做事必须要用心。如果你动心,事就在你心里;如果你不动心,事就根本不存在。一切烦恼愁苦,都因你动心,而且动了不该动的心。一切和平宁静,只是因为你没有动心。所以请记住,在你的心外,什么事都没有。
(第一节):静坐的玄机
【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王阳明】
王阳明在龙场养成了一个很不错的习惯:静坐。只要有时间,王阳明就会端正坐下,闭目养神,澄心精虑。在今人心中,中国的静坐应该来源于佛家的“禅坐”与道家的“坐忘”,这是佛道二家门徒的必修课。不过,心学上的“静坐”可能与此无关,即使照抄了两家的静坐方式,但儒家门徒却振振有词地说,静坐其实是儒家的专利,孔子的弟子颜回就经常静坐,这种修行方式还获得过孔子本人的赞赏。的确,宋明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都好静坐,而且在这方面用功力度极大,朱熹就告诫他的学生,半日用来读书,半日用来静坐。南宋时期,有位中级京官居然在静坐中突然死亡,脸上泛着追求真理得成正果的喜悦之光。道家的静坐可让人惊骇不已,宋徽宗信赖的道士林灵素发起威来,能静坐一月不吃不喝,静坐结束后,虽然骨瘦如柴,却精神矍铄。当然,这只是极端的案例,在人类静坐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善于静坐的人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使他们兴奋的精神财富。比王阳明成名早的理学大师陈白沙就是凭借静坐悟透朱熹的课本,得到了真理。大儒娄谅当年就教育王阳明获得开悟的前提是静坐。
我们无从得知王阳明是否能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静坐的妙不可言之处。不过在今天,身心灵修炼的大师级人物印度裔美籍物理学家玛哈里希对静坐的妙处给出了答案:“人学会进入超觉意识状态,内心会变得平静,思想会变得富有成效,并能对环境发出轻快与协调的波。”西方的许多科学家对此方法也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体在按正确方法静坐时,全身肌肉放松,心率、呼吸及大脑电波缓慢,高度有序,耗氧量减少,基本代谢率降低,免疫功能增强,全身小血管舒张,血中肾上腺素与其他紧张激素下降,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皮层功能同步化增强,神经功能协调统一等一系列生物生理变化,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王阳明在静坐中,一定获得了很多他自以为有用的知识和感悟。有一天,王阳明突然从睡梦中叫了起来,声音尖利,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当他的跟班被他惊醒,准备拿身边的棒子抵御禽兽时,王阳明已经跳跃着出了山洞,转了几圈后,就静坐下来,喃喃自语道: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真是大误。殊不知“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物就是事),心上发一念,孝亲便是“物”。浅近说来,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致知”,“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更没有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掉私欲恢复天理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这就是心学史上近乎神迹的“龙场悟道”。
关于“心外无理”,《传习录》上有段文字,极为精彩。王阳明的学生徐爱问他:“朱熹说,道理都在事物中,所以需要去事物上寻找真理,这对吗?”王老师说:“对个屁!在万事万物上去寻找真理,那就是把道义看成是心外的了。真理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至精、至一的程度就是真理境界。”打个比方,我们的“心”本身就是真理,或者说,它本身就有真理的成分在。有些人傻乎乎地居然跑到外面去寻找真理,所以是很不对的。不过,王阳明仍然认为:“真理从来不会脱离具体事物,真理就在具体事物中。”乍一看,这又跑到朱熹那里了,其实,王老师的意思是:“真理只有落到具体事物上才叫真理,否则,它虽然也是真理,但没有任何意义。”
徐爱说:“我觉得这事不靠谱。比如说吧,我对待父亲要孝顺吧,该怎么去孝顺,必须要有一套规矩吧,那这个东西,我就应该在心之外学习,比如参加个孝顺父母补习班。”王阳明大惊小怪道:“哎哟,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想啊,你孝顺老爹,难道是从老爹那里求得‘孝’的道理和规则吗?你难道去问老爹,我该怎么孝顺你吗?那这就不是孝了。‘孝’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心中,自己的心要是没有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没必要从外面再增添一丝毫。凭着自己纯洁的天理之心,流露到对待父亲上就是孝。”也就是说,我们内心里有“孝”这个东西,当它没有被遮蔽的时候,我们流露到父亲身上就是孝,而我们流露到朋友身上就是义。
徐爱又问:“您这么一说吧,我这心里敞亮多了,可还是有点小乌云。比如说,我的心真的流露到父亲身上了,成了孝。可是,有些礼仪,比如老爹要喝酒,我去买酒,老爹要撒尿,我扶着去撒尿。老爹晚上睡觉,我要请安,这些礼节还应该学习一下的吧。”
王阳明说,“当然要讲究啊。可是,你如果真有心,看到老爹喝多了要吐,肯定就跑过去给端盆子。看见老爹睡觉时踹了被子,肯定就会上去把被子盖好。这讲究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如果纯然天理,那这些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去做。这是心流露出来而形成的条目。必须要有这样的心,才能有这些条目产生。比如树木,忠诚的孝心就是根,给老爹端茶送水的就是枝叶,必须先有根,才有枝叶。并非是先抓了枝叶才去种根。
我们都见过发条玩具,玩具蹦跳翻跟头这些是条目,起作用的是里面的发条。发条就是内心。
徐爱说,我觉得如果学习了那些条目,也可以达到孝啊。毕竟我做出来了。
王阳明说,这不是扯淡吗,正如那群戏子演戏一样,演得再好,却不是出自内心,那不还是假的吗?
王阳明又提到“心外无物”,说:“物就是事。心外无物就是心外无事。我们的身体受心的指使,心发出一道光,这道光就是意,意的本质是知,意所射到之处就是事。比如你想孝敬老爹,那意就发出一道光,这道光所射之地就是孝敬老爹,你想去给皇帝打工,打工就是一件事。你想看美女,听小曲,那看美女听小曲就是事。所以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心外之物(事)。因为如果你的意不射出,那就根本没有那些事。”
龙场悟道实际上是王阳明正处于灵感状态下的“心灵失常”。它的源泉是除去了私欲杂念的澄心静虑,从而使“心”获得了无挂无碍的自由。心的自由自在,就如一叶无人驾驶的扁舟,随波漂流,也正如神仙驾云而行。但是,如王阳明“龙场悟道”这样的神迹,平常如我们是很难完成的。因为这需要太多的思虑,太多的心灵苦难,才能积累到一定阶段,当在精神放松(静坐)的状态中才能突破平常经验状态而达到“意料之外”的开悟。
我们用现代身心灵学说的语境来解释王阳明的悟道。我们每个人脑海深处都有一种或几种声音,你在大街上遇到的疯癫人士,他们口中喃喃自语,其实跟正常人的区别不大。只是你没有说出来罢了。那个在我们脑海中的声音总是不停地评论、推测、批判、比较和抱怨。这种声音可能跟你当下所在的情况有关,它也可能是关于过去的或未来的一些事,它可能是在回忆,或是在幻想。它经常想象一些事情会出差错,或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杞人忧天。它还经常给你看不见的甜头,让你沾沾自喜,这就是异想天开。我们脑海里的这些声音总是在打乱我们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行为,内心脆弱的人往往被他们捆绑一生,凌辱一生。这就是所谓的不自主的思考过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你有阻止独白或对话的力量。力量之一就是静坐。因为静坐时,你才能真切地听到那些声音,然后辨别出精华的声音和糟粕的声音。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当你静坐足够的时间后,就有能力把糟粕的声音去掉,听到的就是精华。王阳明听到的声音就是他内心深处(脑海深处)最精华的声音,这声音告诉他了的心学大纲(心即“理、心外无物”)。
王阳明的心学的重大意义在于:不是去格物而是来格心。我们今天的科学是从对象找理,而心学则是从心上找理。王阳明后来说,所谓格物致知并非是朱熹所说的用镜子去照竹子,而是下功夫擦亮心镜。心镜明亮,则无物不照。
多年以后,王阳明的学生不知学习该从何处开始,王阳明就指出,初学者心猿意马,往往喜欢从人欲开始琢磨,所以必须要让他静坐,静坐功夫渐进后,才可谈下一步。为什么要静坐,很简单,清楚脑海中的杂质声音,找到清澈的声音。对于静坐,王阳明曾有这样的说法:“要诸位静坐,并不是要你们去学习‘坐禅入定’状态,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些读书人,平日被庞杂的事物牵制拉扯,很难知道为自己生命去存养自性的办法,因此拿静坐来补强,权做一段简单的工夫,希借此可以收摄心灵与放开心灵。程颢说:‘才刚开始学习,就需要知道认真着手的起点。既然已在学习,就需要知道认真把握的要点。’各位学习,都应该首先在静坐这件事情上入手与把握,不要茫然无措,这样学问才能有进展,来日才会使精神真实受益。”
很多心灵学家都把静坐当做目的,但王阳明却把静坐当成身心灵修行的手段。静坐的目的不是让人心如死灰,形如枯槁地坐在那里。心学“静坐”的重点在涵养本心,当人在静坐时念念不忘本心(王阳明所谓的良知),自然就会美不胜收。现在,你完全可以抛下手上的事,静坐一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想想良知,看你能得到什么!
当王阳明在那里悟道圆满时,他的跟班出了问题。其中一名跟班在睡梦中被狗熊莅临了他的脸。这位跟班第二天早上醒来才发现一半脸皮不见了。在多日的交流中,王阳明和当地的苗民关系融洽,这群邻居纷纷跑来教授王阳明如何防御野兽。这些防御措施的终极目的不仅是为了防御,还为了吃野兽肉,结果,王阳明静坐在那里连连摇头。他说,野兽光顾我跟班的脸,这是一件事。但是,按心外无事的理论,还是我们用了心,才有了这件事。我们如何用了心?你看我们现在把房屋建在森林里,这可是野兽的家园啊。如果想让心外无事(被舔脸皮),那我们就要搬家。如果还想心外有这件事,那就不搬家。不过我们可以把森林烧毁,让野兽寻找不到自己家园,他们就不来了。通过用心来做事,最后就会无事。
王阳明此时的心学机巧已成熟,可以武装上阵了。
(第二节):教你如何不动心
【某之居此,盖瘴疬虫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而我居之泰然,盖在于我无动于心——王阳明】
王阳明“心外无事”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我们在该动心时动心,不该动心时不能动心。
北宋苏东坡在黄州做官时与和尚佛印是好朋友,二人常常有精神交流。苏东坡某日做了一首赞佛的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诗是在赞扬佛的伟大,同时也是暗示自己已达到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境界。苏东坡写完后,非常满意,就把这首诗派人送给了江对面的佛印。不久,佛印的评语和诗一起回来,苏东坡打开一看,只有两个评语:放屁。
苏东坡七窍生烟,仔细检查诗句,没有任何毛病,连夜坐船过江到庐山找佛印。更让苏轼要爆炸的是,佛印居然通知看门人说今天不见客。正当苏轼要引爆自己的情绪时,看到门上贴了一张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这正是佛印的手迹,苏东坡略一琢磨,哈哈大笑,原来佛印的用意在这里啊!
显然,苏东坡动了心,才星夜跑进庐山。其实,我们在红尘中生存很难做到不动心。得失会让我们动心,荣辱更会让我们动心。不要说这些人生中大的落差会让我们动心,即使我们鞋子里的一颗小石头也会使我们动烦躁的心。当有人对你横加迫害,你会不会动心?当突然有笔横财落在你面前,你会不会动心?当有人诽谤你,你会不会动心?王阳明的弟子曾问王老师:“孔子那样的圣人为什么还有人诋毁他?”王阳明说:“诋毁诽谤是从外边来的,哪怕是圣人,怎能免除?圣人也会动心的。不过,如果自己心智成熟,别人诋毁你,也诋毁不倒你。就像浮云遮蔽太阳一样,怎么可能损害太阳的光芒呢?如果他自己是个内心虚弱的人,就是没有人说他,他内心的丑恶,也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负面的评价来自于外部,无论如何都躲避不开的!”如果有人面对羞辱和迫害时,还装出“不动心”的淡定心态,那他不是白痴就是懦弱之人。要知道,人生就是在不停地解决问题。当遇到问题时,如果一味地不惜尊严“忍辱负重”,那就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肆无忌惮地逃避问题。
苏东坡的身心灵修行功夫在儒家门徒中算是上等了,他被贬谪到穷山恶水之地,还能自娱自乐,他作的那首赞佛的诗也是想证明自己宠辱不惊的不动心修行境界,想不到佛印只用了“放屁”两个字,就让苏东坡原形毕露。由此可见,在我们一生的修行中,心上稍有松懈,就会着了别人的道儿。
不动心在以修身养性为己任的佛陀那里,被认为是平常心。有个佛教的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酷暑,寺院里草地枯黄。小和尚动心道:师傅,太难看,种点东西吧。
老和尚说:“不着急,随时。”种子到手后,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去种吧。”忽然一阵风起,撒下去的大都被风带走。小和尚又动心:“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老和尚说:“没关系,吹走的都是中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种子正在成长,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动了怒心,驱赶小鸟,老和尚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一天夜里,狂风暴雨莅临。小和尚动了伤心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老和尚回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一个月后,地上发出新绿,即使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头来。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老和尚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不为尘世一切所动,心如古井之水,这就是平常心,也是佛家推崇的身心灵修行的一种境界。颇受王阳明推崇的五代时禅师景岑曾被人问到平常心。他当时正在静坐,听到这个问题,就站起,伸个懒腰,然后反问提问者:“懂了吗?”提问者一头雾水。景岑说:“傻小子,想睡就睡,想坐就坐,想伸懒腰就伸懒腰,热了吹风,冷了烤火。这就是平常心。”
禅师们对不动心的解释沁人心脾,令人如三伏天喝了一大灌冰镇可乐,但是,在王阳明心中,这种不动心的境界只是一种身心灵修行的普通境界,连修行的“厅堂”还没有登上,更不要提“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