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新型工作方法精选
28498500000012

第12章 班务篇(3)

班主任见软话打动了他,于是又讲如何正确对待荣誉、对待自身缺点、对待挫折,不要做弱者,不应企求别人的同情要自强的道理。这番话打动了他的心。结果李明表示回家后好好思考思考,争取在班内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第二天一早,他取回了辞职信。

当出现某班干部没有评上三好生等情况时,班主任应当设身处地地给他讲道理,深入地分析他的心理,触动他的心灵,那样一切都将迎刃而解。这里面有班主任的职业道德问题,更有工作艺术性的问题。在工作中遇到学生顶牛顶撞时,班主任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能采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法。请注意,这个时候,以柔克刚,以温情打动学生的效果往往更佳。

突发应变法

在偶发事件面前,班主任要不惊不乱,应该开动脑筋,转移矛盾,借题发挥,机智地避免冲突,巧妙地应对令人尴尬的局面,从而开创新的局面。

初二(3)班是全校闻名的乱班:课间你追我撵,你喊我叫,人仰马翻,桌子倒椅子歪,乱得像马蜂窝;课上淘气鬼时不时闹个恶作剧,不是这个女同学的辫子被系在椅子背儿上,就是那个女同学被毛毛虫吓得哇哇叫。任课老师硬着头皮来,带着满肚子气去。几位老师被气得相继辞去班主任。这回学校领导调来一位老将班主任接手这个乱班。

上课铃响后,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室里很快就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好奇地注视着早站在门口的新一任班主任。这位班主任慢慢地走向讲台,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忽然不知为什么,脚下一滑,摔了个仰八叉。“哈,哈,哈……”几个学生首先大笑起来,不少学生也随声附和。班主任低头仔细一看,原来地下有块西瓜皮,显然这是个陷阱。班主任不禁气撞心头,想大声呵斥,但随即又想:大发雷霆暴跳如雷恐怕正中淘气鬼的下怀,以后这壶醋可就难喝了。对待这样的乱班,第一节班会、第一次亮相,关系到日后教育的成败。可是怎样下台呢?班主任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于是慢慢地站起来,慢慢地走到讲台旁,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课:一个人可以摔倒,但他仍然可以再站起来!”那笑声早已消逝,教室里出奇地静。

顿了顿,班主任又借题发挥说:“在人生道路上,不会没有崎岖,跌倒在所难免。跌倒并不意味着失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勇敢地走下去,就会获得成功。”在动情的话语中,全班鸦雀无声,接着是一阵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那几个搞恶作剧的淘气鬼也不好意思地鼓起了掌。班主任知道自己的一席话打开了学生的心扉,班主任看到了班级的希望,也倍感欣慰地笑了。经过反复努力,这个班旧貌变新颜,终于甩掉了乱班的帽子。

偶发事件是指在没有思想准备时而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往往令人难以应付的事情。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难免遇到偶发事件,特别是面对下属的领导者、面对观众的表演者、直面对手的外交家……都常常会遇到一时难以想出良好对策的偶发事件。处理得好,使人绝处逢生、转败为胜,甚至会激发人的聪明才智。

青少年活泼好动聪明敏捷,他们不时制造的偶发事件有的可能会让人束手无策,这就需要班主任们提高教育素养,掌握教育机智。苏霍姆林斯基曾疾呼:“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在偶发事件面前,班主任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活动听从理智和意志的约束。并且班主任不宜以硬碰硬,不是借助师道尊严,而应该开动脑筋,转移矛盾,借题发挥,机智地避免冲突,巧妙地应对令人尴尬的局面,转败为胜,从而开创新的局面。处理偶发事件确非轻而易举,需要班主任们讲求工作方法,运用艺术手段。

信件征询法

班主任布置学生假期间给班主任写信,可以征求同学们对班级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假期里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还可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可谓一箭多雕。

开学初,百事待办,而班主任分外忙:忙着备课,忙着了解学生的暑期情况,忙着制订工作计划……某班主任却坐在办公桌旁读信,身不由己地时而深思,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时而阅读,时而在笔记本上记点什么……原来是这位班主任针对寒暑假教育学生的一招,因为考虑到寒暑假都不算短,平时学习紧张,一旦放假,学生很容易彻头彻尾地休息,甚至连假期作业大多都是敷衍应付,这样两个假期之间就形成了一片空白,开学后又要重整旗鼓,实际上这是一种浪费。为了监督、激励同学,更为了班级建设不掉链子,使之链链相扣,所以每次放假之前,班主任都要给同学们布置一项独特的任务——假期间每人给班主任写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如何开展班级工作提意见与建议。这样开学初,班主任就可以精心阅读学生的假期来信,从中找思路、找方法,以便制定更有意义的工作计划。这招甚至可以调动调皮生都来献计献策。

其实,班主任有许多特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多数学生对班主任是敬畏的。假期间给班主任写封信这份特殊的额外的作业,学生还是会完成的。通过信件,班主任要征求同学们对班级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样信件就成为了假期里师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桥梁。大家献计献策,实际上也付出了感情;由此也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这真的可以说是一箭多雕了。再说,班主任的班级工作计划充分吸取了同学们的建议与意见,其实是班集体共同撰写的,他们执行起来不是更认真了吗?

假期间布置学生给班主任写信,以征询同学们的建议与意见,这个办法的好处有:第一,充分体现班级建设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工作原则,这样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这是尊重学生的具体表现。班级计划,师生共同制订,尊重学生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可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第三,在工作前广泛地征询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这样工作有预见性,就不会总是被动,而是处处主动了。

搞“效率周”法

把教育内容具体化,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有关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一天,某班主任在花园小径漫步,边走边想着:把学生培养成人是一个工程,从一定角度讲,这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而其中的哪一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的,这个浩大的工程绝不会一蹴而就的,也不宜搞临时突击,应该让这个工程具体化,可以开展“效率周”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有关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于是决定拟定一个把大化小、以小寓大的“效率周”活动计划。

经过一番准备,活动计划的各事项基本确定了。活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时间:一周;对象:本班全体同学;内容与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竞赛的内容具体来讲,德育方面做到:(1)不迟到;(2)值日卫生全勤,学校检查要保证得百分;(3)每人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每组为全校同学做一件好事。智育方面做到:(1)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2)保证晨读时间读外语,以提高外语水平。体育方面做到:(1)每人每天晨跑一千米;(2)做操时认真专注,决不敷衍。劳动方面:走读同学家务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班里成立以班长为首的“效率周”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检查、评比工作,最后公布小组竞赛成绩。

以上诸项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真正要想做到、做好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就拿“不迟到”这个微乎其微的小事来讲,“不迟到”本来是个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如今要求每个同学都不迟到确实很难做到。有的学生就是不讲时间效率:别人已经安安稳稳地坐好或是正上早自习,或是正上晚自习,他却用力打开教室门扬长而入,于是平静的湖面像是投入了一块石头。这样的同学视迟到为小节,天马行空,满不在乎。过去,老师多次批评,不管事;记录在册,依然如故。现在有意识地把这件小事纳入效率周组际竞赛内容之一,让小组发挥监督、教育作用,应该是触动根本的方法。

再如,在体育方面要求每人做到晨跑一千米,以提高身体素质,这样的要求、这样的道理,以前也多次讲过,结果只能是三天的热度。现在也纳入“效率周”组际竞赛内容之中,发挥小组的约束作用,应该说也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率周”活动计划确定后立即开展活动。这位班主任组织的“效率周”这项活动后来得到了该校领导的肯定。

德、智、体、美、劳内容十分丰富,一下子全端出来,学生难以做到。班主任如果把它们具体化,把它们分解开,某段时间内提出某些具体要求,学生就容易做到。待打下基础,然后扩展战果。一步一个台阶,台阶走得多了,就可以登上新的高度了。其中,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

别样之最法

青少年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在班主任工作中,千万不要忘了激励机制,注意适当考虑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一日,某班教室不时传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只听班长有板有眼地说:“第一项,荣获‘意志最强者’称号的是陈晓辉同学。”掌声响起。“第二项,荣获‘学习最刻苦’称号的是王晶同学。”掌声震耳。“第三项,荣获‘热爱班集体最突出’称号的是李扬同学。”掌声热烈而持久。

班主任坐在教室后面,看到这火暴的场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起这个班刚组建的时候,形同一盘散沙,你打你的锣,我吹我的号,没有团结奋斗的氛围。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科学家、文学家这类杰出人物学习,让学生心中有丰碑,行动有楷模,心灵有航向。不过此时还不算是对症的良药,应该降格以求,最后决定采用评选“全班之最”的活动,引导学生争做集体最优秀的一分子,树立团结奋斗的好班风。整个学期以这个活动为中心来建设班集体,在整个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

活动目标一定,班主任就布置班干部组织全班同学大讨论,确定“全班之最”的具体内容。其实,具体内容就是对同学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如果变成班主任的条条框框,变成班主任天天念的经文,那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经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定下以下内容:(1)意志最强者;(2)学习最刻苦者;(3)热爱班集体最突出者;(4)对班级工作最负责的班干部(团干部);(5)对小组工作最负责的组长;(6)工作最出色的科代表;(7)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最突出的同学;(8)卫生值日做的最彻底的小组;(9)热心帮助他人最突出的同学;(10)对赢得班级荣誉贡献最大的同学……期中班主任布置班干部组织全班做了初评,期末进行终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投票选举。然后宣布投票选举的结果。评选结果还要用红纸写出来,悬挂在教室内,并且要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开展评选“全班之最”的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是能得到全班同学支持的。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利于激励同学间展开竞赛,利于树立正气,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班集体建设。

评选“全班之最”,就是在同学间确定、树立榜样,即“范例”。“范例”近在咫尺。这样,大家时时、处处、事事可以看到“范例”的身影,可以感受到“范例”的力量。于是自然不自然、自觉不自觉地就学到了许多催人上进的东西。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只用一种命令和教训所施行的教育,而不以范例来证实,则教育所具有的力量非常薄弱。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坏的,任何语言的解释,都不能像周围的人们行为所给予的概念来得明确。”班主任可以设计并实施类似评选“全班之最”的活动,也是给班级引进激励机制的一种具体举措。一个集体若缺乏激励机制,必然缺乏活力。一个人的优点如果被集体肯定,为同伴承认,他自然就要巩固、发扬这个优点,更上一层楼;某个优点如果被集体所肯定,为全体成员所承认,那么这个优点自然就会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青少年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班主任如果能巧妙结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善用激励机制,教育的效果必将更好。

促进互助法

班主任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蛛丝马迹,善于发现问题、巧妙地解决问题,并注意着力培养团结互助这种优秀品质,让每个青少年的心灵布满真、善、美的阳光。

比如,在一个万象更新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位班主任伏案读着学生的周记,思绪的小舟游弋于情感的激流之中。可是有一个入学时成绩最低的女孩子的周记却深深地刺痛了班主任的心。她在周记中写道:“我的化学、物理有很多题不会做,怎么办?问同学吧,最方便的莫过于向同桌请教。可是我还没开口问她题,她的脸就拉得老长。父母初中未毕业,邻居也没个上过高中的,难啊!算了,甭管人家态度如何,只要题会了就行!我鼓足了勇气喊了她的名字。好半天,她才抬起头。我指指题,她皱着眉头,只轻轻一瞥,就抛过来冷冰冰的两个字——‘不会’。当时真叫我无地自容。去问其他同学吧,又怕再碰钉子……”

读罢,班主任不禁陷入了沉思。她本来就很自卑,学习基础差,偏偏又遇到这么一个冷淡的同桌,恐怕更难从困境中自拔了。是船破偏遇顶头风,这真是个难于解决的问题。给她调换个座位吧,可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缓兵之计,这样躲避矛盾不等于解决了问题。而且,学生中这种或明或暗的自私的行为将再次被遮掩住;如果得过且过故作糊涂,这又是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再说,问题虽然表现在两个同学之间,但这绝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

近来,社会上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淡薄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风气有所抬头,这不会不波及到青少年学生,这绝不是个小问题。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不仅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且也是美好心灵的一个重要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确处理亲人、朋友和同志这一小范围之内的纯属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孩子必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第一课,让孩子从童年和少年时起就对别人多尽一些义务,是十分重要的。”

班主任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并要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于是班主任决定来个“小题大做”。这“小题大做”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并非轻而易举。

经过一番精心设计、潜心思索之后,一天,班主任把她的苦恼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不过,班主任故意改名换姓变了地点和单位,明明班里存在自私自利不愿助人的问题,班主任却故作糊涂地说:“这是发生在外地某所中学的事。我们全班同学团结友爱,每个同学都愿为他人的进步奉献力量。为了不让这种冷落同学的现象在我班出现,下面让我再来读一首诗——《搀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