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的故事育人策略
28498700000001

第1章 学习与习惯(1)

中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班主任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呢?我们认为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学生学习行为又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可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这两种习惯时,注意符合他们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益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其次,在训练小学生摆放和整理学具时,可以利用晨会、班会先讲清楚一般顺序,再让学生演示,这样,就更有说服力。课前准备也要经过多次示范,才能达到很标准的程度。其三,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通过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

二、生活习惯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如时间观念,团结合作观念,理财观念,平时对师长、朋友的态度,甚至包括他们的坐姿或书写习惯等等。就时间观念的培养来说,首先是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准时,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跟着做,这就是所谓的“身正其范”。久而久之,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就变强了。也正因为如此,“赢得时间的人就会赢得一切”就会成为班级所有学生珍惜时间的动力。班主任善于抓“生活习惯”的培养,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为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促进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班主任老师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因此,新生入学,我们都要把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班风班貌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班貌的班集体,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就是通过抓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养成,使班风班貌得到了整体发展,使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都想为集体争光。这样,学生不但成绩和学习习惯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由此可知,作为一个班集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生活习惯的培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当学生厌学时

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一般指厌学情绪,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分析厌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后的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虽然早已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班主任老师们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素质教育的观念仍没有认真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大多数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在“减负”热之中或之后都没能实质性的减少。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还在流行。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当然让学生感到厌恶,显然,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

第二,家长的高期望、教师的高要求与学生发展失衡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动力”。

毫无疑问,社会竞争日益增强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呈低龄化趋势,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呈现对学生各种特长的高期望。学生面临着来自家长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不可能降低。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短期、快速追求发展的心态影响下,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也呈现出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已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事实证明,以这种短期效应的心态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学生厌学的“动力”。

第三,个别教师的不良师德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

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教师的工作不感兴趣,他们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因而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生硬、粗暴,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们形容这样的教师是“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脸”。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猫,教师与学生毫无向心力,导致学生对他所教课的离心力;亲师才能重道,学生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这科知识的比例相当大,特别是在小学。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第四,与人际关系差有关。

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这样的学生就会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班主任老师们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不应漠然置之,而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他们。

针对学生厌学,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第一,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治理厌学的内动力。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们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这样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第二,要树立新型教学观,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治理厌学的启动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教——教会学生学习;学——学会如何学习。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和推动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过程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厌学问题;此外,学习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过重,也是学生腻烦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看到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休息和娱乐,因此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完成适量的作业后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活动,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第三,要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信其道——治理厌学的助动力。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第四,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治理厌学的支撑力。

中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事实证明,经常受到尊重的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充满信心,不会感到厌倦和无聊。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尊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对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充分向学生表现对出热忱、喜爱和重视之情。

第五,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治理厌学的凝聚力。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切忌急躁,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半途而废。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就社会而言,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给学生制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少一点思想压力,多一点进取精神,在公平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以上所述主要从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而下面特别精选了一些富有教育智慧的育人小故事,以便广大班主任老师们在遇到学生厌学时,选择使用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

故事1.差0.5毫米

要是问电话是谁发明的,恐怕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是贝尔。不过,在贝尔之前,还有一个发明家曾为研制电话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就是莱斯。

莱斯曾研究过一种传声装置,这种装置仅能用电流单向传声,无法使相隔两地的人们进行交谈。莱斯研制的装置之所以不能用来双向传送语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装置里的一颗螺丝少拧了二分之一圈——大约0.5毫米。

但莱斯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他将装置改进了好几次,都无法解决问题,于是就放弃了。

与莱斯不同的是,贝尔没有向困难妥协。他确信一定有办法可以用这种装置来传递语音。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贝尔一方面采取了新措施,如改间歇电流为连续的直流电,从而解决传递时间短促、讲话噪音多的问题;另一方面,贝尔将装置里的那颗螺丝钉往里拧了半圈。

莱斯的疏忽被贝尔发现并纠正了,奇迹也随之出现了:不能通话的装置神奇地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贝尔的改进使莱斯目瞪口呆。他感慨万千地说:“我在离成功0.5毫米的地方灰心了,我将终生记住这个教训。”

如果莱斯当时坚持研究下去的话,很可能发明电话的人就不是贝尔,而是莱斯。但这也说明了:坚毅的人会实现成功,半途而废的人只会收获悔恨。

故事2.成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