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25

第25章 大智若愚——荀攸(2)

荀攸随军出征,筹划军机,昼夜无眠,见下邳坚固难攻,亦很焦急,但他对最终将破城擒吕布,信心十足。想不到至攻城的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曹操却要退兵,不禁十分惊讶和焦急,忙与另一位重要谋士郭嘉一同力劝曹操:“吕布有勇无谋,现在连吃败仗,锐气早已衰竭。三军以将为主,主将气衰则军队无奋斗之志。陈宫虽有智谋,但划策迟缓。现在乘吕布气衰未复,陈宫谋划未定,我军一鼓作气、猛进急攻,则下邳城可拔,吕布可擒。”曹操听他二人言之有理,遂打消了班师的念头,率军继续围城猛攻。荀攸、郭嘉见城守坚固,难以攻拔,遂仔细察看远近地形,谋划一计,即挖决泗水、沂水,淹灌下邳城。古代军事家对利用水害在战争中发挥作用和防范敌人以水攻极为重视。故《孙子》说:“无迎水流”以防敌人水攻,又说:“以水佐攻者强”,要善于用水攻敌。但破堤决河以水攻敌,往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而剥削阶级的军事家们往往只图谋军事胜利,而不顾及人民的死活。曹操在攻城难克之际,得到荀攸、郭嘉此计,喜出望外,立即命人将流经下邳城北面、西面的泗水、沂水堤岸决开,沂、泗河水,遂如脱疆的野马,滚滚冲向下邳城。洪水所过之处,人民哭天号地,四处奔逃,逃避不及者,即溺死水中,财物漂流而去,房屋颓然而倒,星罗棋布的村庄立即消失在茫茫无际的一片汪洋中。固若金汤的下邳城无法阻挡水浪的冲击,顿时泡在数尺深的大水中,城中人心惶惶,吕布无计可施。又坚持守城月余,吕布的大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为死里求生,不得已发动兵变,逮捕陈宫,率众投降曹操。吕布急忙带麾下登上白门楼,曹兵立即将白门楼围得水泄不通,吕布无奈,只得投降。曹操命人把他紧紧捆绑起来,吕布痛得大叫:“绑得太紧太痛,请稍缓。”曹操说:“譬如绑猛虎,不紧是不行的”,然后命人将吕布缢杀,与陈宫、高顺都枭首送许昌。吕布败死,使曹操减少了一个劲敌。这一军事胜利,是与荀攸的谋划分不开的。

划策斩二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等人围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而袁绍亲自率军至黎阳为后援,即将渡过黄河。刘延惧怕,忙向曹操求救。四月,曹操兼程北上援救刘延。荀攸根据敌我情势,谋划了“声东击西”之计。他对曹操说:“今敌众我寡,不可硬拼。须分其反、削其势乃可取胜。公(尊称曹操)不要暴露救援白马的意图,可挥兵直向延津。至延津则装着强渡黄河的样子,似乎要进兵河北,捣其老巢。袁绍必然分兵西应,阻止我渡河。此时却拨马东向,轻兵突袭白马。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则颜良可擒,白马之围可解。”曹操大喜,即照计而行,大张旗鼓,北向延津。袁绍闻报,果然以为曹军将渡黄河抄袭河北后方,忙分兵西行,至延津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忙率部急行军东向白马,离白马十余里,势孤而无备的颜良方才得知,慌忙仓促应战,被张辽、关羽于阵上斩首,其部众被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遂解白马之围,救出刘延部。因白马难以固守,于是迁徙民众,沿黄河南岸西行。袁绍发现中计,气急败坏,渡过黄河,气势汹汹地追曹军至延津南。曹操全无惧色,勒兵驻营南阪之下,派人登高临视敌人的行动。先报告说:“敌人已来五六百骑兵。”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渐多,步兵不计其数。”曹操说:“不要再报告了!”乃下令骑兵解鞍放马。这时,运输白马辎重的车辆也已渐近。诸将因敌众我寡,担心不敌,劝曹操迅速回军,护送辎重,还保营寨。唯有荀攸力排众议,坚持说:“正好诱敌,何必离去!”曹操所见相同,望着他,会意而笑。这时袁绍的大将文丑与暂归袁绍的刘备率五六千骑兵前后到来,诸军又催促上马。曹操说:“再等片刻。”过了一会儿,敌骑到来渐多,见了辎重车,一拥而上,抢夺财物。曹操说:“可以上马了!”于是,这不满六百名骑兵,冲入乱抢乱夺的敌阵,阵斩文丑,大败袁军。颜良、文丑为袁军名将,败不旋踵,临阵授首,使袁军将士丧胆,上下震恐。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武阳,两军各作紧张的准备,等待一决雌雄的最后决战。

袁、曹相持数月,双方军粮将尽,但袁军的补给军粮不断运来。战事旷日持久,对曹军显然不利,利在早日决战,速战速决。而销毁袁军军粮,破坏阻挠其运粮,对夺取最后胜利至关重要。荀攸根据可靠情报,向曹操建议说:“袁绍的运粮车即日可到,护粮将领韩猛恃勇轻敌,派将突袭,定可取胜。”曹操问:“可派谁前往?”荀攸胸有成竹地推荐:“徐晃可当此任。”曹操乃派徐晃和史涣率军截击,大破韩猛,将其辎重数千车烧掉。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来降,密报曹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率军万余,迎护运粮车,屯于乌巢(官渡东北约四十里外)。建议乘其将骄兵惰,前往偷袭,定可成功。此计如同釜底抽薪,能从根本上削弱袁绍,动摇其军心。但是众人皆疑,不敢轻信,唯有荀攸和贾诩力劝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同意,遂留荀攸和曹洪守卫官渡大营,自率精骑五千,连夜前往乌巢,大破袁军,阵斩淳于琼。被袁绍派去进攻曹洪的张郃、高览得知淳于琼兵败,遂向曹军投降,但曹洪疑其有诈,不敢受降。荀攸说:“张郃受袁绍猜忌,计谋不被采用,愤而来降,此有何疑?”原来,荀攸对袁绍主要将领、谋臣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对袁氏集团的内部矛盾了如指掌,故而能准确地判断张郃、高览投降是真,并非行诈。曹洪这才放心受降。袁绍见大势已去,遂弃军逃走。从此一蹶不振,实力渐衰,忧惧成疾,发病呕血,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死去。

乘乱平两袁

袁绍死后,小儿子袁尚继承了父位。而长子袁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故治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北)。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三月,曹军猛攻黎阳城,两袁被迫出战,被打得大败,只得连夜逃走。四月,曹操追至邺城下,因城坚难攻,遂于五月还许,留贾信屯守黎阳。八月,曹操以“欲擒故纵”之计,放弃两袁不攻,而做出远征刘表的姿态,军于西平。袁氏两兄弟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之时,尚能暂弥裂痕,合力抗曹,一旦曹军离邺城南下,内讧即起,争夺冀州,相互攻击。袁谭失败,退保平原,袁尚猛攻不辍。袁谭危在旦夕,只得派遣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援。曹操征求大家的意见,左右都以为刘表势力强盛,宜先平定。袁谭、袁尚败军之余,不足为忧。荀攸却认为:“天下正是多事之秋,群雄逐鹿,较智量力。而刘表坐保长江、汉水之间,无所事事。其无四方之志,显而易见。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之士十万。袁绍经营多年,其势盘根错节,如果他的两个儿子能和睦相处,守其成业,那么天下之难,一时难以平息。如果并为而一,专力对外,也是难以对付的。现兄弟遘恶,势不相立,正是天赐良机,正应乘其内乱,迅速平定两袁,统一天下,就稳操胜券了。机遇难得,不可失也。”荀攸依据对各派军事势力集团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确立了平定两袁先于平定刘表、重于平定刘表的战略思想,同时又提出了把握时机、利用其内乱的战术思想,这是十分高明的谋略。曹操听了他的精妙分析,连连称“善!”并说:刘表是“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尚狡猾,当乘其乱”。表明了先平两袁、后图刘表的用兵顺序及平两袁时乘乱用兵的战术指导思想。这是对荀攸平两袁的谋略思想的肯定和赞同。

促使、扩大和利用敌人的内乱以取胜,是历代军事谋略家十分重视的谋略思想。孙子就曾说过“乱而取之”。荀攸熟谙兵法,又知己知彼,深知及时对河北用兵,是乘乱取胜的极好时机。曹操“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于是计议遂定,马上答应袁谭的请求,立即率军还击袁尚。曹操为了笼络袁谭,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袁尚得知曹军北来,慌忙放弃对平原的包围,撤军还邺。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袁尚留审配等守邺城,自率军攻袁谭。曹操率大军至,围攻邺城。五月,决漳水灌邺,城中被淹乏粮,饿死者过半。七月,袁尚还救邺城被曹军击败,逃向中山。八月,曹军破邺城,审配被杀。袁谭受援脱险后,乘机略取地盘,击走袁尚,并其兵众。曹操责其负约,与之绝婚,率军来攻。袁谭弃平原,逃征南皮。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军攻南皮,从早晨至日中,连攻不克。曹操“乃自执桴鼓,士卒咸奋,应时破陷”。城破之后,袁谭被俘斩首,冀州平定。袁尚等无处安身,只得投降三郡乌丸。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一鼓作气,远征三郡乌丸。袁尚等又逃奔辽东。九月,曹操自柳城凯旋而归。辽东太守公孙康,斩送袁尚等人首级。至此,河北袁氏势力被彻底扫除,荀攸乘乱平二袁的谋略完全实现。

大智巧若愚

荀攸不但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有智慧有谋略,在安身立命、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亦深有智谋,使其在极端专制的上下关系和极其残酷的政治倾轧中,安如泰山,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翦除功高震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他的第一号谋臣荀彧,就是因为不支持他当魏公,被他逼迫自杀的。荀攸长期伴随曹操,对他自然深有了解,“伴君如伴虎”的畏惧感自比他人更为深重。史称“(荀)攸深密有智防”,可见,他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等方面。曹操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以看出,荀攸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谋划军机,智慧超人;率先赴敌,勇气百倍;面对群雄,刚强不挠。曹操曾称赞他:“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看来颇有疾恶如仇、除恶务尽的气魄。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即表现得谦卑、文弱、愚顿、怯懦。不但不露锋芒、不争高下、不矜勋劳,反而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当他姑表兄弟辛韬问及他为曹操谋取冀州的情况时,他极力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一再说:“‘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自是韬及内外莫敢复问军国事也。”

据说荀攸曾为曹操“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但是他本人守口如瓶,讳莫如深。所画奇策只有钟繇知道,但写书未完而死。注《三国志》的裴松之说:“攸亡后十六年,钟繇乃卒,撰攸奇策,亦有何难?而年造八十,犹云未就,遂使攸从征机策之谋不传于世,惜哉!”裴松之非钟繇撰集迟迟不就,殊不知钟繇也许有难言之隐。荀攸既然如此隐蔽和忌讳自己的谋划之功,钟繇也就难以知之甚详。退一步讲,即使知之甚详,连荀攸都不敢张扬,钟繇自然也不会愚蠢到替他人火中取粟,自取祸端。他不会不明白,宣扬谋士的智谋和功勋,作为主帅的曹操是并不惬意的。

荀攸装“愚”卖傻、深自谦退的谋略,果然极有灵验,使他与曹操相处的二十年间,配合默契,关系融洽,深受宠信,避免了刚正不阿的小叔荀彧惨死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得以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对他的死极为惋惜和悲痛,“言则流涕”,不能自已。他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并推崇说:“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他把荀攸赞誉为谦谦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是荀攸以智谋防身处世所取得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