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05

第5章 弘毅宽厚——刘备(1)

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是汉氏远支宗室,其祖先是中山靖王刘胜,按辈分排列,他还是汉献帝的叔叔,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刘皇叔”,不过他幼年的生活很艰苦,父亲早死,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长大后,和母亲一起靠织草席、草鞋换取衣食。

在汉末社会大动荡时,刘备也在关中一带招募义兵,组织地主武装,就在招募队伍时,他结识了关羽和张飞,并留下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历史佳话。黄巾起义时,刘备是地主武装,参加了镇压起义军的活动,因功委为安喜县(今河北定县)县尉。接着他又在几个地方当过小官,很不得志,去投奔老同学公孙瓒,公孙瓒当时任中郎将,由于他的推荐,刘备又治理过一些地方,因为他能善待当地的百姓,所以声名与日俱增。后来,公孙瓒推荐他投奔徐州牧陶谦,深得陶谦器重,任命他为豫州刺史。陶谦自知才能威望不及刘备,自己又年老体衰,很想让位与他,刘备坚不肯受,直到陶谦病死后,他才被拥为徐州牧,总算有了自己一块小小的地盘。

可是不久,吕布谋反,与袁术部将纪灵勾结在一起,偷袭了徐州逐走了刘备,刘备只得向曹操求救,借曹操之手剿灭吕布。曹操平定吕布后回到许都,在献帝面前推荐了刘备。曹操很敬重刘备,常与他同进同出,这样反使刘备担上了心事,因为他不甘寄人篱下,要独自创出一番事业。

就在这时,皇宫中出了一件大事。由于曹操过于专擅,引起了汉献帝的不满,汉献帝要岳父董承设法除掉曹操,并写了一道密诏送给董承,董承接到密诏后,深感自己力量不够,就把刘备拉过去一起干。不久,衣带诏密谋事发,董承被杀,刘备被迫逃亡去投奔袁绍,后来又投奔刘表,刘备的两位夫人和义弟关羽被曹操俘获。

建安五年,曹操大败袁绍,取得了官渡大捷,刘备在官渡之战后以联络为名,到了刘表那里,刘表与他有同宗之谊,将他安排在新野驻扎。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著名谋士徐庶,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从此以后,诸葛亮使用自己全部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打天下。

曹操平定北方后,于公元二0八年,废除了“三公”自任丞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然后率军南下,想要统一中国。曹操大兵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继位为荆州牧,他不敢与曹操对敌,便投降了。曹操便挥戈指向在新野、樊城一带的刘备。刘备兵力薄弱,哪堪一击!只得退守江陵(今湖北荆沙市)。新野百姓见他仁厚,都愿跟着他撤退,他又不愿舍弃百姓,行军速度缓慢,结果被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大败,连妻小也被冲散,亏得张飞护卫,才冲过长坂桥,逃脱了性命。可是他的妻子糜夫人死于非命。勇将赵云单骑冲入敌阵,七进七出,救出了幼子刘禅(乳名阿斗)和甘夫人。

曹操这时收编了刘琮的部队,在准备消灭刘备的同时,又向孙权下战表,扬言自己有水陆军八十万(实为三十万),要与孙权在东吴决一胜负,此时事吴的鲁肃来见刘备,建议刘孙联盟共击曹军,这正符合刘备心意。孙权也在诸葛亮的鼓动下,决定联蜀抗曹。并作出具体部署:正式任命周瑜为左督(正指挥),程普为右督(副指挥),鲁肃为赞军校尉(类似参谋长),领军三万与刘备的军队会合,共同抗击曹操。

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战败。自此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向南用兵,从而奠定了曹、孙、刘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攻下了长沙等四郡,又向孙权借了荆州。建安十六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请,亲自率军入蜀,助刘璋进击占据汉中的张鲁。但是不久,双方关系恶化,刘备反过来进攻刘璋,并于建安十九年攻下成都,占有了益州。

孙权知道刘备取得益州后,就派人去索要荆州,刘备不给,孙刘联盟土崩瓦解。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陆逊等率军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战败而死。汉中王刘备与关羽“恩若兄弟”,听到荆州失守及关羽的死讯后,大为震怒,开始筹备东征孙权。公元二二0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皇位于己,正式称帝,刘备得知曹丕篡夺皇位的消息后,于公元二二一年称帝。当年七月,刘备安排好国中事务后,亲自统率大军水陆并进,沿长江而下讨伐孙权。孙权得知消息,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蜀军。结果,刘备被孙权打得大败,退到白帝城后悔怒交集,从此一病不起,在病危时,刘备急招诸葛亮托付后事,将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希望他能尽心扶持幼主。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永安宫病逝,时年六十三岁。

刘关张桃园结义

在曹操发展农业生产,招募贤才,壮大势力的时候,在中原的群雄之中,有一个人也逐渐露出了头角,此人就是刘备。

提到刘备,一些小说书总是说他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是相书中最为推崇的富贵之相。其实这是一种过分的渲染,他的长相只是比当时普通人稍为高大一些,这是他自幼练武的缘故。提到他的武功,一般书上也总认为他使用双剑,只能防身而已。其实他的剑术自成一家,还有打仗的本领也不弱,曾在博望坡用火攻大败曹军。后来有人在写书时,把这件事归功于诸葛亮。总之,他是个人才,只是不爱读书,在文学上比起曹操差之甚远。

在汉末社会大动荡时,刘备也在中山一带招募义兵,组织地主武装,就在招募队伍时,他结识了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临猗西南)人。据说他并不姓关,因为年轻时,喜管闲事,路见不平就要拔刀相助,他父母怕他招惹是非,就将他关在后院空屋里,不料想他在空屋里正闷得不耐烦时,听得不远处有一女子哭声,他就逃出空屋,跳出院子,找到那传出哭声的地方,原来是县令的妻弟仗势欺人要强娶民女。那民女不从,想想迎娶的时间将到,所以才哭。关羽哪肯容忍,手提宝剑,直奔县衙,杀了县令和他的妻弟,他再也无法回家,就出逃在外,来到潼关。把关的官兵正要捉拿他,见他大步流星走来,上前拦阻盘问。他急中生智,见到潼关,一心要过关门,便脱口而出:“我姓关!”他蒙混过关,以后也就改姓关了。

张飞,字翼德,是刘备的同乡,屠夫出身。他性情暴躁,为人直率,嫉恶如仇,敢做敢为,他认为有理的事就要说,就要做,是个很有胆识的人。关羽过了潼关,东行至涿郡,结识了张飞。传说张飞开了一家肉店,故意在地上放了一把屠刀,用千斤巨石压住,并且说,有人能搬开石头,取出屠刀,张飞就用屠刀割肉送给他,分文不取。恰值关羽路经此处,搬开石头,取出屠刀,却不肯接受赠送的肉,张飞非常佩服,这时他们听说刘备正在招募义兵,便同去应募。

刘备见他俩才智出众、武艺高强、性格刚强、行侠仗义,就同他们结拜为兄弟。刘备年龄最大,为大哥,关羽排列老二,张飞为老三。他们三人在桃园中对天起誓,结拜为异姓兄弟,愿同心协力,共图霸业,这就是为后人竞相效仿的“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它提示了刘关张三人当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于平民家庭,无所依仗,所以看重于一个“义”字,这也是他们用以号召民众夺取天下的口号。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平定吕布后回到许都,在献帝面前推荐了刘备。献帝得知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排论辈分,还高出自己一辈,就称他为“皇叔”。曹操很敬重刘备,常与他同进同出,这样反使刘备担上了心事,因为他不甘寄人篱下,要独自创出一番事业,曹操这样做,岂非要自己长久依附于他吗?

就在这时,皇宫中出了一大件大事。由于曹操过于专擅,引起了汉献帝不满,他本来认为曹操是帮助中兴汉室的,但结果曹操野心颇大,他只不过借皇帝作个傀儡,朝廷内外,事无巨细,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汉献帝要岳父董承设法除掉曹操,他咬破手指,用血写了一道密诏,缝在衣带里,又把这条衣带送给董承。

董承接到密诏,感到自己力量不够,他认为刘备是汉皇室后裔,当时正在许都,就想把他拉过来一起干。刘备开始以为是曹操派人来侦察,他就不露声色。后来,董承拿出了献帝诏书,刘备才答应:“愿效犬马之劳!”

自此以后,刘备使用障眼法,足不出户,只在园子里种菜浇水,他知道曹操随时都在监视他,他的一举一动曹操都能了解。

果然,曹操派人监视他的行动,见刘备只是浇水种菜,也就慢慢地放心了。

一次,曹操邀请刘备去喝酒,两人边喝用青梅煮的酒,边谈着话,曹操突然劈口就说:“使君在家干的好事吗!”刘备一听大吃一惊,但强装镇静。曹操说:“种菜岂不是件大好事吗?”刘备这才放了心,两人继续喝着酒,兴趣也越来越浓,话头渐渐转向评论天下的成败得失了。

不想,曹操又提出了个问题:“现在那么多人都在争夺天下,您看谁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呢?”

刘备深有戒备,知道这个问题暗藏锋芒,不予回答,只说:“我可说不上来!”

曹操面露笑容:“依我看,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使君和我曹操两个人。”

刘备为了与董承密谋的事,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听到曹操的话,不由大吃一惊,心惊肉跳,心想,莫非事情败露了,顿时吓得打了个寒噤,手里的筷子也掉了下来。

正在这时,天边闪过一道电光,接着又响起一声雷,刘备忙借此掩饰自己的窘态,俯身拾起筷子,没让曹操看出破绽。

不过,千百年来,有不少人不同意这样的评价,认为刘备军事才能与应变谋略不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武艺不及关羽、张飞、赵云诸将;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屡战屡败,没有立足之地,所以不能算作英雄。尤其有人又因为刘备曾经编席和卖草鞋更贬之为“织席贩履之徒”,所以更不能与英雄同日而语。

其实,这种评价有些片面,原因是对英雄一词的界定太狭窄。

认为刘备不够英雄的人,基于这样的思维:所谓英雄,必定具有奇谋妙策,决胜千里之才;否则不是真正的英雄。

公平地说,用这样的标准评价刘备是很不公平的。

从实而论,衡量一个人够不够英雄,决胜千里的谋略或盖世武功当然是重要的方面,但是仅仅如此则未免显得太狭隘。

在历史上,刘邦曾明确地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率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在垓下之战以前,他与项羽大小七十余战,几乎每战必败,甚至自己的妻子与老父都成了项羽的俘虏。但是刘邦不仅慧眼识英雄,网罗一大批英雄为自己所用,而且能使英雄们有用武之地,各得其所。就带兵作战而言,刘邦当然不如韩信。但是刘邦却能用将,即韩信所说的“陛下虽不善带兵,却能将将”。最终垓下之战,他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这种既善于识别人才,又善于使用人才的人,难道不算英雄?

刘备决胜千里的谋略不如诸葛亮、曹操等人,武功不及关羽、张飞、赵云诸将,这一点同刘邦相似。但是他善于识别人才,又善于使用人才的能力也同样不次于刘邦,而且其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仁德之风更超过刘邦。正因为这一点,就连智谋超群的曹操都怕他,认为他是对手,是英雄。关羽、张飞、赵云诸将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都甘愿为他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诸葛亮神机妙算,谋略超人,却心甘情愿地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错用马谡,痛失街亭之时,诸葛亮还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听从刘备的劝告:马谡夸其谈,“终无大用”。其知人之明与用人之道确实非同一般,令人叹服。

所以从总体上考察,刘备是真正的英雄,名副其实,不必怀疑。

仁德的化身

在三国人物之中,刘备具有特殊的地位,不仅一般人都认为他非同小可,甚至曹操那样的一代奸雄都承认他是英雄。他的部下,英雄无敌、武艺高强如关羽、张飞、赵云,足智多谋如诸葛亮,都愿意为他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因是什么呢?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仁德。

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评价刘备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颇有高祖之风。”意思是刘备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具有万难不屈的意志、博大宽厚的胸襟,又能礼贤下士,谦虚待人。

陈寿的这一评价是比较合适的,刘备的为人处世确实表现出这种仁德之风。

徐州牧陶谦在临死之前,要将徐州托付给外来客刘备,一般说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在陶谦的部下那里也很难行得通。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不仅陶谦本人心甘情愿,而且他的部下也热烈响应,并且竞相催促刘备马上就位。按照一般人的作法,他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接受下来,因为这对没有立足之地,多年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机会呀!但是刘备经过再三考虑之后,还是推辞了,他说:“在附近的袁术,是很有人望的,而且他还出身于名门,比我的声望高,你们为什么不考虑他呢?”陶谦有一位心腹,名叫陈登,他见刘备不肯接受,特别着急,便极力说服他:“把徐州交给袁术那样傲慢的人,怎么行呢?他是绝对不能把徐州治理得好的。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十万人的步兵和骑兵,请您用这些兵力来辅佐天子,拯救苦难的人民,建立起可媲美春秋五霸的功业。再说,您本身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让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如果您非要推辞的话,那真是我陈登看错人了!”

不仅如此,荆州的刘表,也曾把荆州托付给刘备,而且诸葛亮一再要他接受,何况荆州又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可是刘备念及刘表是同宗,就是不肯接受,不愿乘人之危,夺人基业。对西川的刘璋,刘备开始也不愿以兵戎相见,先示以仁德之怀,迫不得已才以兵取之。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又是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着力表现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位典型人物首先是仁德的化身。他本为中山靖王之后,虽已沦为“织席贩履之夫”,但却有非凡的抱负与仁德之心。小说的开头部分便着力表现他的这种思想品质。首先写他做安喜县尉时,“与民秋毫无犯”,督邮前来勒索,他不惜丢官,也不去搜刮民财。做新野牧时,他施行仁政,爱护百姓,博得百姓的颂扬。曹操大军南下,十万荆州百姓扶老携幼相从,别人劝他弃民而走,他不惜自己妻离子散,与民同甘共苦。

刘备之仁德不仅及于百姓,更表现在交友处世方面。“的卢”本为“妨主”之马,有人劝他送给仇人,但刘备“闻言变色”,不肯做“利己妨人”之事。徐庶是刘备十分喜爱的贤才,但曹操拘禁其母,迫其归附,当他被迫向刘备辞别之时,孙乾暗中给刘备出主意,说徐庶为“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则坚决不肯:“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仁德之怀确实动人。

刘备这种仁德宽厚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由他自己作了最好的概括:“今与吾水炎不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