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06

第6章 弘毅宽厚——刘备(2)

刘备这位典型人物身上除了这种仁德思想品质之外,又具有忠义的品性,是讲究忠诚、讲究义气的典范。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义时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以“汉室宗亲”之尊,恪守忠信,与结义兄弟义重如山。关羽在荆州兵败被杀,他听后当即昏了过去,此后又一日哭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发兵复仇,坚决同东吴拼到底。不仅对结义兄弟如此,对待其他人也以义为重,交之以心,讲究忠信。当阳长坂一战,赵云去寻找甘、糜二夫人之时,人报他去投曹操,但他坚信:子龙患难相从,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坚信其必返。当赵云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交给他时,他将阿斗摔在地上:“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应该说,这不只是收买人心。刘备对待诸葛亮更表现出忠诚信义之怀,三顾茅庐自不必说,而白帝城托孤,更为突出:“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我如今快要死了,有心里话要对你说!’诸葛亮说:‘有何圣谕?’刘备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成就大事。如果幼子刘禅能够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可以自己当成都王。’言罢,遂命二人同拜孔明。”

如此坦诚,如此宽仁,确实是仁德明君!历史上的刘备便是明君的典型,小说的作者更是精心塑造了刘备这个仁德忠义的典型形象,寄托了他的思想倾向,突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歌颂仁义忠信这一正义力量的主题。

其实,刘备非常聪明,他何尝不想有一个栖身之所,以求立足和发展?但对如何得徐州,他自有主意。看看后来的事情,人们定会有所悟。陶谦病死第二天,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刘备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生存。”关羽、张飞再三相劝,刘备才答应权领徐州事。在当时场合下,刘备越推辞,越显出他是仁义之士,而百姓越希望这样的人掌管徐州。其结果是刘备既以义征服了百姓,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试想在陶谦一让徐州时,刘备毫不客气地答应下来,结果会怎样呢?刘备的一生,都是以“义”行事,所得到的远远超过所付出的。曹操被《演义》的作者视为“奸雄”,事实上,曹操以义取利获得成功的实例并不少。如他在消灭袁绍势力平定冀州后,乃下令:“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此举虽使曹操少收了些钱粮,却换来了民众的拥戴,使袁绍统治多年的地盘迅速稳定下来。可见,以义取利,把义当成实现利的手段,便一举两得。

三顾茅庐请诸葛

刘备在官渡之战后以联络为名,到了刘表那里,刘表与他有同宗之谊,将他安排在新野(在河南新县)驻扎。新野是个小城,刘备在这里无所事事。有一次他赴刘表的宴会,上厕所时,发现自己大腿的肌肉松软了,身体也胖了起来,不禁一阵心酸,流下泪来,想到自己奔波二十余年而事业无成。由于不骑马、不打仗,致使体宽肉增(髀肉复生),老之将至,这该如何是好?其实,刘表虽然收容了刘备,但无时不对他戒备,要他消磨斗志,便说:“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悲伤。”

髀肉复生,使刘备更增加了紧迫感。他虽暂时无用武之地,却广交名士。荆襄之地多名士,有一个叫单福的人,因犯了法,改名徐庶,来投奔刘备,被聘为谋士。徐庶牛刀小试,用计赶跑了一股曹军的侵扰,使刘备非常钦佩。

徐庶说:“我的才能比起卧龙先生诸葛亮来差之甚远。就像乌鸦比凤凰一样。”

刘备求贤若渴,要徐庶立即带诸葛亮来见。徐庶说:“像卧龙先生这样的奇才,必须先生上门拜请才是。”刘备于是准备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从小死了父母,跟着叔父在荆州避难。十七岁那年,叔父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卧龙岗盖了几座草屋种地读书。他胸怀大志,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乐毅。熟悉诸葛亮的人,都认为他是个杰出人才,就像卧在地上准备腾空而起的龙,又因为他住在卧龙岗,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卧龙先生”。

第二天,刘备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隆中卧龙岗下,只见几间草屋,掩映在一片苍松翠竹之中,显示出隐居者的品格高雅。三人下了马,刘备亲自去敲门,小童开门出来说:“先生不在家,早上就出门和朋友读书去了。”

张飞耐不住性子,对童子说:“刘皇叔(刘备)来访问过了,叫他来新野相见。”

刘备忙加以阻止,说:“既然先生不在,我们改日再来相访。”

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到家里,又带着关羽和张飞去请他。那天天气很冷,走到半路上,下起了漫天大雪。张飞又不耐烦了,想要回去,刘备阻止了他,认为冒着风雪去请,正好表明自己诚意,坚持要去。他们忍着寒冷好不容易到了卧龙岗,一打听,诸葛亮已在前一天和朋友们出去了。他们又扑了个空,只好踏雪回去。

过了些日子,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这一回,连关羽也有些不高兴了。刘备解释说:“你们都知道周文王访贤遇姜尚的故事吧?文王这样敬重姜尚,姜尚辅佐文王和武王,终于完成灭殷纣大业,咱们应该效法古人,再去求贤。”关羽和张飞一向敬重刘备,三人又上路了。

刘备兄弟三人来到卧龙岗,童子说:“先生刚刚回来,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随便去惊动,他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恭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着,隔了好一会儿,诸葛亮才醒,见刘备如此诚心,就赶忙将他们兄弟让进屋里,开始亲切交谈。

寒暄过后,刘备立即将话头转入正题:“如今汉室衰颓,权奸当道,我身为皇家宗室,不自量力,想安定天下。但是,我智谋短浅,才能薄弱,东奔西忙,直到现在还毫无成就,请先生指教,我应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诸葛亮虽身居山岗,但对天下大事无时不在关心,现见刘备如此谦虚诚恳,就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给刘备提出了一整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他说:“自从董卓乱政以来,天下群雄并起,曹操比之袁绍,不仅名望低,而且兵力少,但在官渡一战,打败了袁绍,这是由于曹操善于用人用智。如今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不可与他争锋。东吴孙权已传三代,根基深厚,而且据有长江之险,谋士出力,将士效命,对他只能联合,也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可是刘表懦弱,将军不妨取而代之。益州(今西南一带)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可益州牧刘璋也是个无能之辈,总是要被消灭的。”

诸葛亮最后说:“将军是汉室后裔,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对外联合孙权,对内修明政治,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北伐曹操,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刘备请诸葛亮和他们在隆中的谈话,就成了“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典故。

刘备三见诸葛亮说得头头是道,便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共图大业,诸葛亮见刘备礼贤下士,欣然同意,跟着刘备来到新野。

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七岁,从此以后,诸葛亮使用自己全部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打天下。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刘备与诸葛亮的相知作了这样的记述:“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里需要说的一点是,古人所说的“三”,有时是精确数字,也有时是模糊数字,而这里的“三”是模糊数字,是多次的意思。到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他将“三”明确为精确数字,并加了许多描写,那已是小说家的神来之笔了。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上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由此看来,刘备如此重视贤才,确是十分感人的。

凝聚人心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情节:曹操领兵追赶刘备。刘备带领十多万老百姓,三千军马,大举向江陵进发。赵云负责保护老小。夜战之中,赵子龙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和儿子阿斗失散,赵云便闯入曹军中寻找。他找到了甘夫人,把她送过长坂坡,交给了张飞。然后又返回头去寻找糜夫人和阿斗。在乱军之中,赵云单骑闯阵,危险万分。他杀了曹营中数名战将,终于在一堵被火烧坏的土墙的枯井边,找到了糜夫人和阿斗。此时,糜夫人已经身负重伤,不肯占用赵子龙的战马,便将阿斗托付给赵子龙;当她听见曹操军马向这个方向杀过来时,怕连累赵子龙和阿斗,便翻身投井而死。赵子龙不得已,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了枯井。然后将阿斗护在怀里,在万军丛中,左冲右突,奋力杀出,真可谓是虎口脱生。

等到赵云向刘备交付阿斗并领罪时,刘备把阿斗接过来,扔在地上,骂道:“你这小子,差点让我损失一员大将。”

赵云为此感动不已。刘备把战将看得比儿子更重要,这使赵云以后更加以死效忠蜀汉。

因为这一情节,以及对刘备时有得人心之举,所以人们便以为刘备有虚情假意的一面,并且经常把以虚情假意换取人心的行为讥讽为“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实际上,刘备是真得人心,又真心爱才。

你想,不是因为爱才、惜才,他为什么要三顾茅庐,不辞辛苦去请诸葛亮?不是因为爱才、惜才,他为什么一见赵云便恋恋不舍?赵云是他的心腹之将,对他忠心耿耿,舍生忘死,于百万军中救出自己的儿子,刘备怎么能不感动?他摔孩子很大成分是出于真情,既有对赵云的感激,又有心疼的成分在里边,这是刘备这位仁德之君的真情流露,不是虚情假意的行为。

刘备一生都以仁德取信于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仁德之君。

当年,他弃新野,走樊城,为不使百姓遭遇兵火之灾,带着百姓撤退;当阳长坂之前,后有曹操大军迫击,形势万分危急,他仍然带着百姓,虽然行动极为缓慢,但是不忍抛弃,以致被曹军追上,导致当阳大败,妻子失散。荆州刘表在病危之时,想把这一战略要地托付给他,这对于到处流离、寄人篱下的刘备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他不忍心乘人之危,占人基业。

所以,刘备本来就是得人心的仁德之君,其一言一行都不脱离仁德二字,因此,他把阿斗扔在地上,是出于真心疼爱。不是有意“收买人心”。

识人用人

刘备是一代明主,诸葛亮是千古名相。若论谋略,当然是诸葛亮更胜一筹,但是他们在识人和用人上又是谁优谁劣呢?

一般人认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不是这样。就拿识人和用人来说,刘备决不在诸葛亮之下。

刘备一生之中,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前,不仅没有立足之地,而且在军事上屡战屡败。不但败于曹操,还败于吕布,好像是无能之辈。但是他的长处又不同一般。

一是他真识人。如诸葛亮,确实是人中之杰,所以他不惜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临终之前,在白帝城托孤,更是基于他对诸葛亮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再如在当阳长坂坡,赵云单骑向北,寻找刘备夫人,别人都以为赵云投降曹操去了,惟有刘备坚信不疑:子龙在艰难情况下跟从我,心如铁石,绝不会降曹!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至死方休。

二是在用人上,刘备可以说是知人善任。不但智慧超人的诸葛亮被重用,而且坚信不疑,同时,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等也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人的才能不仅有大小,而且各有偏重,如用非其才,就会使贤士无从施展,而随才任使,则可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胸中的抱负。刘备对庞统的任用,就经历了由用非其才到使其能大展鸿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