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09

第9章 紫髯将军——孙权(2)

诸葛亮态度从容,对众人的攻击,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他认为新野之败,败在刘备带着难民一起逃跑,这是仁义之举,虽败犹荣。他自己出山不久,在博望用火攻,在新野用水淹,使曹军望风丧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尚能取胜,管仲、乐毅再世也不过如此。而你们这帮谋臣,食君之禄,反做误君之事,身为汉臣(东吴名义上是属于汉的),实为汉奸,哪有资格与我这个一心想匡复汉天下的人来辩论?诸葛亮谈笑风生,话藏机锋,这就是有名的“舌战群儒”,辩得张昭等哑口无言。

诸葛亮来见孙权,他又一反舌战群儒时的高昂论调,唱出了一派低调。他说:“曹操已经破了荆州,刘豫州(曹操曾奏请朝廷任刘备为豫州牧)吃了败仗,退到夏口,为将军计,若可抗拒曹军,趁早断了与朝廷的关系;若不足以对抗,就干脆投降曹操。”诸葛亮知道孙权心存犹豫,故意使用“激将法”。

孙权被激,反问道:“既然如此,刘豫州为何不投降呢?”

诸葛亮微微一笑:“刘豫州是汉室后裔,是盖世英才,为世人所仰慕,若不能称雄,那是天意所使,怎能屈辱投降曹操,拜在别人脚下呢?”

孙权被激怒了,他慷慨地说:“我岂肯白白将江东六郡拱手让人,我知道,当今天下除了刘备,也难有能与曹操匹敌之人,但不知他新野兵败之后,是否还有实力?”

诸葛亮就向孙权叙述了刘备的兵力:“关羽有精锐水军一万,刘琦有步军二万。新野只有二千兵力尚能力拒曹军,如今三万精兵当可挫曹军威势,倘将军再拨兵数万,孙刘联盟,何惧不打败曹军!”一番话使孙权坚定了信心。

孙权想到哥哥临终嘱咐:“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他把在翻阳湖练水军的周瑜召来,周瑜是个主战派,他指出了曹操的致命弱点,即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长途跋涉,以劳攻逸,荆州新收,民心不服。他认为联刘抗曹,必胜无疑。

孙权再次会议群臣,主和派还想鼓唇摇舌,孙权拔出佩剑,劈掉面前奏案的一个角,厉声说:“诸将敢言投降者,就和这案桌一样!”他正式任命周瑜为左督(正指挥),程晋为右督(副指挥),鲁肃为赞军校尉(类似参谋长),领兵三万溯江西上与刘备的军队会合,共同抗击曹操。

赤壁鏖兵定乾坤

当周瑜带兵溯江西上时,刘备已整顿军队在樊口(今湖北省武昌西北)相候。双方组成联军,由周瑜统一指挥。他率军继续逆水而上,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东下的曹操水军前锋遭遇。

曹操原以为大军压境,孙权会俯首投降,没想到孙权会同他交战,且还与刘备联合在一起。这时曹军许多将士因水土不服而患病,士气非常低落,两军相遇,曹操就吃了败仗,只得扎营安寨,将水军屯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与陆上大军相依,两军隔长江天堑对峙。

曹军不习水战,在船上奔袭,易于晕船,加之军中发生瘟疫。土兵病倒不少,有人献计说:“船小容易颠簸,若以铁链相连,将船只联结一起,并在船上铺上木板,构成大型方舟,使士兵登舟如履平地,待操练完毕,便可渡江杀敌,一举而胜。”

也有人反对说:“铁链锁船固然能解我军畏水,但极易被敌火攻。”

曹操思虑再三,说:“天寒地冻,只有西北风,敌军火攻,反烧自己,有何惧怕之理!”他命士兵做成方舟,果然自如多了。

周瑜麾下老将黄盖见曹军联接战船,急忙向周瑜报告说:“曹军锁牢船舰,急切难以解开,若用火攻,必奏奇效!”周瑜说:“此意与我不谋而合,但冬天北风劲吹,如何用火攻,还需斟酌。”他们就准备起来,伺机而行。

先是黄盖在军营中故意“倚老卖老”顶撞周瑜,而周瑜“执法如山”将黄盖重重地杖责了几十大板,先为黄盖产生“异心”作准备,这就是民间盛传的谚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黄盖挨打后,派遣使者到曹营送了一封求降信。信中说:“我是东吴老将,本应效从主命力战守土,但丞相秉乘天意,收取江东,效主命则违天意,实难两全。周瑜小人得志,不尊老将,擅用刑罚,尽失人心,江东必将亡于他手,我思前想后,为遵天意,为报私仇,决意归降,若蒙收纳,我将在营委曲求全,待等总攻之日,决意投奔,愿为前躯,舍身效命。”

曹操何等精明,当即将信往地上一扔,命人将来使绑了。那来使虽然官职卑微,可威武不屈,昂首大笑:“我死不足惜,只是辜负了黄盖将军一番苦心!”

这使曹操犹豫不决。他本多疑,心想:如果黄盖真的投降,岂非天赐良机?若是黄盖诈降,我将上当。再一想:黄盖只是东吴的一个将领,即使诈降,在自己的百万大军面前,能有多大作为,权衡利弊,接纳黄盖利多于弊,不过他仍是不放心,就将来使关押,自己派人去东吴营中探听消息。

曹操派出探子,潜入黄盖营外,将账篷挖了一个洞,向里面观望。见一老将军伏在榻上,股背上皮开肉绽,被打得确是不轻,还听那老将军还在痛骂周瑜,在旁伺侯的士卒,一边给老将军敷药,一面也在嘀嘀咕咕,面露不平之色。探子探得真情,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便不再犹豫,放出那个使者,答应接受黄盖投降,由黄盖约定日期,到时归降,定有重赏。使者回去后,又传来消息,说黄盖感谢丞相大恩,约定冬至日率部来降,这就是人人常说的“苦肉计”。

到了约定日期,黄盖将几十艘兵船装备停当,每条船上装满干柴枯草,灌上膏油,外面蒙上帷幕,插好旌旗,以掩人耳目,再在船尾上系了条小船。

冬天时光,一般多刮西北风,这正是曹操不怕火攻的主要原因,但难免也有刮东南风之时,特别是冬至那天,经常要刮东南风。中国地域广大,曹操久居北方,不了解南方气候变化。这时江上正刮着东南风,黄盖指挥船只向曹营急驶而来。

江面上朦朦胧胧,曹军见江中船只,以为是黄盖来降,都很高兴。就在这时,黄盖命人燃干柴枯草,自己则率兵士回到船尾拖着的小船上,割断缆绳,使之脱离牵连,几十艘船只犹如几十条火龙,急向曹营水寨冲去。曹军知道上当,联接着的“方舟”已被大火引燃,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整个水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连岸上的石壁都映红了。不一会,岸上大营也着火烧燃,曹军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周瑜率领主力在南岸早就整装待发,看见火光冲天,忙命士兵擂起战鼓,攻过江来,孙刘联军水陆并进,把曹军打得大败。

在弥漫的烟火中,曹操带领残兵败军,忽忙从陆路,经华容(今湖北监利东北)向江陵退去,途中泥泞不堪,战马陷入泥潭,难以脱身。曹军争相逃命,又死伤不少。逃到江陵,清点人数,曹军死伤大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

曹操命堂弟曹仁守江陵,自己则回转许都。后来曹操又收缩战线,放弃江陵,退守襄阳。

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孙刘联兵的胜利,使他们的地位得到巩固,曹操不敢轻易向南用兵,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既有联合 又有斗争

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权、刘备双方合作的成果。鲁肃、诸葛亮促使结成联盟,功不可没;周瑜指挥全军,更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按理说,分享胜利成果,孙权应拿大份,然而,却偏让出力不多的刘备得了荆州,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主政荆州之后,又有不少著名人物来归附于他,其中最著名的是庞统。庞统外号凤雏,与卧龙齐名。当时,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也曾推荐过庞统,说:“卧龙凤雏,两者得其一,可安天下。”这时两人都归到了刘备那里。可惜徐庶因老母被曹操骗去,他是个孝子,就离开了刘备,只是到曹操那里去后,他从不向曹操贡献才智,默默无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面对刘备的势力日渐增强,孙权不得已承认刘备为荆州牧,并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还同意刘备的请求,将南郡借给他,即所谓的“借荆州”。原意是刘备借取荆州暂以立足,将来向巴蜀发展,就将荆州归还孙权,谁知刘备有借无还,为今后孙刘解散联盟,酿成大战,埋下了伏笔。

其实,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后就后悔了,便采用了周瑜的建议,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让刘备到甘露寺招亲。刘备在长坂坡死了糜夫人,见孙权愿让妹妹嫁他,当然满心欢喜。诸葛亮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也赞成这婚事,但他知道孙权让刘备去东吴必无好事,所以派胆大心细的大将赵云跟他前往,临行时还给他三个锦囊妙计,让赵云依计行事。

到了吴地,赵云拆开第一个锦囊妙计,是让他陪伴刘备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并拜会大小二乔的父亲乔玄,让他从中斡旋,结果弄假成真,吴国太十分喜欢刘备,将女儿真的嫁给了他。

周瑜再生一计,让孙权用优厚的生活来腐蚀刘备,使他不想回归荆州,同孙尚香共度老夫少妻的蜜月生活。赵云拆开第二个锦囊妙计,说是荆州发生动乱,要刘备急回,刘备终于以事业为重,要回归荆州。

周瑜再施第三计,派兵追击刘备,正危急时,赵云拆开第三个锦囊妙计,是让孙尚香以王妹身份斥退追兵,果然如愿以偿。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写出来是为了以正视听,不过孙权嫁妹在正史中也有记载,只是寥寥一句四字而已。据说孙尚香(名字也属虚构),后来回到东吴,听到刘备死讯后投江身亡,成了一个政治牺牲品。

民间的谚语:“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以及成语“锦囊妙计”即由此而来。

孙刘结成了联盟,共同对付曹操,这本是很好的策略。但这个联盟不是永远牢固的,从长远来说,他们都要扩大地盘,称王称霸,必然要产生矛盾,从近处来说,焦点就集中在荆州这块地盘上。

荆州名义上是孙权借给刘备的,但刘备长借不还,而且对东吴政权造成一种威胁。孙权如何能够相容,在几次索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特别是刘备占据了益州,还不肯还荆州,孙权就使用武力来夺取了。他派大将吕蒙率兵三万夺取了刘备占领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打算从益州出兵,命镇守荆州的关羽去夺回三郡。

东吴的鲁肃是个有见识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大都督,他看到孙刘两家相争,曹操必然坐收渔利,所以不愿将事态扩大,就诚心诚意地来到关羽的驻地益阳会谈。恰在这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唯恐益州有失,不敢轻举妄动与东吴扩大战争,便同意议和,双方商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这样孙刘的联盟又维持了极为脆弱的局面。

鲁肃死后,由吕蒙接替大都督之职,本来脆弱的孙刘联盟这时便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