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帝国主义还存在,殖民主义还存在,则战争危机还存在。
摘自(越南)胡志明《关于美国单独签订对日和约的声明》《胡志明选集》第2卷第169页
我国的人民战争,是从党的政治路线出发的全面的全民战争。所谓全民战争,是指全体各族人民,全国各阶层人士,不分男女老幼,统统起来用各种办法,各种武器,在每个地方、每一时刻,为拯救祖国而斗争。所谓全面战争,是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法律上、外交上……打击敌人,以群众性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为两种基本的斗争形式。战斗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满足战争需要,又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培育人民力量,增强战争实力。
摘自(老挝)凯山·丰威汉《关于人民战争的若干问题》第3章第51页
人的本性总是喜欢追求财富,哪个村子出现了一个骁勇善战的首领,他就会带领本村人马去侵略别的村子。即使别人没有惹他,他也会去侵略别人。事情从来就是这样,历史上的战争和权力争夺,总是比其他事件发生得频繁。
摘自(泰国)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泰国的风俗》
不经过谈判、不签订条约、不发表和平宣言而用野蛮的暴力夺取他国领土的做法,是与这一时期欧洲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反复强调的自由主义背道而驰的。第二次英缅战争是一次“赤裸裸的帝国主义(在这个词的最全面的意义)战争。”缅甸人在十九世纪上半叶是够骄傲自大的,但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够低声下气了。与第一次英缅战争不同,这一次无论国王还是人民都是外国侵略的无辜牺牲品。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10章第200页
每一次战争,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发生的,不论是在过去进行的还是在现在进行的,总是要留下一些重大问题,需要国家和它的人民在过正常生活以前加以解决。每一次战争不仅造成经济困难,破坏宝贵的财产和物质,还会留下道德危机,使国家机构在老百姓的眼中贬值。
摘自(印度尼西亚)苏加诺《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独立六周年庆祝大会上向全国人民发表的演讲》《苏加诺演讲集》第59页
在旗下被俘的阿利耶出身者,应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或付出(奴隶身价之)一半金额获得释放。
摘自(印度)考底利耶《政事论》第2卷第13章
紧张关系不仅存在于穷国和富国之间,也存在于富国和富国之间,因为他们力图控制或影响发展中国家。这种欲望曾是过去大多数战争的起因,也是今天关系紧张的根源。
摘自(印度)英迪拉·甘地《甘地夫人自述》第7章第136页
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最可怕的恶魔。友邻国之间发生矛盾时,它表现得最为猖狂。
摘自(巴基斯坦)拉迪夫·卡西米里《番红花》第15章第162页
战争的爆发会带来十分可怕的后果,对此我们必须给予严重的关注。一般人对某些现代化武器的杀伤力仍知之甚少,即使那些想像力极其丰富的作家,也很难设想出这些武器的强大威力。所以,我们要求和平。现在许多地方还存在着战争的危险,我们必须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努力争取和平,因为有些基本原则是我们经过长期奋斗才取得的。我们应该制定一种政策,使这种政策不仅能保证我们的生存,也能使别人和我们共同生存。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免遭跌入深谷的灾难。这政策便是我们常说的“中立主义”所含的哲理和基本内容。
摘自(斯里兰卡)班达拉奈克《在议会上的讲话》(1956年8月2日),见《班达拉奈克的政见》第191页
纵让你身强力壮统领精兵良将,
也万勿妄动干戈出兵异邦。
敌人构筑深沟高垒安然无恙,
到头来还是百姓倒霉遭秧。
摘自(伊朗)萨迪《果园》第38页
战争原是最残酷的事,若不先量一量力,只凭一时的意气,轻易同强敌交锋,必是自寻败亡。
摘自(阿拉伯)伊本·穆加发《卡里来和笛木乃》第118页
卫教战争的实质是:(1)外有异教徒进攻;(2)内有领袖号召、领导;(3)充分准备粮草、武器;(4)临阵与敌人战斗。它的圣行是:激励士气。这是根据安拉的指示:“穆圣,你鼓励穆民起来抵抗吧”的教训而规定的。
摘自(阿拉伯)《一千零一夜》(3)第364页
圣人说:“圣战本身等于笃诚的朝觐。”
摘自(阿拉伯)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第79页
艾布赛义德·胡得来传,圣人对询问谁是最优者的人说:“以生命以财产为安拉之道出战的人最优。”“然后呢?”圣人对询问者回答道:“进入一山谷,笃信正道,和为避免危害他人而在山谷生活的人。”
阿布胡赖勒传,我曾听圣人说:“为真主之道出征者——真主深知为其道出征者——犹如白日封斋晚上不睡而礼拜的人。真主担保为其道出征者殉教后立即进入天园,或赐其恩典平安地返回,或使其带着战利品平安地返回。”
摘自(阿拉伯)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第80页
当爱情把我们两颗心连在一起,当我们期望着我们的灵魂和躯体能够合二为一,战争却把你召唤了去,于是你参加了战争,驱使你的是义务和爱国主义。这算是什么义务?它拆散了爱人,让孩子变成孤儿,让女人变成寡妇。这叫什么爱国主义?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就大动干戈,让国土变成一片残垣颓壁。对于可怜的乡下人,这叫什么责无旁贷?豪门巨室却从不加以理睬!如果义务是否定各国之间应和平相处,爱国主义是扰乱人类生活的安谧,那么就让这种义务和爱国主义见鬼去……
摘自(黎巴嫩)纪伯伦《泪与笑·美人鱼》第17—18页
禁止进攻性战争。防御性战争以诏令宣布之,该项诏令宣布后应立即提交国民议会予以确认。
摘自(巴林)《巴林国宪法》第36条第1款
除阻止侵害侮虐及使安宁长久外,战争之积极目的,即保护各宗教,使回教徒敬事独一真主,升高真主之言语,保护其教化,执行其法律;此乃有裨益于全人类,加惠于彼等,非对彼等高傲与侮虐也。
摘自(埃及)穆罕默德·赖施德《穆罕默德的默示》第315页
在6月失败一年后的今天,情况丝毫没有变化。以色列占领一些阿拉伯领土,并进行移民以巩固那里的形势。耶路撒冷城正处在犹太复国主义者统治之下。以色列是有力量的,而且时间是对它有利的。
我们不反对和平解决的原则。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一种和平解决的办法或用战争解决的办法,只有一种体面而又公正的解决办法和一种屈辱而又被奴役的解决办法。
摘自(阿尔及利亚)《布迈丁言论选编》第115—116页
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要严肃慎重处理。战争残害生灵,暴殄天物,所以有反战论。战争又有禁暴除害、防御外敌的作用,把战争分为义战与不义战,提出,“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强调义兵治理天下的重要,“不可去兵”。又认为用兵之要:天时、地利、人和。权其轻重,天时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又告诫治国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戴望《管子校正》卷六《兵法第十七》诸子集成本
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也;义者循礼,循礼故恶人之乱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两帝、四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1—242页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育官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212页
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战者,不能立其功: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刘安《淮南子》卷一五诸子集成本
兵有三诋: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祟。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伪,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地广民众,主贤将忠,国富兵强,约束信,号令明,两军相当,鼓钅享相望,未至兵交接刃,而敌人奔亡,此用兵之次也。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奇正之变,察行阵解赎之数。维袍绾而鼓之,白刃合,流矢接,涉血属肠,舆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骸盈场,乃以决胜,此用兵之下也。今夫天下皆知事治其末;而莫知务修其本,释其根而树其枝也。刘安《淮南子》卷一五诸子集成本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刘安《淮南子》卷一诸子集成本
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是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仪并行,是谓至强。夫人之所乐者,生也;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是故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下。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是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斗者,积恩先施也。刘安《淮南子》卷一五诸子集成本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史记·律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