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战争笔记
28533200000010

第10章 军备与治军(4)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乎?”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武经七书》三吴起《吴子》卷上《治兵第三》皕忍堂重刻本

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武经七书》三吴起《吴子》卷上《治兵第三》皕忍堂重刻本

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乡里相劝,死生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武经七书》五《尉缭子》卷一《战威第四》皕忍堂重刻本

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武经七书》五《尉缭子》卷二《武议第八》皕忍堂重刻本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页

不爱尺璧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故良将之趋时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42页

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页

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动也,犹壁之不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页

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3页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7页

臣闻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故有不能理兵之将,而无不可胜之兵,有不能选将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将。是以君功见于选将,将功见于理兵者也。然则选将之术,在乎因人之耳而听之,因人之目而视之,因人之好恶而取舍之。故明王之选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也;百人悦之,必百人之将也;千人悦之,必千人之将也;万人伏之,必万人之将也。臣以为贤愚之际,优劣之间,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42页

《经》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发号施令,使人乐闻;兴师动众,使人乐战;交兵接刃,使人乐死,其在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木石无心,犹可危而动,安而静,况于励士乎?李筌《太白阴经》卷二《人谋下·励士篇第十七》守山阁丛书本

军士之所以善战,非但熟其技,亦必养其力,非但养其力,亦必得其心。苟于无事之时,示战而先失其心,耗其力,一旦驱之以御敌,心不在焉,而气力不足以继之,彼虽熟于技而精于艺,而不为吾用,用之而不尽其心,亦安能成功哉?

本朝之制,一月三操,而于极寒极暑之候皆停焉,其为法也,可谓得中矣。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二七《简阅之教》下清同治十三年重镌本

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汉霍去病、唐张巡、宋岳飞而已。皆能立功当时,垂名后世。然则兵法果不可用耶?曰,兵法譬则奕者之谱也,谱设为之法尔,用之以应变,制胜则在乎人,兵法亦犹是焉。……法度可以言传,妙法必由心悟。邱濬《大学衍义补》卷一四二《经武之要》下清同治十三年重镌本

爱士卒。将者,腹心也。士卒者,手足也。将诚勇以力相敌,不过数人极矣;数十万之众,非一。人可当,必赖士卒誓同生死,奋勇当锋。兵法爱士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古人吮士之疽,杀爱妾以飨士,投胶于河以共滋味,此何等作为!如今将领不惟不如此推恩,而且使之肩舆,使之供炊,使之厮役,死亡不恤,冻馁不问,甚至敛科财物,克减月粮,到处先择好歇处安眠,将领已熟睡,而士卒尚有啼饥号寒于通衢者,将士夜卧美榻,甚乃伴以妓女,而士卒终夜眠人檐下枵腹而宿者,种种不可枚举。如此而欲人共性命,人谁肯哉!夫士卒虽愚,最易感动,死生虽大,有因一言一缕之恩而甘死不辞者。却是将领头目千思百虑,负义忘恩,何也!愚卒心岐尚少,又有军法驱之,易就善路故也。第士卒之众,吾岂能人人而惠之,惟我真有是心,自然人相观感,固不必其人人及之,人人受干金之惠,再生之德,而后谓之爱,而后得其感耳。爱行恩竭,力齐气奋,万人一心,何敌不克,功成名立,捷如影响。戚继光《练兵实纪》练将卷九来鹿堂藏版本

作营官之要,不外勤廉明三字。勤则足以率众使常有奋兴之象,廉则足以服人不致来怨雠之声,此皆人力之所能为也。惟明之一字,须带有几分天性,然亦可由人力做去,如事理有不明者,时时向统领僚友讲求之,退而加以思索,思之不得,仍复再问,必使了然于心,然后已如此,日积月累自觉进益无穷,心境渐几于明白矣。《曾文正公(国藩)全集》批牍卷二清光绪鸿文书局刻本

古来名将帅亦多出于文弱书生,功之成与否,虽不敢预,必要之洁清自矢,则众不敢侮,严明驭下则兵不敢玩,此则有志之士,可以勉力为之,立竿见影者也。圣贤豪杰岂有种子,大半皆铢积寸累,渐作而渐进,渐似而渐成耳。《曾文正公全集》“批牍”卷三清光绪鸿文书局刻本

战争以军人为主体。军备虽完善,交通虽便利,苟军人无舍人为国之公德,亦自无效。

蔡元培《我之欧战观》(1917年)《蔡元培政治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战时最要紧的是军器和粮饷,这两样非有多数的科学家和实业家,如何办得了呢?那一样是军人自家的本领呢?所以有人说,现代的战争,不是军人的战争,简直是科学和经济的战争。

陈独秀《欧战后东洋民族之觉悟及要求》(1918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上册第308页

战争的革命必然引起人类生活的革命。一个国家民族要想生存,必须改造全体国民的生活,使它适合战争的需要,与战争打成一片。在社会生活中准备战争,在战争中提高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方式与战争方式一致,先学战争,后讲生活,是生活革命的目标。

军事社会化的意义,就是要使军事知识和战斗技术普及于全体国民。战争不是由军人打的,而是由全体人民打的,人民都得准备和敌厮杀,都得学习战斗的知识和技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任务,首先是训练国民成为英勇的后备兵。

杨杰《军事与国防》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69页

至于现在战争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人力。人多固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人的意志坚强,团结一致,尤为必要。

吴玉章《以三大希望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周年》(1941年)《吴玉章文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上卷第230—231页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要保障战争的胜利,一定要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战争的哪一方能多动员些力量,哪一方就多一层胜利的保障。

粟裕《关于组织战斗》(1940年)《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战争是严重的困难的斗争,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因此要同敌人比赛顽强性。看谁更能克服困难或熬过困难,看谁能在量疲劳中振作士气,看谁能在最大的伤亡中及时组织力量,看谁能在最大的困难中坚持完成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军事上有一句名言:“当你最困难的时候,要记着敌人比你更困难。”……战斗胜利决定于最前五分钟与最后五分钟。在最后五分钟能鼓起一把劲,就能胜利。

郭化若《从六纵队豫东战役作战看今后战术改进的几个问题》(1948年)《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现代战争的胜负,一般的说决定于其本国广大人民对于战争从政治上与经济上、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支持程度。谁能够动员其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国民,全部精神、生命及物质来支持战争,则谁就能够获得战争的胜利。

粟裕《供给工作在现代战争中之重要性》(1942年)《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