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28537300000007

第7章 文化的分层和类别(3)

摘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思想与时代》第7期1942年2月1日

乐的精神是和、静、乐、仁、爱、道志,情之不可变;礼的精神是序、节、中、文、理、义、敬、节事,理之不可易。乐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和”字统摄,礼的许多属性都可以“序”字统摄。程伊川也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摘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思想与时代》第7期1942年2月1日

乐的精神在和,礼的精神在序。从伦理学的观点说,具有和与序为仁义;从教育学的观点说,礼乐的修养最易使人具有和与序;从政治学的观点说,国的治乱视有无和与序,礼乐是治国的最好工具。……易融贯礼乐为一体,就其论“天下之赜”言,是礼;就其论“天下之动”言,是乐。礼乐兼备是理想,实际上无论个人与国家,礼胜乐胜以至于礼失乐失的现象都常发见。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评论一个人的修养,一派学术的成就,一种艺术的风格,以至一个文化的类型。

摘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思想与时代》第7期1942年2月1日

也许有人说:我们既然把钱穆先生所指为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孝”与“中庸”都否定了,那就不免大大损害民族的自信了。因为钱穆先生说:“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

我们必须郑重地回答说:纵然我们民族历史的精神文化方面,有的只是“孝”与“中庸”,那么当我们发现了他们已不合于新时代的生存时,就要毫不容情地加以抛弃,这才能使我们对于民族的新生有充分的自信。敝帚自珍并不就是自信的表现。而且我们更应指出,“孝”与“中庸”也不是二千年来民族文化的唯一代表,它们只是二千年来民族文化中占着统治地位的一部分,而在被统治的方面,代表了广大的人民大众的,也有反孝与反中庸的文化传统。虽然因为那是处于被压制的地位而不能充分发展,但我们在回顾民族的历史时,却只能从后一方面获得前进的力量。因为今后民族的生存,必然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

是的,从这古老的民族中必须产生新的力量,争取新的生存,但在初生的过程中就有死亡,让新生的东西新生起来,让死亡的东西死亡下去。这才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态度。难道因为民族还要生存下去,所以,两千年来的祖传梅毒也有要求生存的权利么。

摘自胡绳《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1944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卷第852页

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孝”确不只是用在家庭关系中的概念,而且还被用来推演到一般的社会政治关系上面。所以历代专制君主及其策士们最喜讲“以孝治天下”和“爱民如子”一类的话。而其实的意义却无非是说:我做君主的人把你们老百姓看做是我的儿子,因为你们也要像孝敬父亲一样地孝敬我,可别把我当做压迫你们的人。他们以为这一来,天下就自然“治”了。二千年来的专制统治,就是像这样地利用“孝”的观念,利用“孝”的文化的。

摘自胡绳《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1944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卷第849—850页

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以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即此仁体。……后儒如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学。亦与孔子言仁相类。夫良知即本心。

摘自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60—261页

真善美是人类文化最高的理想,所以英雄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或贡献者,也可以说是使人类理想价值具体化的人。

摘自贺麟《论英雄崇拜》《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第四节)习俗文化

夫饮食者,至寻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重要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也,凡一切人类物类皆能行之,婴孩一出母胎则能之,雏鸡一脱蛋壳则能之,无待于教者也。然吾人试以饮食一事,反躬自问,究能知其底蕴者乎?不独普通一般人不能知之,即近代之科学已大有发明,而专门之生理学家、医药学家、卫生学家、物理家、化学家、有专心致志以研究于饮食一道者,至今已数百年来,亦尚未能穷其究竟者也。我中国近代文明进代,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何以言之?夫中国食品之发明,如古所称之八珍,非日用寻常所需,固无论矣;即如日用寻之品,如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实素食之良者,而欧美各国并不知其为食品者也。至于肉食,六畜之脏腑,中国人以为美味,而英美人往时不之食也,而近年亦以美味视之矣。……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步之深也。

摘自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1918年)《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上卷第107—108页

一、食吾国食品的丰富,烹饪的优越,孙中山先生在学说中,曾推为世界各国所不及;然吾国人在食物上有不注意的几点:(一)有力者专务适口,无力者专务省钱。对于蛋白质、糖质、脂肪质的分配,与维太命的需要,均未加以考量。(二)自舍筵席而用桌椅,去刀而用箸后,共食时匙、箸杂下,有传染疾病的危险。……

二、衣中国古代衣冠,过于宽博,足以表示威仪,而不适于运动。满洲服式,便于骑射,已较古服为简便,但那时礼服,夏季有实地纱、麻纱、葛纱的递换,冬季有珍珠毛、银鼠、灰鼠、大毛貂褂等递换,至为繁缛。民国元年,改用国际通用礼服,又为维持国货起见,留长袍、马褂制……

三、住吾国住宅,北方用四合式,南方用几进几间式,都有大院落,通光通风,视欧式为胜。然有数缺点:(一)结构太散漫(南式尤甚);(二)多用木料,易于引火;(三)厕所不洁。所以交通便利的地方,多有采用西式的,尤以旅馆为甚。又冬季取暖,北方多用煤炉,南方或用炭盆,均有吸入炭酸的危险;现都用有烟筒的煤炉代他,也有用热气管的。个人所用的手炉、足炉,现均用热水瓶或热水袋代他了。

摘自蔡元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1931年)《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卷第74—75页

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之齿牙,兼有肉食蔬食作用,相安无异;旧时惟佛教以戒杀之故,提倡蔬食,然未尝注意于卫生方面也。至近数十年,欧洲学者始有提倡蔬食之风气;且于戒杀而外,兼阐卫生及经济之优点焉。人类之有衣服,本起于装饰之需要,而并非专为御寒,亦并非先有羞耻之观念,此民族学上所可证明者也。其后各种观念,交互错综,而衣服遂为人身之桎梏。近自日光浴之疗病,日著成效;而德、法诸国,渐行裸体生活之试验;其他各国之卫生家,亦多有划地设奋、与定期集议者。中国人之住宅尚大,常有几进几院之布置;西人尚高,欧洲人建筑,大抵自三层以至七层;而美国人则或至数十层;习焉不察,视为固然。近数十年,欧洲有花园新村之运动,住宅多以一层楼为限,而面积不大,惟四周必环莳花木,是为住宅上革新之一端。陆行以车,水行以舟,自古而然;近世科学发达,利用汽力电力,速力骤进。最近三十年,德国之飞艇、法国之飞机试验成功,航空之具,各国竟出新制,而旅行更益便利矣。

摘自蔡元培《六十年来之世界文化》(1932年)《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卷第209页

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不知怎样,中装中服,暗中是与中国人之性格相合的,有时也从此看出一人中文之进步。……

大约中西服装哲学上之不同,在于西装意在表现在人身形体。而中装意在遮盖身体。然而人身到底像猴狲,脱得精光,大半是不甚美感,所以与其表扬,毋宁遮盖。……只有没有美感的社会,才可以容得住西装。……中国服装是比较一视同仁,自由于等,美者固然不能尽量表扬其身体美于大庭广众之前,而丑者也较便于藏拙,不至于太露形迹了,所以中服很合于德莫克拉西的精神。

致于卫生通感方面,更无足为西装置辩之余地。……带这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