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28537300000008

第8章 文化的分层和类别(4)

自领以下,西装更是毫无是处。……穿西装者,必穿紧封皮肉的贴身卫生里衣,叫人身皮肤之毛孔作用失其效能。中国衣服之好处,正在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

单这一层,我们就可以看出将一切重量载于肩上令衣服自然下垂的中服是唯一的合理的人类的服装。至于冬夏四时之变易,中服得以随时增减,西装却很少商量之余地,至少非一层里衣一层衬衫一层外衣不可。天炎既不可减,天凉也无从加。这种非人的衣服,非欲讨好女子的人是决不肯穿来受罪的。

中西服装之利弊如此显然,不过时欲所趋,大家未曾着想,所以我想人之智愚贤不肖,大概可以从此窥出吧?

摘自林语堂《论西装》《论语》半月刊第39期1934年4月16日

东西文化不同之点甚多,而握手居其一。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西方文明,我能了解,西方习俗,我也很多赞成……只有西人何以今日尚保存这握手的野蛮习惯,我至此不能了解。……西人行之,尚有则可,东施效颦,真可不必,但事已至此,积重难返,已有万难挽回之势了。……

稍有研究西方风俗史的人,都知道免冠,握手是发源于中世纪野蛮时代。……社会礼俗本来是守旧性的,以故沿袭至今,不思之甚也。

我所以反对握手,大约可分卫生上,美感上及社交上的三种理由。……

吾中华各人自握其手,实较合于科学原理。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握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手者人身上最灵活最敏感之一器官也。故握手之变化极多。……由青年会式以至于闺媛式,其间等差级类,变化多端,无庸细别。……

握手如此纠纷,免冠更属麻烦。此中可看出人类之不合理性,及社会习俗之顽固性。……乘车可戴帽,乘梯必脱帽,此西洋礼吾百思不得其解。

实则人类习俗相沿,类多不可以理喻。况乖谬不通之事,大如外交政治,小如学校教育,比比皆是,不仅限于应酬小节。……所以在这种小节之愚笨乖张,何足介意,还是笑笑完事,听之而已。

摘自林语堂《论握手》《论语》半月刊第72期1935年9月16日

伦理更具象的表现,就是道德规范,而有关伦理之认识论上的说明,就是道德哲学。道德如不被理解为“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把它看作范围特定社会人与人之日常生活关系的行为准则,则任何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就一定会产生适应那种社会关系,从而维系那种社会关系的道德生活的习惯和准则。生活的方式,生活的条件不同,那种道德的伦理的范畴,也相应而异其性质和内容。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道德生活规准存在着。……伦理的道德规准,并不是超历史的,超社会的。即使我们在主观上,不妨把我们的伦理基准,作较高的较大的评价,但将来真正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实现,是否会在实现过程中,造出容纳或接受我们过去那种伦理精神的社会条件呢?任何形态的“伦理情谊”,都不是,而且不能是架空的抽象,而是要表现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表现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摘自王亚南《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评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观》(1940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卷第530—531页

礼的范围极广。个人的言行仪表,人与人的伦常关系,人与人交接的仪式和道理,政府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制度典章,社会的风俗习惯等等都包含在内。所以近代社会科学所讲的几无一不在礼的范围以内,我们读三礼,特别是《周礼》,便会明白儒家所谓“礼”是一切文化现象的总称。

摘自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思想与时代》第7期1942年2月1日

第一,自古制礼,主于政教,故对于士以下之庶人,不为严格之节制,而只以君乡大夫士之行为,示之以模范,俾其自然同化。故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亦宜采此原则,先定政教机关人员公私生活之仪节。政府行之,学校教之,民间私生活之仪节,凡无背于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者,悉听其便。

第二,政府机关及政教人员奉行之仪节,特宜注重其公生活。必须有整齐严肃之法,而行之以简易之道。俾一切集会觐谒,悉能与地位时间相应,职务工作相合。而私生活之共同仪节,自家庭以至于社会,其尊卑长幼之序,食衣住行育乐之节,乃公生活之基础,亦必为之制定简易之规范。庶几本立道生,不言而信,试举例言之。

(一)国府主席,为一国元首,一切文武官吏之定期不定期觐见召见引见,其时间若何,仪节如何,皆须有一定之制度,自此而下,各院部长官之对其属僚亦然。此种规定,与工作之效率,皆有密切关系,不仅形式上整齐已也。

(二)元旦岁首,为一切生活除旧更新复始之期,是日全国上下,宜作何事,行何仪节,奏何音乐,应有规范。此而有节,则自年初以至年底之生活,皆可推而得之。

(三)宴乐为吉凶祸福之所由生,颐而不得道,则必至于大过。各国舞蹈观剧,必着礼服,肃容止,而未成年者不得与焉,其义深矣。中国宴乐久已无礼,社会之乱,教化之衰,种族之弱,由此可以知之。凶不节哀,则以死伤生,吉不能节乐,则以福致祸。苟制礼而能虑及此,不视为小而忽之,则其余大事之意义,可得而知矣。

第三,世界日趋大同,中国不能离世界国际关系而立国,则中国国民不能离世界文明社会之共同生活而做人。故今后一切礼制,一方面固须发扬固有之道德精神,一方面亦须适应世界文明国家大同之道。自第一次大战以来,若就礼乐服制等之演变趋向推测之,今后一切生活之仪节,自国际交际以至个人生活,皆必日趋于简易。简者,所以节省物力,易者,所以节省时间也。(自第一次大战之后,一切建筑有两大趋向,一为朴素清洁,一为平凡适用,而中古以后之繁细已不为大众所采用矣。此次大战之后,除以上两点而外,将更有一特点,则坚实是也。以此为标准,而推测一切公私生活之仪节,其趋向之要点,皆可得而知。盖一切生活,皆必与现代科学工业之性质相应,必为不易之理也。)

第四,上述三点,大体为共同交换意见时顾虑所及。惟尚未讨论及之者,则一切礼仪,不离信仰。中国民族之信仰,以敬天尊祖为极则。故国礼以郊天为最大,以祭宗庙为最尊。民间之礼以婚姻为人伦正始,其礼亦以拜天地为则。今信仰不立,礼无所崇,仪无所依,各种困难,莫大于此。

摘自戴季陶《制礼原则示要》(1943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卷第948—949页

礼节和音乐几乎是与人类以俱来的。人类的生活,自始就是社会的生活。在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也共同娱乐。经过了相当的时期,某些生活方式渐渐定型化了,一到大家认为非这样做不可的时候,它们便成为种种礼节,即是“礼”。而共同娱乐的几个方面,如歌唱、舞蹈、音乐等所谓“艺术者”,从一方面看来,它们都是劳动中的产物;从另一方面看来,它们也鼓舞了劳动,帮助劳动的组织和练习,对于年青的一代也起了教育的作用。在原始社会里,不但娱乐是大家一道在举行,而且即像歌唱、舞蹈、音乐之类也常是混合在一起举行。艺术的分化,那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事。这种混合的痕迹,在《礼记》的《乐记》里还保存着。这是广义的乐,即是“乐”。

摘自杜国庠《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给提倡制礼作乐的先生们的一个答复》(1944年)《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0—271页

一、所谓“礼乐”起源甚古,几乎是与人类以俱来;它们在原始时代,并没有什么神秘。二、现传中国古礼,实即周“礼”,其真实性大有问题;即使是真的,也不适于现代施用。三、而所谓“礼学”的,则自孔子以至于西汉,其本身实随着时代而发展,不能一概而论,但都具有差等观念,适应于从奴隶制社会后半期到封建社会建立期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东西。所以,不加批判地提倡什么“礼学”,那必然要做古人的俘虏;而根据那些“礼学”来鼓吹“制礼作乐”,也必然要开倒车,硬拉中国走上复古的道路;因为它们都是既不科学又非民主的,不适于现代中国的东西。

摘自杜国庠《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给提倡制礼作乐的先生们的一个答复》(1944年)《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4—295页

我们相信:只要使民众获得充分的民主自由,获得丰衣足食的机会,获得接近世界前进的新文化——尤其是新的科学和文艺,获得批判接受中国过去文化的方法和时间,那末,经过了一个相当时期之后,一定会有优美的礼节和音乐产生出来。

摘自杜国庠《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给提倡制礼作乐的先生们的一个答复》(1944年)《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