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现代日本文化的诸因素,即使明确其各自的继承关系并加以分类,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并没有抓住日本文化的鲜明的特征。
不妨暂时搁置文化素材的问题,来探讨现代日本文化的总体结构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的特征。我以为这实际上是极其简单明了的,即所谓高度的文明生活。假若与汤因比等人所说的某种文明容易发生混淆,也可以特别称其为现代文明。这里,依然不考虑其材料由何而来的问题,而只探讨材料的构筑方式。现代的日本文化,其杂交抑或纯正暂且不论,作为高度的现代文明之一是没有疑义的。
摘自(日本)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第74—75页
在那罗波帝悉都在位时期,缅人文化发展到了最高水平。直接继承他的国王,虽然还能保持这个水平,但是,缅人文化接着就进入了一个衰落时期。在阿隆悉都统治时期就建立了四百到五百块缅文碑铭,但是其风格说明学者们对于使用缅文仍然不甚熟练。然而,到那罗波帝悉都统治时期,巴利文、梵文和孟文都被排除了。缅文取代它们成为碑铭的语言。随着那罗波帝悉都的统治的发展,风格愈来愈趋于精美纯熟。这些碑铭的作者第一次大胆地使用了“缅马”和“缅”的名称,因为现在缅人的领导地位已经毫无疑问了。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3章第45页
缅人学者不像他们的蒲甘前辈那样把诗作雕刻在砖石上,他们既没有财产,也没有显赫的声望,只能用尖笔把诗篇写在贝叶上。方言文学因此突然出现了。明恭统治时期,诗人尤为众多,除了宗教题材的诗篇,诗人们还创作了两种特别流行的诗篇,一种是摇篮曲,另一种是史诗。摇篮曲是一种抒情长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史诗实际上是长篇进行曲,不仅歌颂战争的光荣,而且反映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掸人王朝还推动了当时的阿拉干人去发展他们的缅文文学。掸人王朝灭亡后,阿瓦开始衰落,但是缅人王朝仍然存在,这一情况鼓励了缅人学者仍然留在阿瓦而不流往东吁。伟大的宗教诗篇产生了,两名伟大的僧侣——信摩诃梯罗嗢多和信摩诃罗多他罗,尽管巴利文知识渊博,却喜欢用缅文写作。信摩诃梯罗嗢多原来只是个朴素的村民,他在一个边远的乡村寺院中求得学问,掌握了写作技巧。而信摩诃罗多他罗出身贵族家庭,他在宫廷的影响下求得学问,懂得了写作技巧。阿瓦国王保护所有的作家,阿瓦宫廷中有许多男女诗人。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5章第84页
山区各民族虽都有自己的语言,但除了住在十分偏僻地区的之外,也有不少人采用缅甸语了。可是,山峦的阻隔使他们直到最近,还有可能保存下来较多的原始信仰和民间文学。当佛教在这地区站住脚时,孟族、缅甸族、阿拉干族都忘掉了那些试图解释人和宇宙本质的神话,转而采用佛教在这方面的教义。但佛教并没有深入山区,山区民族的许多原始神话,特别是克钦族的,还没有忘掉和失散。九世纪左右,当傣族和掸族从云南向印度支那迁移时,他们被十一世纪建立起来的缅甸第一帝国所阻。这个帝国在十三世纪被中国元朝忽必烈的军队猛攻而衰落之后,傣族和掸族遂遍布湄公河和湄南河的河谷,在缅甸帝国和吉茂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不少公国和王国。他们很快便接受佛教,放弃了自己有关宇宙的神话,但他们的欢乐感和奇迹观念却在他们的民间故事里保存了下来。他们所处的是封建社会,不像藏缅系统各族的部落民主社会,因此,在掸族故事里,主角常是做首领的王子,或者内容是普通男孩如何当上国王。
摘自(缅甸)貌阵昂《缅甸民间故事选》前言第3页
尽管孟人在文化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并对别的民族集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未能抓住时机,建立孟人大帝国,分享他们与高棉人之间的东南亚大陆的整个地区。从军事力量的观点看,孟人是一个有力量的民族。从他们迫使骠人撤离三角洲地区以及他们有能力顶住南诏的侵袭,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力量。但是,由于来自外部的进攻和联盟内部的不和,他们没有能够联合为一个单一的帝国。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2章第23页
蒲甘的缅人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的文化是各个民族集团共同努力的结晶。他们一点也不自矜其功,而是继续把砖石建造寺院称为“印度型的”。孟人作为被征服的居民,更加意识到了民族起源的不同,但是他们也不夸耀自己的民族。他们在一座宝塔的碑铭中提到,这座塔是由“孟人工匠、缅人工匠”共同建造的。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3章第52页
孟人最靠近印度,因此处于印度的商业和文化影响之下,他们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度风俗和思想熏陶而成的。他们后来又把这种文化传授给了接近他们的种族,即高棉人和藏缅人,稍后一些又传给了泰——掸人。但是孟人的最大失败在于他们从来就没有政治上的雄心,从而也从来没有企图建立他们自己的帝国,这使得他们不同于高棉人、缅人和泰人。他们从来就没有利用最初历史曾经给予他们的有利条件。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2章第5页
骠人可能是东南亚第一个把金、银作为货币来使用的民族。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2章第11页
三世纪的中国史书曾经谈到,骠人使用的刀和戟都是纯金制造的。根据另一部中国史书记载,湄公河下游扶南国王范师曼曾经征服了马来半岛上的许多王国,他在准备入侵“金邻”国的时候死去。“金邻”的意思就是“生产黄金的邻国”。“金邻”国人口众多,西部濒临大海湾。显然,金邻国就是孟人的直通王国。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2章第8页
孟人无疑是当时东南亚所有的民族中最有文化的民族。他们通过直通这扇通向印度文化世界的窗户,吸取印度文化,又把它传播到整个东南亚。无论骠人还是高棉人,在许多方面都是孟人的学生。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2章第22页
蒲甘时期的人民穿着朴素,无论男女都穿用棉布或丝光木棉布做的像裙子那样的服装。男人通常不穿短上衣,而是在肩上披围巾。妇女穿紧身的上衣,也在肩上披围巾。无论男女都像后来的钦人那样穿长袍。男女领主穿的短上衣有色彩鲜艳的花色图案。妇女戴黄金制成的手镯、脚镯、项圈和耳环。休息日不仅是个宗教日,而且是欢乐的日子。在国家还不太大,政府的事务还不太繁杂时,国王不仅亲自出来接受人民的赞颂,而且亲自征收税收。人们到处载歌载舞,歌唱家、音乐家和舞蹈家有男的,也有女的。他们中一些人是属于寺庙的。一个大臣所立的一块碑铭很好地反映出了蒲甘人民对音乐的喜爱:“积功积德,我可成佛;但成佛之前,我欲尽情享受早晨在一片鼓乐声中醒来的欢乐。”碑铭没有提到戏剧演出,但是,即使没有戏剧表演,蒲甘人民的生活也肯定是欢乐的。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3章第54页
一个无名的雕刻家注意到了蒲甘时期人民的宁静安祥的精神,他雕刻了江喜佗王和国师信阿罗汉的石像,来再现这种精神。这两尊石像至今仍在蒲甘的阿难陀寺中。八百多年来,缅甸民族的这两个奠造者一直宁静安祥、充满信心地跪在那儿,抬手合掌怀着无限的深情,凝视着站立着的佛陀巨像。
摘自(缅甸)貌丁昂《缅甸史》第3章第54页
蒲甘王朝是缅甸民族的启蒙时代,未曾受到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所以从蒲甘王朝的散文中可以看到未曾受到外族文化侵蚀的缅甸民族的风格、习俗。缅甸民族的本性是以简单的操作做到扼要简洁。
在蒲甘王朝的后期,由于印度、希腊文化传入缅甸,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缅甸散文的写法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几乎看不到过去那种简单扼要的句子。阿瓦王朝之前邦牙王朝的大约70年期间,缅甸散文的写法与蒲甘时代的区别还不大,但是从阿瓦王朝开始则已有了显著的变化。印度雅利安文化的侵蚀,在缅甸散文中是根深蒂固的。在阿瓦时代的散文作品中,很少见到蒲甘的写法。在信蒂拉温达大师所写的《名史》和《巴耶罗始末记》中的写法,和蒲甘的写法有了很大的差别。大师的写作,显然已渗进了梵文的句法和委婉曲折的描绘,比如形容词的运用多起来了。
缅甸王朝灭亡以后,盎格鲁萨克逊文化深入缅甸的文学包括散文之中,但是这种文化只侵蚀到缅甸的大城市,还不能渗透到已为印度雅利安文化侵蚀的穷乡僻壤。
摘自(缅甸)八莫丁昂《蒲甘时代的散文》(见缅甸“人民报”1958年11月2日)
官僚统治制度和作为它的支柱的资本主义的渗入到缅甸,以及上述交通联系的发展,使缅甸从前的文化日益衰落。因为英文比缅文更重要,缅甸文渐渐得不到鼓励,缅甸的文化艺术以及音乐等也逐渐萎靡不振。
摘自(缅甸)波巴信《缅甸史》第3篇第2章第7节第165页
泰人迁徙到东南亚地区后,不可避免地和这里的其他民族发生种族和文化上的融合,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泰族。因此,了解泰族原先有什么特点和传统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弄清泰族文化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
摘自(泰国)披耶阿努曼拉查东《泰国当代文化名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的生平及其著作》第297页
在印尼群岛的沿海,诸如淡目(Demak)、实里汶(Cirebon)或阿齐(Aceh),这里的回教具有较强烈的阿拉伯影响。而且比较正统化,可能因为回教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传播来的。在印尼的内地,这种色彩就逐渐轻淡,而且经历融化的过程,可能是受到该地强烈的兴都教和佛教的影响。这里的回教比较“爪哇化”并且注入爪哇信仰和传统的若干因素,以及兴都教的信仰。在内地的大多数爪哇回教徒。都信仰司马尔(Semar),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的丑陋、但却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丑角,成为爪哇的大伯公。他们都配戴着赋有精灵的短剑。他们又很崇敬祖先的坟墓,甚至向祖先的神灵求助。
摘自(新加坡)李炯才《印尼——神话与现实》第3页
“Lakon Dewaruci”,它的内容是讲比玛的历险。他经历艰险的山岭和无底的海洋,寻觅神圣的泉水Tirta-pawitra,以获得永恒的青春和智慧。这则故事也是最著名的爪哇民间故事。
比玛寻求圣泉的百折不挠精神,代表了人类追寻永恒的、不朽的生命和快乐。但是,人类到处去寻求这些事物,却不知道它们都是蕴藏在自己的灵魂深处(pramana)。他一旦达到灵魂境界,就能够跟上帝互通信息。因此,他必须懂得怎样去控制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和味觉。他必须抑制这些感觉,物质的世界才能够停止存在。唯有如此,肉体才能跟精神取得一致,两者的结合,才能使他获得上帝的力量,从而保持思想的安宁。这就是坐禅的意义,它协助克服人类感官的需求,导致更好的自我控制,从而使他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摘自(新加坡)李炯才《印尼——神话与现实》第122—124页
一串串的皮制傀儡,在白色的布幕上投射着神秘的影子。这场表演是在一座故宫旁昏暗的乡村举行。“甘蓝”的重迭乐声,随伴着爪哇二胡的梦幻似音响,以及其他不熟悉的音乐。孤零零的油灯在我们的头上闪闪烁烁,发射出灰黄的光芒,从“甘蓝”乐队的锣鼓,及油漆的架子反映出来。“甘蓝”音乐的缓慢、和谐曲调,被观众的粗糙和细软的声响打断了。售卖糖果、汽球、钉轮、香烟、冰淇淋和各色饮料的小贩,在观众之中走动,大声嘶喊。在“甘蓝”乐队的旁边,白色布幕的底面,盘坐着皮影戏的拉线人(dalang)——他是皮影傀儡的操纵者,又是讲故事者和哲学家,独当一面扮演三种角色,通过巧妙灵活的手法,他把生命带进皮影上。他的左右,陈列着五颜六色的牛皮傀儡,有的高,有的低;有的体态俊俏,有的既丑陋又粗犷。此外,还有奇形怪状,容貌丑恶的小丑。拉线人是一名老人,身着沙笼,头披冠帽。他先用爪哇语念咒,祝祷人民生活繁荣和安定。他燃亮了油灯——永恒生命的象征,然后举起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的牛皮傀儡,放在布幕的中间,意味着表演快要开始了。这个称为“崑剌眼”(gunangan)的一件皮影具,是用一块精致漂亮的牛皮制成。它的上半部表现出生命之树的枝节,中间部分是一个红脸孔,伸长舌头的恶魔。一群猴子爬在树枝之间,另一群似猫的动物,则磨锐着它们的爪。蛇群到处爬行,与其他动物搏斗着。在树枝的周遭,花丛堆堆,鸟儿展示着翅膀,孔雀炫耀着尾巴,昆虫陆续飞翔。我的爪哇朋友解释道:生命之树代表上帝创造的自然世界。他也解释了“崑剌眼”的下半部,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红脸孔的恶魔之下,是一间金字塔型屋顶和曲折屋檐的屋子。那扇精致的门户紧闭着,两个面目凶狠的巨魔,手里拿着巨型的棍子把守着门的两旁。在屋顶上排列着两尊大炮,护卫着这间房屋。它代表了人类的生命。那两位手持武器的巨魔,是在处罚犯过和具有邪恶思想的人。大体上,“崑剌眼”的主题是在描绘人类必须控制他的食欲和肉欲,才能得到完美的灵魂。阻碍和动摇完美灵魂的,可以从猴子及其他动物象征出来。它们阻碍着寻求内部思想的安宁的道路,使人不容易进入深藏在紧闭的门后。因为里面就是心灵安宁的秘密。大体上,“崑剌眼”是一种生命的绣帷,混杂着真实和神话,由万能的上帝主宰宇宙间的一切活动。
摘自(新加坡)李炯才《印尼——神话与现实》第114—116页
我们学习英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世界语言,它也是科学、工艺和国际商业的语言。我们学习华语,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语言,也是我们祖宗的语言,而且,它是国外其他华人所使用的语言。如果在20年后,中国成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贸易、商业和科学工艺得到巨大发展,那我们是否要和这个广大的华人社会在科学文化和商业上失去联系呢?
总之,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华语而不是方言。华语是我们的四个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的五个官方语言之一。因此,我们应在家里和其他场合使用华语,否则,在新加坡学习华语将成为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摘自(新加坡)林崇椰《再谈多讲华语,少用方言运动》见《星洲日报》1979年9月16日
华语使我们想起我们是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一股至深且巨的精神力量,能使一个民族产生信心,去面对和克服重大的改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