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言善辩金口才全集
2854100000013

第13章 委婉含蓄、机敏到位的言谈艺术(1)

看外交家们的交谈技巧

在与人交谈时,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明智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的原意,这就叫“移花接木”“李代桃僵”。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这里,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是想借机让他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王蒙当然也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20来岁,而现在我则有50多岁了。”

记者的提问只给出了年代限定的范围,王蒙虽然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是却故意曲解其本意,只从自己年龄变化的角度作答。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给对方任何有用信息。

1974年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先生说: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你的问题?”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主席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以周总理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总理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实就虚,故意把话题拉到这枚像章上来,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还能说什么呢?周总理以自己的智慧再一次取得了外交斡旋上的胜利。

对方提出问题,我们却不愿意回答时,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答非所问,“李代桃僵”,既不失礼,也不失利。

委婉的表达是一种“缓冲”的方法

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具体地说,委婉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讳饰式委婉法

讳饰式委婉法,是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方法。

例如,有一位外籍旅游者在旅华期间自杀了,为了减少话语的刺激性,经再三推敲,有关部门最后在死亡报告书上回避了“自杀”两字,而用了“从高处自行坠落”这一委婉语。在中国北方,老人故世了,以“老了”讳饰,老干部故世了,以“见马克思去了”讳饰,类似的有几十个同义讳饰词语。再如,生活中对跛脚老人,改说“您老腿脚不利索”;对耳聋的人,改说“耳背”;对妇女怀孕说“有喜”。总之,在语言交流中讲究讳饰,也就是“矮子面前不说矮”,而不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讳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2借用式委婉法

借用式委婉法,是借用一事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方法。例如: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48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上述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是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3曲语式委婉法

曲语式委婉法,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例如:

《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

谌容先不直言以告,而是以“能与老共产党员的丈夫和睦生活几十年”来间接表达自己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有时,曲语式委婉法比直接表达更有力,这种曲语式的委婉用语,真是巧舌胜利剑。

用含蓄的言语表达出深刻的意境

含蓄也是一种委婉而高超的说话艺术。因为它不仅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也表现了对听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象力,把所有的意思全盘托出,这种词意浅陋、平淡无味的语言会使话语逊色,甚至令人生畏。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含蓄呢?

仔细研究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不直说,无非是利用同义词来表达。但这些话如何寻找呢?首要的是仔细研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代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人请客吃饭,自己吃掉了大鱼,用小鱼招待客人,却疏忽地把大鱼眼睛留在菜盘里。客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开始时碍于主人的面子不便当面揭穿,但越想越不服气,便说:“你家养的鱼能让我带两尾回家做鱼种吗?”

主人问:“这是一种小鱼,怎么做鱼种呢?”

客人说:“这鱼虽小,难得一双眼睛大得可爱。”

客人的讽刺亦是含蓄而尖刻的,他运用事物的联系,大鱼大眼,小鱼小眼,这是一般规律。现在小鱼却大眼,这说明其中有诈,于是,故意把这种荒唐的联系说出来,让对方一听心知肚明。

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事情,不必直接点出来,只需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对方根据你的提示去深入考虑,寻求答案。

例如,有人向一位领导反映本单位某个人坐车不买票,被罚了款。领导在了解情况时,不宜开口就把事情点出来,因为没有调查清楚,一旦说错会使对方接受不了,所以应含蓄一些。你不妨这样提示:“今早你上班的时候,有没有遇到意外的事情?”对方避而不答的情况下,你可以把范围缩小,再问:“乘车的时候呢?”在没有确实的答复时,再收小范围:“你和售票员有没有引起什么争执?”层层深入,步步缩小,看看对方的反应再随机应变。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启发自觉,对方可能在你的启发下把事情说出来,不会有对立情绪;二是问话含蓄,留有余地,万一是误会,可以随时补救,做解释工作,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实际运用中,能表现含蓄的修辞方法很多,这里仅略举几种。

1比喻

我国古代,这种用比喻来劝谏君主的例子俯拾即是,如《楚策》中:江乙以孤假虎威对楚宣王,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苏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尝君,庄率以晴蛉黄雀说楚襄王,汗明以骥服盐车说春申君,等等,为说理增强了极大的说服力。

2双关

双关是用一个词语同时关联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它主要利用音类同,音形类同,音、形、意类同的方法。

例如,有一个幽默是讽刺金钱社会的:

一个人的手电筒坏了,怎么也弄不亮。另一个人说,在电池屁股垫一个铜钱就行了。果然,一垫就亮。手电筒的主人叹了一口气,唉,在这里,样样都少不了钱。

3反语

说话者口头的意思与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叫反语,一般有两种情况,或因隐情难言,或嫌忌怕说,只好将正意反说了。在《红楼梦》74回的大搜查里,有这么一段对话,探春见凤姐带来一大群人,故意问她有何事。凤姐说:“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索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儿,便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

探春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

探春说丫头都是贼,自己“是头一个窝主,”都是言不由衷的,但出于对凤姐淫威的不满,用反语发泄胸中的积郁。

使用含蓄的话要注意,含蓄不等于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是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使用范围,如反语等,如果不分场合,会引起不良后果。

保持中性的谈话态度

有时候,和别人顺利地进行交流并不容易。有时,因为我们掌握的相关资料太少,我们会感到插话非常困难。一个沟通能手在交谈过程中应该如何插话,才能有助于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呢?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策略:

1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十分想了解。”“请你继续说。”“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思: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以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2用一两句话来疏导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你一定感到很气愤。”“你似乎有些心烦。”“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做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3“综述”对方话中的含义

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说:“你是说……”“你的意见是……”“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交谈中的插话技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做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上。不过,有时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切不可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沟通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自如地应对试探性的问题

不管你要回答记者们带试探性的问题,还是面对怒不可遏的顾客、心怀不满的雇员或爱探问的竞争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只要肯于动脑,你总是要有办法回答。

沃尔特·列士敦刚刚宣告自己从市银行总裁岗位上退下来,就有记者向他发问:“如果保尔·伏尔克辞职的话,联邦储备银行的职位会使你感兴趣吗?”

列士敦:“没人问过我。”

记者:“现在我想问你。”

列士敦:“过去教过我的一位历史学教授曾告诫我,绝对不要回答那些虚拟的问题。”

只用了精心挑选的寥寥数语,列士敦就得体、幽默又不无权威地对一个可能令人窘迫的问题做出了反应。诸如此类的巧妙应答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即便是知名度很高又有丰富经验的领袖人物,也往往会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而茫然不知所对。

下面列出善于思索、反应灵敏的人是如何回答那些棘手问题的。

1“假设”型问题

“如若你不能按期移交工作怎么办?”

许多人陷入“如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都感到很难自拔。而明智的人不会被逼得走投无路,相反,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下面就是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回答此类问题的一则实例。

问:“如若公司整顿搞不成怎么办?”

答:“我们花6个星期筹划公司整顿事宜,我们打算搞好它。”

2“是与否”的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你们将雇更多的人来干活,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