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
28556700000025

第25章 让孩子主动和别人分享东西

教子心经

有些孩子总是很小气,除了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具等不愿借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这与父母是有很大关系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要彻底改变这些习惯,还得让孩子自己来。

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不会“分享”,只会“独享”。长大后往往性格缺陷明显,严重的会导致无法与人正常交往。

家长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分享。所谓分享,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物质上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吃,一起看,一起玩。精神上哪怕是妈妈讲的一个故事,都可以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从一点一滴入手,培养孩子乐于与人分享的意识和习惯。

孩子将要踏入的社会不仅强调竞争,更强调合作,要合作,首先要学会分享。不会分享的孩子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所到之处皆是敌意的冷漠和阻挠。乐于和别人分享的孩子会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分享的作用是神奇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懂得与人分享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孩子常出现破坏别人东西、抢别人玩具等反常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幼儿发展过程中,三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交朋友,会与同伴一起玩,也开始会有分享及共用的概念。虽然如此,三岁的孩子对“物权”的概念,还不是很稳定、清楚的,他们常会在游戏中彼此抢夺玩具,甚至大打出手。这个时候,父母应给予机会教育,教导孩子“轮流”,以及“尊重别人物权”的观念,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发展。

孩子没有所有权的观念,所造成的遗憾,首先可能只是随意的拿东西,再则就是偷窃行为。父母如不能花些时间了解其背后真相,一旦错过纠正的良机,孩子若视之为合法,届时就已经太迟了。孩子霸道、不懂得尊重别人物权,的确令父母担忧,不过根据行为学派理论,任何社会行为都是学得的。所以,除了及时矫正孩子不当的反社会行为之外,重要的是,平时就应防范孩子坏习惯的出现。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怎样教导孩子尊重别人的物权呢?

1.先确立孩子的所有权

孩子害怕把东西分给别人以后,自己就没有了,所以要让孩子安心,明白自己的权益是有保障的。不要强迫孩子把玩具送给别人,但是,可以鼓励他借个玩具给对方,使孩子渐渐了解人我相互的关系。在家里,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可以放他自己东西的抽屉、柜子等,确立他的所有权。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玩具以后会还给他,他自然会主动和别人分享喜欢的玩具,并且会感到快乐。

2.学校的配合

学校的老师应该先让孩子对学校的环境、朋友和一切事物有安全感,他才能轻松温和地与他人一起分享、游戏。老师也可设计单元课程,让孩子把家里的玩具带来介绍给大家,或安排交换玩的活动。学校里的器材设备不足时,老师必须教导幼儿学习忍耐、等待和轮流,同时也应该事先衡量、安排适当人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轮流使用。

3.建立孩子的好楷模

生活上的一些细节、习惯,大人也要随时注意,以身作则地养成尊重孩子物权的习惯;例如:拿取孩子的东西,先要征得他的同意。此外,养成物品用毕就物归原处的习惯,也是一种对物权的尊重。

3.奠立尊重他人的气度

我们总是期望孩子的行为表现符合社会要求:不自私自利,懂得尊重别人,有恢弘的气度。这些行为表现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光凭言教就能建立,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从生活上的琐事着手,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们累积习惯。在孩子学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忽略一些小节,在细节中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4.立足平等的关爱

孩子在意的不是平等、一视同仁的物质关怀,而是专一适切的爱。因此,父母为孩子购买物品时,不必介意一定要给每个孩子相同的东西,只要清楚地让他明白由于年龄的差别,或是需要的不同,所以你没有姐姐用的那种课本、作业本等,等长大后,自然就会拥有。孩子会从你谆谆的话语中,体会出那份唯一的关爱。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建立物权观念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订定规矩——什么东西不能动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别,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让孩子为拿东西付出代价

要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将拿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归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

7.学会与他人分享

当家中另一个新生儿出生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新生孩子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这样可提早防范孩子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10.了解动机适当处理

“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地,被尊重的人才懂得尊重别人。孩子是从学习中成长的,在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这一段路时,请以爱心、耐心来包容他,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此外,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最好不要责骂他,处罚他,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孩子就不会轻易去拿,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此外,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不良品行。

1.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

要让孩子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夹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

3.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作奉献。

4.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

5.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实际、无理的要求,父母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小贴士

如何培养孩子慷慨的品格

孩子不肯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主要是孩子不够慷慨大方。培养孩子树立慷慨待人的品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慷慨待人。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好吃的食品拿出来让别人吃,乐意把自己心爱的物品转让给别人等。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慷慨共事的榜样让孩子多与这类儿童或成人交往,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孩子便会不知不觉地学着别人的样子慷慨待人。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伤口中的慷慨形象教育孩子、熏陶孩子。在各种榜样行为影响下,孩子便会逐渐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为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给孩子提供练习分享行为的机会

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到练习。如买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给孩子吃,要让孩子亲自把糖果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同分享;玩耍时,引导孩子把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在这些练习中,家长应及时称赞孩子的慷慨之举,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体验,促进孩子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在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指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进行玩耍,在反复交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礼尚往来的必要性与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这对孩子慷慨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鼓励孩子帮助困难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与受难者。家长应鼓励孩子解囊相助。如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受灾的地区或需钱治病的人们,也可以让孩子帮助困难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其负担。孩子在反复领略助人的乐趣之后,就会把这种乐趣作为一种强烈的精神需要,从而学会去输出,去追求,最后形成稳固的慷慨待人的性格特征。

教子小故事

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很多年前,一个小县城的一所中学开家长会,来了几十位家长。几个女同学负责接待。可有些孩子,根本不懂接待是什么意思,她们只是把家长们迎进来,让座、倒茶。空下来的时候,就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的女孩子们把眼光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那是转学来的一位同学的母亲。她的容貌并不漂亮,衣着和发式也并不显得很时髦,可是女孩子们用她们仅有的词汇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她最有风度。

其中的一个女孩子去给那位母亲倒水,回来时,脸颊红红的。她迫不及待地对自己的同学们说:“你们猜,我倒水时她对我说什么了?”不等同学们猜,她就说了出来:“她说,谢谢。”女孩子们面面相觑。在她们这样的年纪,在她们这么偏远的小县城里,没有谁用过、听过“谢谢”这两个字。这是一个多么新鲜、温暖的词汇啊。女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去倒水,然后一个个脸红红地回来。轮到去倒水的女生甚至会有点儿心跳,她们总是害羞地走到那位“最有风度”的母亲面前,轻轻的加满水,红着脸听人家说一声“谢谢”。那个时候的她们,还不会说“不客气”。

那次家长会后,那个转学来的同学成为所有同学羡慕的对象。大家都认为,她拥有一个最最幸福的家庭。从那次家长会后,那些窃窃私语的女孩子们学会了一个极温暖的词汇:谢谢。

相关小故事

最小的面包

在一个小镇上,饥荒让所有贫困的家庭都面临着危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小镇上最富有的人要数面包师卡尔了,他是个好心人。为了帮助人们度过饥荒,他把小镇上最穷的20个孩子叫来,对他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篮子里拿一块面包。以后你们每天都在这个时候来,我会一直为你们提供面包,直到你们平安地度过饥荒。”

那些饥饿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去抢篮子里的面包,有的为了能得到一块大点的面包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心里只想着要得到面包,当他们得到的时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面包吃完,甚至都没想到要感谢这个好心的面包师。

面包师注意到了一个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儿。她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别人抢完面包以后,她才去拿篮子里最后的一小块面包,然后她总会记得亲吻面包师的手,感谢他为自己提供食物,然后并不吃那块面包,而是拿着它回家。面包师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块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样抢夺较大的面包,可怜的格雷奇最后只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面包,但她仍然很高兴。她亲吻了面包师的手后,拿着面包回家了。到家后,当她妈妈把面包掰开的时候,一个闪耀着光芒的金币从面包里掉了出来。妈妈惊呆了,对格雷奇说:“这肯定是面包师不小心掉进来的,赶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儿拿着金币来到了面包师家里,对他说:“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你的金币掉进了面包里,幸运的是它并没有丢,而是在我的面包里,现在我把它给您送回来了。”

面包师微笑着说:“不,孩子,我是故意把这块金币放进最小的面包里的。我并没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给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这块金币,是你选择了它,现在这块金币是属于你的了,算是对你的奖赏。希望你永远都能像现在这样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件事。回去告诉你妈妈,这个金币是一个善良文雅的女孩儿应该得到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