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经
一个挥金如土、贪图享受的“小少爷”或“大小姐”,将来很能成为艰苦创业的栋梁之才。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仅能使我们家庭富裕、温馨,还能培养孩子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品质。
某小学开学伊始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展览。“展品”都是该校学生们丢弃的文具,包括橡皮、小刀、直尺、胶棒、圆珠笔、涂改液等,堆得像小山一样。重要的是,这些文具几乎还都能用。
尚能使用的文具为何无人认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还没有珍惜自己物品的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在这一代孩子的铅笔盒里装满了幸福,而这幸福来得太容易。父母们都觉得自己当年没条件,而现在有条件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学习。于是孩子学习上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买什么。这就导致孩子不拿这些小东西当回事。
可以说,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孩子注意节俭。关于节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变成一个全城最富有的人,许多人就去找他询问致富的方法。富翁说:“假如你有一个篮子,每天早晨在篮子里放进10个鸡蛋,每天晚上再从篮子里拿出9个鸡蛋,最后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总有一天,篮子会满起来,”有人回答,“因为每天放进篮子里的鸡蛋比拿出来的多一个。”富翁笑着说:“致富的原则就是在你放进钱包里的10个硬币中,最多只能用掉9个。”
这个故事要说的是:除非养成节俭的习惯,否则你永远不会积聚财富。一元钱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它却是财富得以生长的种子。如果一个人能够节俭地利用自己的收入,尽量减小开支,不支付不必要的消费,那么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自给自足。但不幸的是,这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一件事情。许多人甘愿艰苦地工作,但是能够做到生活节俭,量入为出的人却非常少。那些把辛苦工作赚来的钱立刻就花掉的人,他们的收入没有多久就会被吃喝一空,他们从不拿出一小部分作为积蓄,以备在疾病或者失业等紧急情况下使用。所以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陷入了困境,甚至要破产。这些从来不为将来准备的人不会比一个乞丐过得更富足。
在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上,父母们完全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
我们不妨就以孩子常用的作业本来说。
鹏鹏上五年级了。平时他的作业本还没用完就急着换新的。看着一本本没用完的本子,妈妈很心疼,多次提醒他,但收效甚微。放假前,妈妈让他把未用完的作业本整理一下,清点出来。清点完了,妈妈问:“一共有多少页没用的。”答:“96页。”“能订几个本子。”“每本30页,可以订3本。”“如果我今天不让你清点,你就把这些当废纸扔了吧?”鹏鹏低下了头。妈妈又说:“一张,两张纸,看起来不起眼,但积少成多,不用了,就是浪费。你平时最爱看书,你也知道造纸是多么不容易!但你却毫不心疼地把一本本没用完的本子丢掉,这不是几角钱的问题,这样长期下去,你就会养成大手大脚、不注意节约的坏习惯。节俭,可是做人的美德啊!”
节俭其实就是一种理财教育,因为节俭就是一种理财观。只是有许多父母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到“钱”字,生怕过早让孩子接触钱而形成对金钱的错误认识。而在美国,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3岁就已经开始;在英国,政府决定在小学就开始设置理财教育课,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开设不同的理财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就正确地对待金钱和使用金钱,并学会初步的理财知识和技能。
现代消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更新换代,它们不仅吸引着成年人的目光,对喜欢追求时尚的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然而,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却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在比利时,常常能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在比利时父母眼中,零花钱是孩子们初学理财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单纯的物质享受条件。
翻开比利时孩子们的德育课本,你很难在里面找到专门教育孩子要节俭的话语或经典故事,因为学校和父母们更注重从生活道理上对孩子言传身教。
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父母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多是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虽然每个家庭给孩子零花钱的标准不一,但父母们培养孩子节俭意识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不会给孩子额外的“补贴”,他们必须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又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父母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这种办法能让孩子体验到满足消费欲所要付出的代价,从而帮助他们节制消费欲,避免任性消费。
布里吉是5个孩子的母亲,其中3个孩子用慢慢攒钱的方法买了手机,还有1个孩子正在攒钱,准备在3—5年后买一台电脑;还有1个孩子用向父母借钱的方法买下了自己喜欢的一张游戏碟,但后来3个月的零花钱也被陆续扣掉了。这张碟对孩子来说得来不易,他付出的是3个月没有零花钱的“代价”,学到的却是在消费面前应有的谨慎和思考。
对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节俭意识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生活能力。父母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方面,父母们应谨慎行事。在花钱之前,先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告诉孩子哪些该花、怎么花。同样,父母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也应建议他们存一部分,并帮他们制定一个有计划的消费“目标”。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零花钱标准,尤其应该符合孩子的实际需要,不能一味地张口就给,更不该给孩子买大量礼物、品牌服装和时尚用品。因为钱来得太容易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它不仅会造成孩子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还会使他们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将来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教育专家建议父母们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育孩子正确认识金钱的含义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和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
2.教孩子学会花钱
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物品。教孩子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让孩子养成先认真思考再花钱的习惯,避免盲目消费。让孩子“一日当家”、记收支账,是教孩子学会理财、培养节俭品质的好方法。
3.教孩子学会积累
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该有计划地使用,适当积累。让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养成节俭的好品质。
4.教孩子懂得量入为出
要让孩子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花钱要看支付能力如何。即使家庭经济富裕,也要坚持前面提到的三条标准。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
让孩子懂得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让孩子经常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相关小故事
赵老爷食米
从前,在某县城的西门外住着一个姓赵的商人,人称赵老爷。赵老爷有钱,也很浪费。就拿吃饭来说,他家有个规矩,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玉液琼浆,只吃一顿,第二顿不准端上桌,得弄新鲜饭菜。赵家的佣人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吃不完的东西就往灶屋外的阴沟里一倒,谁还稀罕剩菜剩饭。
离赵家五里路远的一座山上有个小庙,庙中住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师徒二人下山化缘路过赵家后院,见白生生的干饭倒在阴沟里觉得很可惜。老和尚叫小和尚从庙里拿来一个箩筐,请赵家佣人将剩饭倒在筐里,晚上再抬回寺院,用水淘洗干净煮一煮或蒸一蒸,也可充饥。
有一年夏天赵家娶媳妇,一连热闹了三天,两个和尚从赵家抬回去的剩饭就有五大箩筐。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这么多饭,我们胀破肚子也吃不完哪!”
老和尚回答:“不要担心,把它用凉水泡一泡,再晒干,做成阴米,吃的时候再煮一煮,这样吃三五个月也无妨。”
光阴似箭,不知道是哪一年,赵家败落得一贫如洗,连安身之地也没有了,只得讨饭过日子。一天,小和尚化缘回来,见路边倒着一个人,仔细一看是赵老爷。小和尚很念旧情,把他背回庙中。
赵老爷在庙中一住就是三天,每顿吃的是白米饭。到第四天,他觉得自己应该当面感谢两个和尚。他来到正殿,先给菩萨叩了几个头,然后向老和尚施礼,说道:“师父真是菩萨心肠,多谢二位救命之恩……”老和尚还礼:“施主不必讲礼,贫僧也曾受恩惠于施主。如果施主不嫌弃,在寺院住上三五载又有何妨?”赵老爷摇摇头:“多谢师父好心,只是每天都用精细饭食款待赵某,如此下去,不仅寺院养不了我,我自己也无地自容。”老和尚想了想说道:“请随我来。”
二人走进一间禅房,赵老爷睁大眼睛仔细一看:啊,白生生的阴米堆了半间屋。老和尚说:“施主,这些都是你的。前几天你用的饭就是用这阴米煮成的。”赵老爷瞪大双眼,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和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最后老和尚说:“饱吃不可抛撒啊!”便转身走出门去。
赵老爷面对这半间屋的米,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