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经
很多家长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放在手上怕他冷,含在嘴里怕他烫,对他们百倍的照顾,千倍的呵护。试想如果在孩子摔倒这类问题上,家长采取的都是抱起来的办法,那么孩子的独立性、自立能力、生存能力可能强吗?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应该从小开始,从让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站起来开始。如果父母事事包,时时陪,就会束缚了孩子的手脚,等他们长大了再想培养自立能力就难了。
在公园里,跟在年轻母亲身后蹒跚学步的小孩子突然跌倒了。他一边哭着一边抬头望着妈妈,那企盼的目光是希望妈妈把自己抱起来。母亲无动于衷,只是站在原地,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见自己的要求无望了,慢慢地爬起来,擦擦眼泪继续跟着走。这位母亲无疑是对的。孩子要学会走路,最终只能靠他自己,谁也不能代替。如果不敢放手,总是牵着扶着,只会延误孩子学习走路的时间。走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生的路崎岖而又漫长,父母只是领路人,负有引导的责任,路最终还是要靠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会坚实和久远,一步一个脚印。如果靠父母的荫庇和包办,充其量只能满足一时,绝不可能辉煌一世。
很遗憾的是,如今的年轻父母能做到像这位妈妈的却不是很多,总是把孩子放到保险箱里,怕这怕那,包办代替,扼杀孩子好学爱动的天性。不仅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久而久之,还容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家长不要瞎操心,要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为什么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说,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能力管他们,反而造就了儿女自力更生的本领。
有一次,李建波的哥哥、嫂子因为加班,到幼儿园接侄子回家的任务交给了李建波。李建波准时把他接出来,还没走几步,他就站在李建波面前拦住了去路,李建波明白他的意思,是想让自己抱他呢!李建波好话说了一箩筐,他才同意自己走。侄子在前面走,李建波在后面跟着。忽然,侄子一不小心摔在地上。李建波没有急于走过去拉他,而是远远地站着看他有什么反应,可是他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三分钟过去了,他还是趴在那里。李建波想让他自己站起来,就吓唬他说:“你就趴着吧,我走了。”可他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仍旧没有要起来的意思。这时,一辆汽车朝这里开了过来,李建波没办法,跑过去把他拉了起来。后来李建波说起此事,哥哥说,平时他都是被抱着上幼儿园,抱着回家,摔倒了也是大人抱起来。
当孩子跌倒了,父母惊慌失措,急忙把孩子抱起来,心疼地说:“摔疼没有?我的乖宝宝,是这地板把你摔倒的,我们打它。”并一起用脚去踩地板,这就是在宠孩子。孩子跌倒了,他一定有能力爬起来,父母和周围的人应该学习耐心等待,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当孩子跌倒时,如果你坚决不去扶他,他会自己爬起来,三、两下拍掉腿上的沙子,继续玩耍。从3岁开始,就应该训练孩子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性格。
父母是慈祥的,但并不是无条件的妥协,要在慈爱中赋予孩子坚强的品质,要让孩子懂得一个道理: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在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情节: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炼一休,让他去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磨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之遥,一休把手伸给母亲,可母亲却无动于衷,只说了一句:“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一休的母亲让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许多父母都有这样一个心理,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对父母的依赖中,孩子只有软弱性,而缺乏坚强的品质。当他们日后走入社会而独立生活时,没有坚强的意志,暂时的困难与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应该意识到,要培养孩子坚强自立的意志,当孩子跌倒时,应该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教子小故事
跌倒的孩子
有一次,姚企新和朋友一家到伊比拉布埃拉公园散步。姚企新的朋友带了他的两个孩子,其中小儿子快要两岁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的,还倔强地不要别人管。他平时是由保姆带领的。这个时候,他也在牙牙学语,叽里呱啦的不知道在讲些什么。
他们来到公园的草地上,席地而坐。而两个孩子则在他们周围玩耍。这时候正在奔跑的小儿子突然没有掌握重心,跌倒在地,并哇哇地哭了起来。他的爸爸不理睬他,而姚企新看不惯,准备起身去扶他起来。这时,姚企新的朋友对她说:“不要管他,让他自己爬起来!”可是,姚企新心疼这个在哇哇直哭的孩子。姚企新听不得孩子的哭声,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她的心就软。所以,姚企新没有听朋友的话,还是奔往孩子跌倒的地方,把孩子扶起来。顿时,孩子的哭声马上停止了,并脱离姚企新的手又奔向远处。待姚企新回到朋友那里,她的朋友非但没有感谢姚企新,反而批评她说:“其实你真的不该去将孩子扶起来!你不去扶他,他一定会自己爬起来的。”姚企新则据理力争说:“你让孩子这样哭得声嘶力竭,你难道不心疼?”“我当然心疼。话又说回来,其实,孩子跌一跤,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你去扶他,让他感到作什么事情都有依赖。”朋友停顿一会儿,接着又说:“你想想,如果你不去扶他,他会怎么样?”他这样反问姚企新。姚企新略加思索,回应说:“没有人扶他,他只有想方设法自己爬起来啦!”朋友马上接上茬说:“这就对了!但是他刚才为什么自己不怕起来,而是在哭呢?”“当然是等着爸爸妈妈去扶他起来。”“问题就在这里。有大人在,他觉得有靠山,有依赖,他就不需要动脑子想办法,只要用哭的办法,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让爸爸妈妈来扶我起来。这样多么省心啊!”他看看姚企新的反应。然后,他又说:“如果每件事情都是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惯坏了。以后,孩子长大了,一定也永远是襁褓中的孩子,温室里的鲜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你说,是不是?”
他说的道理,姚企新压根儿没有往这方面想过。但是,他的说法让姚企新想起了一件事。那还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初姚企新在深圳工作的时候,姚企新工作单位有许多带家眷的外国人,也有许多小孩。有一次,姚企新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散步。妈妈在和另外一个妈妈聊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路上玩耍。姚企新路过她们的时候,好心地对有孩子的妈妈说,注意你的孩子,当心他会摔跤的。话音还没有落地,那个小孩真的不小心跌了一跤。姚企新想马上赶过去扶这个孩子起来,但是孩子的妈妈扬扬手,向姚企新表示不要理他。不过,姚企新不放心,坚持要去扶他起来。这位妈妈对姚企新说:“不要管他,他会起来的。”姚企新在一旁看到,这个孩子脸上挂着泪花,显然跌得有点厉害,但是他倔强地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然后又笑吟吟地向前奔跑。这时,小孩子的妈妈很满意孩子的表演,并冲着姚企新笑笑,没有说话,但意思很明显地说:“我说没有关系吧!”事后,在一个节日的聚餐会上,这位妈妈向姚企新做了解释,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培养孩子的顽强精神,培养孩子的独立克服困难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