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像他们那样工作——认真·到位·高标
28562100000024

第24章 做事到位才能达到完美结果(3)

1970年,郭鹤年开始投资旅游宾馆业。他独资在新加坡修建香格里拉大酒店,成为当时新加坡最豪华的五星级宾馆。1981年,又在香港建造同名大酒店,并以豪华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得到香港“最佳宾馆”的殊荣。接着,他又在吉隆坡、槟城、曼谷、汉城、北京等地兴建香格里拉酒店,构成亚太地区最大的酒店集团。郭鹤年也因“香格里拉”而名声鹊起,成为名重一时的“酒店大王”。

1980年,郭鹤年出资22亿港元入股香港电视。1993年10月,郭鹤年的嘉里传媒有限公司买下了《南华早报》的控股权。通过《南华早报》,郭鹤年持有香港电视企业的三成股权,市值3亿多元,是香港电视业的第二大股东,成了“传媒大王”。

1992年,郭鹤年退休,将事业交给他的儿子们。不过事实上,他是退而不休,仍然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是在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投资方面。在北京、香港、天津、深圳、福州等地,人们依然可以看见郭鹤年忙碌的身影。

有远见才会有世界——施薇

在每次抉择面前,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的、手边的东西,相反,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必须有长远的目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1996年,施薇14岁。这一年,她初中毕业。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这么小的年龄,她已经长到了175厘米的高个,在同学中像个小巨人。如何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学们都考高中,按常理她也应该按照这条约定俗成的路子走下去,但是施薇有自己的主见,她不能让自己的“身高资源”浪费了。她报考了南昌市第一职业学校模特表演与设计班。这不失为一个远见之举。

1997年,念到二年级的她得到消息:江西时装表演艺术团面向社会招生。她心里翻腾起来,去还是不去?去,学业没完成;不去,机会难得,一个人一生能遇到这样的机会不多。她把自己放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来考虑,是有远见的表现。经过反复思考,她觉得机会更重要,毅然决定放弃学业,报考时装表演艺术团。只是她仅有15岁,却非常有主见了。

随之而来的是艰苦的训练。同学受不了就哭,她不哭。她说必须得付出。她咬紧牙关挺着。1998年去北京训练,准备参加第二年的“模特之星大赛”。阴错阳差,大赛却没参加成,同学们吃了不少苦,都打道回乡,她却留下了。她说:“往远一点看,总会有机会。”

果然有了机会。她参加了一次比赛,虽然因为特殊原因没能获奖,但是请她拍摄企业形象和电视广告的公司找上门来。短短的几个月就有6家公司聘请她。又过了几个月之后,她又遇到了机会,她在一次比赛中摘取了“1999最佳中国职业时装模特”的桂冠,她成了名模。

一年多的周旋,她看清了一个又一个模特比赛的内幕。她说,与其把精力耗在比赛夺冠上,还不如自己另外再开辟一条路。施薇的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远见,她迈出了与她的年龄不很相称的人生一大步。

施薇17岁时,用自己拼搏挣来的钱注册了模特培训公司——北京欧格美模特培训有限公司,她开始创业。2002年她20岁时,与澳大利亚澳联集团合作,在家乡建起了施薇国际艺术学院。

不屈命运的无畏者——哈特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得更好。每个人总会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地方,但这不能成为退缩和逃避的借口,只要放下姿态,不停地去奋斗,就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没有读多少书,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发现城里没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他没有文凭。

就在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时,忽然想给当时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写一封信。他在信里抱怨了命运对他是如何的不公:“如果您能借一点钱给我,我会先去上学,然后再找一份好工作。”

信寄出去了,他便一直在旅馆里等,几天过去了,他用尽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也将行李打好了包。就在这时,房东说有他一封信,是银行家罗斯写来的。可是,罗斯并没有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而是在信里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罗斯说,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鱼,那些鱼都有鱼鳔,但是唯独鲨鱼没有鱼鳔。没有鱼鳔的鲨鱼照理来说是不可能活下去的,因为它行动极为不便,很容易沉入水底,在海洋里只要一停下来就有可能丧生。所以,为了生存,鲨鱼只能不停地运动,不停地为生存而奋斗。很多年后,鲨鱼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成了同类中最凶猛的鱼。最后,罗斯说,这个城市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拥有文凭的人很多,但成为强者的人很少。你现在就是一条没有鱼鳔的鱼……那天晚上,这个年轻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一直在想着罗斯的信。

突然,他改变了决定。第二天,他跟旅馆的老板说,只要能给一碗饭吃,他就可以留下来当服务生,连一分钱工资都不要。旅馆老板不相信世上有这么便宜的劳动力,很高兴地留下了他。

10年后,他拥有了令全美国羡慕的财富,并且娶了银行家罗斯的女儿,他就是石油大王哈特。

华尔街的奇才伯乐——皮埃尔·杜邦

时至今日,全美50个州,无论何处,无不受到杜邦家族的影响,这绝不是夸张,杜邦符合企业大集团,就像一株巨大的根深叶茂的树,集团下属的企业包罗万千……1870年,第五代的皮埃尔·杜邦诞生。他和带领全家13口人乘帆船来美国的先祖同名同姓。皮埃尔·杜邦自幼聪明好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9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化学研究,获得了两项无烟火药专利。

1902年,杜邦当上总裁。杜邦总公司移入威明顿,落脚在一座8层楼的大厦中。在7月的美国独立纪念日中,杜邦公司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庆祝会,会场高朋满座,家族亲友连同900名公司员工,共计有3000多人,在夜晚的特拉华河畔欢聚,人们饮着香槟酒,翩翩起舞,还欣赏了焰火表演。

1914年,一战爆发。杜邦公司的火药供不应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杜邦向华尔街大阔佬摩根贷款1400万美元。贷款之前,杜邦反复琢磨过,年息是6%,而且要拿公司股票作抵押,到时候假如还不起,公司就要落入摩根的把握之中了。但他分析,美国迟早会介入欧洲战争,对火药的需求将猛增,到那时,杜邦公司将攫取巨大的利润!

1938年9月21日,全美国的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杜邦公司“尼龙”的出现。由卡罗萨斯博士8年前开始研制的成果,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市场。尼龙不负众望,大受欢迎,出尽了风头,连人造丝和人造纤维也被它取而代之。

杜邦公司先让公司内的女秘书们试穿尼龙丝袜,然后投放市场。尼龙刚一上市,全美国各地女性看到广告后,便涌进百货公司及零售店,销售盛况空前。

1945年8月6日,杜邦公司制造的铀235原子弹投在了日本广岛;同年8月9日,美国人又在日本长崎投下了钚239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杜邦家族渗透到了美国政界。朝鲜战争时期杜鲁门总统的国务卿艾奇逊原就是杜邦的法律顾问;当时的司法部长克拉克,是杜邦的心腹;国防部长詹森也是杜邦的人。就连中央情报局长达列也曾在杜邦直属的联合水果公司任董事长。

1954年4月5日,为杜邦帝国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皮埃尔·杜邦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工作永远追求卓越——托马斯·约翰·沃森

他是20世纪伟大的企业家,他缔造了这个世界上最为成功、最令人羡慕的公司,而他个人的魅力丝毫不亚于IBM本身,多年来,IBM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出色的管理和独树一帜的产品领导着全球信息工业的发展。

1874年2月17日,他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了减轻父母负担,他17岁就进入社会。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成为他第一份工作。

1914年,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华尔街最红火的金融家,号称“信托大王”。他对沃森的才干早有所闻,旋即聘任他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的经理。到1919年,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300万美元,利润也升至210万美元。

1924年2月,已经身为公司总经理的沃森决定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从此,他抹去了同任何人有关联的最后痕迹,开始了自己与IBM融为一体的后32年生涯。

1946年,IBM推出第一台电子计算器,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电子部分电机的数字计算机,这台机器安装在IBM纽约总部,直接向参观者进行实际操作表演。

1956年,刚刚完成权力交接的沃森因为心脏病去世了。而1955年是他生命中最完美的一年,公司收益7亿美元,几乎是1946年的6倍。

在他的领导下,IBM从一个中型公司成长为世界最大的企业之一,而且他还将IBM从机械制表机引入了计算机领域,并在这一领域称霸一时。

“经营之神”誉满宝岛——王永庆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2008年10月15日),台湾台北人,祖籍福建安溪。

生于台湾日治时期台北近郊的直潭(今属台北县新店市),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为台湾着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

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根据台湾《天下杂志》近年对岛内2000家大企业实力状况的调查,台塑集团已经跃居台湾各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王永庆也以54亿美元的身价登上《福布斯》全球顶级富人榜。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