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着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着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能够成为全世界所有着名科学院院士”。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
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顽强地自学到18岁。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当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着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1952,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
“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着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受感动,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着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
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偕家人回国。他们一家五人乘船离开美国,1950年2月到达香港。
他在香港发表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
他潜心为新中国培养数学人才,王元、陆启铿、龚升、陈景润、万哲先等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着;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气氛,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他作为中国数学家代表,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
他还出席了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8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毛泽东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毛泽东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数学大师华罗庚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无可比拟的伟大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和科学工作者,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科学之神。
1956年6月14日,华罗庚同其他参加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们乘车到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感谢科学家们为发展新中国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并和大家合影留念。这之后,《中国科学发展规划》出台,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喷气技术等“五朵金花”被列为国家急需的紧要项目,华罗庚为首制定的新中国计算技术发展规划称为“五朵金花”中的一朵。
华罗庚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其斐然成绩早为世人所推崇。
责任造就成功——袁政海
“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实现自己价值,创造完美人生!”
——袁政海
袁政海,江西省江铃集团模具厂模具班班长,1990年进入江铃模具班组工作,在工作中一直尽职尽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的内涵。1994年,江铃集团为了培养自主开发制造超大型模具的能力,决心自制TFR大型纵梁复合模。袁政海承担模具的气动翻转,自动卸料的装配和调整任务。由于当初设计上只有示意性简图,制造难度相当大。但袁政海凭着过硬的本领,在研究大量国外引进模具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管线与气动元件巧妙地布置在模体内,并使之翻转灵活,而且对模具部分结构和零件进行了修改,使其性能更加完善。此项目获江铃汽车集团公司技术进步一等奖。
责任感强烈的袁政海,开发出了全顺车下摆臂模具,此项技术英国公司花费了三年时间而袁政海仅用了一年半。这一次创新直接为江铃节约成本435万元。
“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完美人生!”袁政海的成功,在于他不断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
每天晚上坚持看两个小时书。这是袁政海工作1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事。在他家书架上,摆满了《冷冲模作业指导》、《液压技术》、《模具常用机构设计》等专业书籍。有好的专业书、有新的技术,他总是及时拿到班组与大家分享。
不断地学习、实践,袁政海不仅成为模具钳工中的顶尖高手,而且能够独立地绘制模具设计图纸。为此,江铃模具厂为袁政海设置了一个技术协调员的职位,专门负责从设计到生产的技术协调工作。
近20年来,袁政海参与公司的技术改进项目达40多项,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袁政海还创造出了三个“全国之最”:27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30岁,成为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奖选手。
袁政海还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组,这个班组共有48人次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省、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10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16人持有4项以上技能的上岗证,106项技术攻关、技术改进项目获奖,技术革新项目170多项,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说:“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从来都不是轻松容易的,你所承担的责任越重,你的工作就越难做。”也正因为此,你承担责任的同时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暗示”的概念,其实我们选择对待困难或问题的态度就是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行动,左右我们的成败。逃避责任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承担责任,则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人总能在问题背后找到答案,消极的人即使在答案面前看到的还是问题。
责任感最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抗拒压力、突破自我,在工作上不断取得进展。总是推三阻四的人则往往陷于被动。所以,承担责任使弱者变成强者、强者更加坚强,逃避责任则使人畏首畏尾、一事无成。
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其实责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行动证明一切——李黄玺
李黄玺,是一汽集团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二厂原造型车间电钳一体化高级工人技师。1980年,初进工厂时,李黄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掌握现代先进技术,为单位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991年,就在二铸厂马上要举行全部生产线开工的剪彩仪式时,2号线突然出现主机与精密带不同步的故障。反复核对指令,也查不出原因,二铸厂只好咨询这条线的国外供货厂家。电传发到这家公司的香港代理处,再由香港代理处传到外国公司总部,由外国公司总部遥控指挥,不断发来电传指令。三天过去了,在这条特殊的跨国热线上,电传指令发来了十几个,但故障仍然没有排除。李黄玺急了,他将成捆的图纸用自行车驮回家,一个一个排除疑点,连续干了三个晚上。到第四天夜里,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第二天一大早李黄玺就赶到厂里,他按照自己的指令操作迅速排除了故障,外国专家们都颇为惊异,对于李黄玺的技术大加赞赏。
李黄玺所在的工厂是亚洲最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铸造厂之一。这里有丹麦的造型线、德国的机械手、西班牙的制芯机、美国的砂处理系统、日本的冲天炉控制系统。李黄玺通过刻苦钻研,对这些设备进行大胆改造,使这些设备更加先进,更加符合生产需求。有一条价值4000万元的造型线,其驱动部分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这套资料掌握在项目合作厂家的技术人员手中。李黄玺想尽办法,终于一点一点地把资料弄到了手。他把外文资料带回家,自费买来翻译软件开始翻译,用了几个月时间,翻译了十几万字的资料,为自己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1991年以来,李黄玺运用学到的技能,先后攻克了63项技术难关,成功地改造了4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造型线,有9项技术成果荣获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企业中,也着实有这样一群员工,当要执行任务时,就会对自己或同伴说“算了,太困难了,到时领导过问起来,我们就说条件不允许”,或者说“不去做了,到时候就说人手不够干不过来”。这样的员工,多么令人失望啊,他们不仅是在逃避责任,更是在践踏自己的能力、扼杀自己的开拓精神。逃避责任的人,也许可以得到暂时的“清闲”,却失去了重要的成长机会——你什么都不做,到哪里去学习技能,怎么去积累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