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赵世炎与四哥一起来到北京,考入了师大附中。在师大附中的几年,赵世炎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一生革命的基础,师大附中是赵世炎走上革命道路的起航港。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赵世炎加入中国少年学会。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世炎参与主编《平民周刊》、《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等进步刊物。在《少年》半月刊上,赵世炎连续发表《说少年》等论文,分析当时一般青年的思想状态,揭露封建家庭、旧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思想束缚和毒害。而在《工读》半月刊上,赵世炎则与朋友们共同讨论中国的前途,公开评论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主张中国应实行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是“最公道,最平等,无军阀、财阀,无种族界、国界,经济上固然好,道德上尤其好”
的社会制度。这时期,赵世炎还勇敢地走到产业工人中去,进行革命活动。他和邓中夏、许德珩等人到铁路工人中进行讲演,开办学校,还成立了“十人团”,开展革命活动。五四运动使赵世炎经受了磨炼,在实践中增长了斗争本领,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
1920年,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赵世炎与张申府、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中央执委会书记,随后又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赵世炎在紧张艰苦的劳动之余,还花费了很大精力从事革命活动,与周恩来、刘清扬、陈公培等人领导了“国外五四运动”,对留法的中国学生影响很大。1923年,赵世炎按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与王若飞、陈延年一起从巴黎启程去莫斯科进行学习。赵世炎还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和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4年,赵世炎回国,作为李大钊的主要助手,与李大钊共同领导了北方党的工作,担任北京地委书记,化名为施英。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人民在中共北方区委赵世炎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举行游行、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斗争。随后在天津、唐山等地组织和发动天津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天津海员大罢工和赵各庄矿工人大罢工。而后,赵世炎调到上海工作,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组织者与实际领袖。他多次带领上海工人罢工,冲锋在前,不顾安危。前后三次带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过程里,他紧紧把握斗争方向,注意加强起义队伍的组织建设。在斗争遭到挫折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和周恩来的共同领导下,终于取得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并且成立了上海市特别市政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又遭镇压。赵世炎领导广大上海工人群众继续坚持斗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他临危不惧,坚定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展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5月,在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赵世炎当选中央委员。同时期,他主编党的内部刊物《政治生活》,撰写了70多篇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时弊的文章,对提高党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赵世炎不幸被捕。敌人严刑拷问赵世炎,他坚持说自己是带巨款来上海做生意的,叫夏仁章,湖北人。他坦然自若,说得有板有眼,连敌人的军法处长都怀疑是不是抓错了。敌人又找来两个叛徒指证,一个是韩步先,一个是张葆臣,赵世炎身份暴露,敌人决定对其实行处决。在凶残的敌人面前,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会就必须付出代价”,“要革命就会有牺牲!”“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最后必将取得胜利!”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面对敌人的屠刀,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于上海枫林桥畔,年仅26岁。
赵世炎在黑暗的旧中国,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英勇战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真伟丈夫——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原名凌阁,字捷三,直隶(今河北)高阳边家坞村人。出生农民家庭。少时就学舅父门下读经史。1912年入伍冯玉祥部后,随冯部转战南北。1924年,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国民军第一师师长。1928年1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再次北伐,任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转战于徐州、南口、津沽各地,屡建战功。1929年1月,任冯玉祥第二集团军暂编第十一师师长。1930年,冯、阎联合讨蒋,任第二十七师师长,驻防西安。讨蒋失败后,张学良把冯军宋哲元等部改编为二十九军,任副军长。1933年1月,二十九军奉命开赴长城御敌,兼任察哈尔省警备司令、暂代省主席。1933年5月,冯玉祥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抗日同盟军军委会委员和常委兼第一军军长,率部配合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克复多伦,重创日伪军。出版《国民新报》宣传抗日主张。抗日同盟军在当年8月被蒋介石逼迫解散后,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察哈尔省公安管理处处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北平(今北京)南苑驻地指挥官,积极主张抗日。7月28日,在南苑大红门指挥作战时负重伤,壮烈殉国。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后追授陆军上将。1943年1月1日,在重庆入祀首都忠烈祠。
少时,佟麟阁就学于舅父门下,苦读经史。佟麟阁的舅父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时常以中国古代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等有益于青少年励志的历史英雄故事,启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的抱负和志向。
在舅父的谆谆教导下,佟麟阁勤学好问,手不释卷,既慨慕班超、岳飞等先贤为人,又关心天下大事,遂立下了报国利民之志。
1908年,经友人介绍,十六岁的佟麟阁出来做事,到高阳县县公署当缮写。
由此,他得以时常目睹县衙之内的种种肮脏卑劣之事,愤愤不平于官府对善良百姓的欺压与无视,遂在思想中萌发了产生变革腐败现实社会的意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此际,袁世凯在北方编练军队,其左路军前营营长冯玉祥到直隶景州(今河北景县)一带招募新兵。佟麟阁入伍于冯玉祥部下,为左哨哨兵,旋为哨长,翌年升任排长。
佟麟阁自入伍之日起,即矢志报国,苦练杀敌本领,始终拥护孙中山倡导的民主共和及国民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谦恭谨慎,正直忠毅,常以孔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及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等语自励励人;又笃信宗教家言,虔奉基督教,了然祸福死生,而博爱之义见诸实行,故有“善人”之称。他治军严明,以身作则,平时与士卒同甘苦,每遇作战,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屡因战绩卓着,从普通士兵晋升将军,为冯玉祥最赞赏的将领。在冯玉祥所着《模范军人》一书中对他有如下记载:
他是一个极诚笃的基督徒,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他在高级教导团学过一年高级战术,对于学术肯费苦功夫来研究。
佟麟阁一向以冯玉祥为榜样,爱读书,勤练字,写日记。善于虚心向人求教,并先后聘请学识渊博之人为师,随军为其讲学,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此外,佟麟阁还喜爱研究《周易》,以此探讨宇宙根本之原理,以期解决现实社会困扰人生究竟的大问题。无论军务如何繁忙,均坚持不懈。佟麟阁酷爱书法,日日勤于练笔,写得一手好字。随他左右的身边者,亦往往深受他的熏陶,一般也爱练习书法。这在当时的军队中,是颇为难得的好风气。这书卷气,实乃孟子所言的“吾养吾浩然之气”者也。
1914年,冯玉祥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佟麟阁任该旅第一团第三营第二连连长,驻防陕西。是时,赵登禹在该连入伍。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字舜诚,骁勇过人,后曾任冯玉祥的随身护兵。1937年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犯北平(今北京)时,赵登禹任第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率部奋勇抵抗,后撤退时遭日军截击,壮烈殉国。佟、赵二人义气志向相投,遂成生死之交。此后,佟麟阁跟随冯玉祥转战南北,先后任副营长、营长、团长。
1924年,佟麟阁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于当年10月23日回师北京,参加冯玉祥领导的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后冯玉祥组织国民军,佟麟阁任国民军第一师师长。1926年4月15日,国民军主力被迫退守南口附近。在固守南口的战役中,佟麟阁显露出指挥才能。
1927年,佟麟阁驻军天水,兼任甘肃省陇南镇守使。他致力于革新政治,兴办地区福利,厉行禁烟禁毒,提倡妇女放足,创建学校和孤儿院等慈善事业,故深得民心。佟麟阁为官清廉,爱护民众,常微服出访,体察民情。有一次,佟麟阁到各县视察,一个不法县长因害怕丢官,竟行贿于佟麟阁,受到严词斥责,即予撤职。在佟麟阁离去之日,该县绅民送者万余家,其德与行,有口皆碑。
1928年1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再次北伐。佟麟阁任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转战于徐州、南口、津沽各地,屡建战功。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整编会议。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为第二编遣区,辖十二个师。佟麟阁任暂编第十一师师长。
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对蒋介石,在中原对蒋作战。蒋、冯、阎鏖战中原的混战历时七个月,双方动用兵力一百多万,死伤三十万,以西北军的失败而告终,冯玉祥宣告下野。此役确立了蒋介石在各派军阀中的优势,巩固了其实行独裁统治。冯部被蒋介石收编。此际,佟麟阁任冯部二十七师师长,驻防西安。讨蒋失败后,佟麟阁被迫交出二十七师的军权,住到山西阳泉。后来,张学良把冯玉祥部队的宋哲元等部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以宋哲元任军长,佟麟阁任副军长。二十九军下辖三十七、三十八两个师,冯治安、张自忠分任师长。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高涨,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不抵抗政策。宋哲元、佟麟阁等共同提出“枪口不对内”的口号,视日本侵略军为民族大敌,积极训练部队,准备保卫祖国。但是,二十九军遭到蒋介石嫡系部队的歧视,故枪械不足,薪饷不够,于是全军上下同甘共苦,官兵节衣缩食,自制大刀,仅短短两年,即练成一支劲旅。
1933年1月,日军侵占山海关。3月,热河失守。二十九军奉命开赴长城御敌。此时,察哈尔省奸细浪人潜伏,伺隙窥发。宋哲元将军身在前线,为了安定察哈尔省,宋哲元委托副军长佟麟阁兼察哈尔省警备司令,暂代察哈尔省主席。
佟麟阁治乱有术,威武镇压,察哈尔省的局势得以安稳。在此期间,佟麟阁与1932年10月由山东到达张家口的冯玉祥将军联系密切。一次,二人在商议组织抗日同盟军时,佟麟阁挥笔书写王昌龄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示他们驻守张家口,决不让日本侵略军跨越长城一步。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公推冯玉祥为总司令,佟麟阁当选为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常委,出任第一军军长。佟麟阁与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北路前敌总司令方振武等密切配合,出兵张北,猛烈攻击日本侵略军,先后收复康保、宝昌、沽源,克复多伦,重创日军,毙敌一千余人。由是,抗日同盟军军威大振。佟麟阁在此期间,治军理政,运筹帷幄,筹备军需,安定后方,出版《国民新报》宣传抗日主张,组织民众武装,担任前方运输,救护伤员,收容难民,殚精竭虑,甚获察哈尔省军民的爱戴和拥护。
是年8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逼迫下,被解散。宋哲元重回察哈尔省主政,佟麟阁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察哈尔省公安管理处处长。他深感抗日之志未酬,国难日甚,不胜悲愤,只好暂时退居北平(今北京)香山寓所,以待报国时机。
此时,何应钦与日方梅津签订所谓《何梅协定》,中央军撤离北平。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维持名存实亡的华北局面。宋哲元考虑到二十九军厉兵秣马、演武修备的重任,还是要由佟麟阁将军来承担,于是宋哲元再三督促,请佟麟阁出山,负责军事。二十九军的几位师长冯治安、张自忠、赵登禹、刘汝明等亦联袂相请。此时,平津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加高涨,“不愿做亡国奴”、“拥护二十九军保卫华北”的呼声,振奋人心。佟麟阁深感报国之日到来,于是欣然出山,回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大学生训练班班主任,坐镇北平南苑,整军经武,夙夜匪懈。他常对学员说:“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阁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两眼,割我两耳。”声情激越,闻者悚然。
佟麟阁将军貌文雅,如儒生,性情恬适,淡于名利,为人深沉果断,处世就实事而避虚,故世人知二十九军佟麟阁者实乃不多。当时,全国有志救国的青年中有不少仰慕二十九军坚决抗日声誉的,他们或跋涉千里,或从海外归来,纷纷参加二十九军,入军官教导团受训。其中,有的原来就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干部和中共地下党员。佟麟阁熟识这些学员,均能呼出其姓名。他以爱国思想为主线教育学员,讲述二十九军喜峰口抗战光荣史,要求他们苦练杀敌本领。很快即为抗日前线培养和输送了不少抗日军人。他们在八年抗战中,英勇杀敌,成仁取义,贡献颇大,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高级指挥员。
七七事变发生前,北平外围的形势是:北宁铁路沿线,从山海关到丰台,有日军占领;东面热河集结着日伪军;西北面有李守信、王英等伪军。可谓狼窥虎视,危机四伏。二十九军所辖四个师,散驻冀察各地。三十七师冯治安部驻平保之间,三十八师张自忠部驻平津之间,一三二师赵登禹部驻任丘一带,刘汝明师驻察哈尔省张家口,二十九军军部及直属部队、军官教导团等由佟麟阁率领驻北平南苑。从北平来说,仅西南面宛平一带有三十七师二一九团驻防。卢沟桥为北平南面的唯一门户。在军事上,二十九军掌握了卢沟桥,则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若卢沟桥一旦沦于敌手,北平就变成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岛。所以,卢沟桥就成为中国军队必守、日本侵略军必争的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