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宝东晋新蔡(今属河南)人。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少勤学,博览书史,以才器闻。元帝以为著作郎,领修国史。后以家贫,求补山阴令,历位散骑常侍。所著《晋纪》,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原书已佚,其《总论》被收于《文选》等集中。性好阴阳术数,著《搜神集》以示刘恢,恢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又尝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五年(1430)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三年(1448)召为兵部左侍郎理部事,翌年迁本部尚书。主部事后,遭土木之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于谦毅然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保卫京师,击退也先。上安边策,北边各路增修备御,京兵择精锐分营团练。此后,胡虏不敢再犯,社稷无虞。英宗复辟,被诬弃市。成化改正冤案,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于慎行(1545—1608)明山东东阿人。字无垢。隆庆二年(156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升至礼部尚书。万历十八年(1590)致仕,家居十七年,读书著述。著有《谷山笔尘》十八卷,《谷城山馆文集》四十二卷,《谷城山馆诗集》二十卷,《读史漫录》十四卷。
上官仪(约608—664)唐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字游韶。贞观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后迁秘书郎,再转起居郎。唐高宗即位后,历任秘书少监、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曾为高宗拟废武则天为庶人草诏,故则天深恨仪。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被告发与废太子李忠通谋,下狱死。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工整绮媚,士大夫纷纷仿效,称“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很有影响。
卫青(?—前106)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卫皇后弟。本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侯。西汉初年,匈奴贵族不断攻扰北方诸郡。元朔二年(前127),他率军大败匈奴,控制了河套地区。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和霍去病共同打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卫瓘(220—291)西晋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大臣。字伯玉。魏末任廷尉卿,执法严明。曾监军伐蜀,平定钟会之乱,袭杀邓艾。西晋初,历任尚书令、司空,为政清简,颇有治绩。上疏奏请废九品中正制,恢复乡举里选,未被采纳。惠帝即位,任录尚书事,与司马亮共同辅政,因赞同司马亮奏请诸王还藩,遂与司马玮结怨。后为贾南风指使楚王玮杀害。
马融(79—166)东汉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季长。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职。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趋于成熟境地。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另注有《老子》、《淮南子》等。著作已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传世。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辑有马氏佚著。
马致远(约1205—1324)元大都(今北京)人。宇千里,号东篱。元初曾任浙江省务提举,后隐居不仕,从事杂剧创作。元贞、大德间,参加大都玉京书会,为书会中坚人物,有“元曲状元”之称。著作杂剧十六种,现存有《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等七种,还有与李时中等合编《黄粱梦》。《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写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的故事。散曲有《东篱乐府》。作品意境优美,语言简练。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马相伯(1840—1939)江苏丹阳人,字良。生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少年时期受教会教育,11岁进法国传教士所办的依纳爵公学(后改名为徐家汇公学)。22岁入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小修院,接受“神修”训练。1870年得神学博士学位,经教会授职为“神甫”,成为耶稣会教士。1872年任徐家汇公学校长,1881年任清政府驻日公使参赞,后改任驻神户领事。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震旦”二字是取东方光明及前途无量的意思)。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自任院长。辛亥革命后曾一度代理北大校长。在京四年历任政治会议、约法会议议员和参政院参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誉为爱国老人。1932年参加宋庆龄、鲁迅等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任为国民党政府委员。1939年在越南谅山病逝。其著作大部编入《马相伯先生文集》。
子产(?—前552)名侨,字子产。公元前543年为郑国执政大夫。郑处晋、楚两大国之间,频受征伐勒索,国内贵族之间内乱迭起,子产的父亲子国即在内乱中被杀。子产使田有封洫,按土地面积收赋税。为政主严刑峻法,如“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公布刑书,避免贵族擅断民命。“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支持人们议政。孔子称赞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执政二十余年,内政外交多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