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人物笔记
28577800000014

第14章 十画及以上(3)

虞世南(558—638)唐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字伯施。隋时,任秘书郎。后被窦建德俘获,署黄门侍郎。唐太宗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善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编有《北堂书抄》一百六十卷。

路温舒西汉巨鹿(今属河北)人,字长君。通《春秋》经义,曾任县狱吏,官至廷尉奏曹掾(为中央审判长官办文牍的属官)、太守等职。宣帝即位(前74),曾上疏反对刑讯,认为审狱苛刻,刑罚严重,是最大的失政,主张治理国家要“尚德缓刑”,反对严刑峻法。

触龙战国后期赵之左师。以善谏著于史。赵孝成王元年(前265)秦攻赵,赵求救于齐。齐要求必以太后少子长安君为质才出兵,太后不肯。触龙见太后,先谈身体状况,起居饮食,再及如何爱怜子女。告以包括赵王室在内的诸侯子孙,不能传至三世,是因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为子女长久之计是让他们有功于国。太后觉悟,乃使长安君为质于齐,齐方肯出兵救赵。

解缙(1369—1415年)明吉水(今属江西吉水)人。字大绅。洪武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改御史。后谪河州卫吏。旋召为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等并入文渊阁、预机务。未几,进侍读学士,奉命总裁重修《太祖实录》。永乐二年(1404)皇太子立,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后遭谗,谪广西布政司参议。八年,入京奏事,值帝北征,谒皇太子而返,因以“私觐太子,无人臣礼”之罪,下狱,受拷掠。十三年,为锦衣卫所杀。著有《文毅集》。

鲍宣(?—3)西汉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字子都。汉哀帝时,为谏大夫,曾上书抨击时政,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主张及时采取措施,挽救西汉政局。后任司隶。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

鲍照(412前后—466)南朝宋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字明远。家居建康(今南京),出身寒微。曾为秣陵令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琐前军参军,后因称鲍参军。与谢灵运、颜延之同时,以诗著称,合称“元嘉三大家”。其遗文零落,由齐散骑侍郎虞炎编次成集。后人有所续增。其作大多表现寒门对士族政治的不满与抨击,也有写下层人民生活者,表现战乱、徭役和压迫、剥削所造成之痛苦。长于乐府,尤善七言歌行,造语俊逸,风格遒丽,音调激昂。最有名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曹植、陆机已发展之古乐府又提高一步。李白、岑参颇受其影响。后人辑有《鲍参军集》。

鲍叔牙春秋齐人。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逃奔莒(山东莒县)。齐襄公被杀,小白先回齐,立为桓公。鲍叔牙荐举曾射桓公之管仲为齐相,使齐桓公称霸。因少时与管仲为友,深知管仲之才能,理解管仲,并在一起经商多取财利,也不因管仲一时一事的挫折和错误而绝交。管仲为相后,甘为其下属。管仲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世称“管鲍之交”,为历代所赞颂。

阖闾(?—前496)名光。《史记》作诸樊子。《世本》作馀昧子。春秋时吴国君。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使专诸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用伍子胥、孙武之谋而国势强大。据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吴问》篇,阖闾曾问:“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告以六氏制田、收税情况。他总结出“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楚子西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故能数攻入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在吴、越槜李之战为越所败,阖闾受伤而死。

窦默(1196—1280)元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蒙古攻金被俘,后逃归乡里,改业从医,学习铜人针法。南走德安(今湖北安陆),始习理学。北归大名,与姚枢、许衡讲习理学。归肥乡后以经术教授而知名。元世祖建藩于漠南时召见,他以三纲五常为对。又言帝王之道,备受礼遇。命皇子真金从其学;即位后,任翰林侍讲学士,至元十七年(1280)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曰文正。著有《窦太师流注指要赋》(医学书)。

窦叔蒙唐浙江人,生平不详。著有《海涛志》。

褚遂良(596—658或659)唐钱塘(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河南禹县)人。字登善。书法家,博涉文史。隋末,为薛举通事舍人。归唐,授秦王府铠曹参军。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主张维护礼法。官至中书令,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职而死。正书丰艳多姿,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蔡沈(1167—1230)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字仲默,晚年隐居九峰,学者称九峰先生。为南宋学者元定次子,少从学朱熹。宁宗庆元间,韩侂胄专权,起“庆元党禁”,随父谪居道州(今湖北道县)。元定殁于贬所,遂屏去举业,一以圣贤为师,隐居九峰,当世名卿有荐用者,屡辞不就。继其父之遗志,究心《洪范》数十年,成《洪范皇极》,发明先儒所未及。又承朱熹命注《尚书》,成《书集传》六卷。

蔡邕(132—192)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字伯喈。上书论朝政阙失获罪,流放朔方。遇赦后为避宦官陷害,亡命江海达十余年。董卓专权,慕邕名,迫其为官,拜左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董卓伏诛,邕亦被捕,死狱中。史传邕少博学,好辞章,通音律,善鼓琴,且深于经术,通晓天文,长于碑记,工篆隶,创“飞白”书,博学多才。其散文音律谐美,工整典雅,多用偶句,在汉末很受推重。有的赋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败,同情人民疾苦。撰有《蔡中郎集》。

蔡琰(177—?)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相传琰为蔡邕之女,字文姬,约兴平二年(195)被匈奴左贤王部掳获,居留匈奴十二年,约建安十二年(207)由曹操赎回。重返故国,百感交集,自伤身世,写出《胡笳十八拍》这一光辉的长篇抒情诗。着力刻画诗人悲惨遭遇和凄怆、激愤的心情。全篇气势贯注,完整统一,在《乐府诗集》中独具一种风格。存世之作有五言《悲愤诗》。

蔡锷(1882—1916)清末民初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原名艮寅,字松坡。1897年就读湖南时务学堂,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先后曾主办江西湖南军事学堂。1910年调云南,任督署参议和第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1911年10月,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举为云南都督,成立云南军政府。“二次革命”时,被袁世凯调至北京糜以虚职,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兼全国经界局督办。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以赴津诊病为名,化装逃出北京,转道日本,经达昆明。12月26日,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黎元洪任大总统后,任四川都督。不久病逝。著有《蔡松坡集》。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光绪进士。任翰林院编修。1904年参与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研究哲学、美学。1911年回国。次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思想自由,支持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民主,参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抗日战争中病逝于香港。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

蔺相如战国时赵人,以有勇有谋,外事不辱君命,内政善处同僚著称。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称以十五城易之。蔺相如持璧入秦,昭王欲夺璧而不与十五城。相如宁玉碎身死而不献璧,暗使人持璧归赵。相如因完璧归赵而任上大夫。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相如以功为上卿,列廉颇之前。廉颇以己攻城野战之功大于相如“口舌之劳”,宣言“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以为秦不敢侵赵,因二人皆在,应先为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避匿不见廉颇,颇得知,肉袒负荆请罪而为刎颈之交。以“将相和”传为佳话。

臧文仲(?—前617)春秋时鲁国正卿,名臧孙辰,文仲其谥,鲁孝公之后。历庄、闵、僖、文四世为卿,以贤智有名于鲁。主张为君应有恤民之心,有善虽贱必赏,有恶虽贵必罚。处理内政外交,与人同欲则可,强人以逞一己之欲则难。不信天灾由人事引起。鲁叔孙豹谓:“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可以不朽。

臧懋循(?—1621)明浙江长兴人。字晋叔,号顾渚。万历八年(1580)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后被劾罢官,他精研戏曲,兼长诗文,与王世贞、汤显祖相友善。乡居期间,编订刻印《元曲选》。对元曲的流传,影响甚大。还编辑有《古诗所》、《唐诗所》,刻过弹词《仙游录》、《梦游录》、《狭游录》等,并修改汤显祖的《玉茗堂梦》(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自著有诗文集名《负抱堂稿》。

裴矩(?—627)唐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弘大,隋文帝时任民部侍郎等职。炀帝继位,命其在张掖主管西域互市。他采访西域政教、风俗、山川、交通、物产等著《西域图记》三卷,叙四十四国事(今佚)。隋亡附宇文化及、窦建德,后降唐,官至民部尚书。

裴度(765—839)唐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字中立,贞元进士。由监察御史,进为御史中丞。宪宗时,宰相武元衡为藩镇刺客所杀,度亦为刺伤,然仍力主讨平藩镇。转升为相,主持讨伐藩镇。元和十二年(公元817),自请督师,讨伐蔡州,擒吴元济,使藩镇恐惧,河朔三镇相继归附唐廷。晚年,以宦官专权,遂辞官退居洛阳。造午桥庄,悠闲山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