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28581600000027

第27章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突围必由之路(3)

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改变和不是中国离不开美国,而是美国、世界离不开中国这一国际地位转变的事实,可以对中国发动了这场战争的美国挥舞起我们的政治和经济大棒。保卫人民币是一场圣战,每一个华夏人为这场圣战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已经学会了清醒沉着应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那种带有不良目的的吹捧。在这次战争之初西方国家又开始拿出他们惯用的伎俩,大造舆论企图诱惑捧杀中国。说什么“世界要重视新兴国家的地位,中国是新兴国家的代表”,“只有中国才能拯救世界”,“现在是中国在发号施令”,“全球金融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甚至说社会主义金融比西方资本主义金融更安全等等。中国已经不再为这些甜言蜜语晕乎,而是采取一定的行动,在公开场合冷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战争可以预料,损失最大的肯定是中国。但是其结果是中国的沉着迎战将会给予美国和西方国家预期目的打上大大的问号。也许经过美元和人民币这一轮征战,将会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货币的一个契机。

人民币尚未“自由”

肇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而伴随着美元霸主地位的式微,人民币国际化再度成为热点。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名誉所长赵海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条件已基本成熟,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及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人民币在国际上享有良好信誉则为人民币向世界货币跨越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应适时加快推进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步伐。

然而人民币是否成为世界货币,何时能真正意义上替代美元或与美元、欧元及日元并齐成为世界货币之一,这个时候进行预测还为时过早,或者说人民币的影响力和中国经济实力及中国国力都还不能为在短期内实现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提供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一种货币要成为世界货币的首要职能有二:第一必须具备结算职能;第二必须具有国际储备职能。人民币要实现这两种职能的前提就要求人民币能够自由兑换。

人民币尚未“自由”。人民币短时期内还不能实现国际化。

我们现在的目光不应该落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后的好处上,在条件未成熟的时候实现国际化,那些好处未必会实现,这样做无疑是揠苗助长。早在2006年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指出“使人民币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对中国本身来讲并不是有益的事情”。世界货币带来的不仅仅是利益,也可能是很大的一种成本。以美元为例,它首先是美国的货币,但作为世界货币,它被其他国家大量持有,美国本身对自己的货币失去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权。

要想人民币国际化,就涉及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国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的金融稳定。如何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步放松对某些类型的外汇管制,不仅是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经济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必然要求。

必须承认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在亚洲地位的增强,亚洲市场整合程度的提高,人民币能够为亚洲国家提供普遍接受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从而帮助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汇率制度选择的难题。有亚洲市场的支持,人民币将会成为亚洲的共同语言,将极大地改进目前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人民币在未来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一优势对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重要作用,它将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人民币的崛起将成为本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事件。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尽管规模一下子还不会很大,但对提振中国外贸还是非常有益的。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的爆发扭转了国际货币的格局。

全球经济危机深化以后,诸多国家为了刺激本国经济,不惜采用本币贬值的极端做法。特别是美联储宣布直接出手购买国债,美元贬值更是抠动了全球多个货币争相贬值的扳机。但是,中国始终不为所动,中国坚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2009年3月份温家宝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中国今年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005年汇改以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一贯立场,被“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所取代。

也正是在国际货币大幅度贬值的环境下,唯有人民币坚挺,才能让中国周边贸易国家对人民币的价值充满信心。

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首先是由该国的经济基本面决定的。较大的经济规模和持续的增长趋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的经济基础。经济开放度较高、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能够获得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国际交易者对该种货币的信心和需求,决定了该种货币必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促使该货币最终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国际经济交易参与者和普通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普遍接受性也会大大提高,人民币将会成为国际通货。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关系,尤其是与亚洲经济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密,亚洲市场的整合速度将会加快。在一个市场中,一种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将大大减少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交易成本,为该地区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提高交易的规模、效率和国家福利。中国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将扩大亚洲市场的规模,并产生对共同价值标准的需求。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将是一个必然结果,亚洲将会出现人民币替代其他货币的现象。从全球的视角来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亚洲市场的整合,人民币作为区域主导货币的成长将挑战这一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不仅会改善全球货币结构,减少各发展中国家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而且可以提高各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

反过来,人民币在周边国家贸易交易中凸显地位也促使了中国政府对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走向国际化增加了信心。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通过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从而为将来人民币在区域内投资和储备货币职能打下基础。此举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征程的关键一步,并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在这之前中国政府在积极筛选建立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都在候选之列。就在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会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位接近金融决策层的核心专家在北京非正式场合表示,如果国内外情况发展顺利,人民币国际化会比想象的还要快,也许不用等到2020年就可以实现自由兑换,最乐观的估计是未来五六年就能实现,即在2015年前后。

从各种措施的出台看来,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显然在加速。

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对制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时间表莫衷一是,根源其实在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自由兑换为什么如此之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开放度不够,二是经济承受能力弱。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8年GDP30万亿人民币),对外贸易(当年外贸总额2.56万亿美元)依存度却高达58%左右,而对外贸易中使用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几乎全部为外汇。只有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时,才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同时经济专家表示,人民币能否自由兑换主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因此,当我国的经济总体规模足够大、对外经济的影响足够大、对外依存度比较小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才基本具备。

贸然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肯定不行。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把经济体做大,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历年重视引进外资的根源所在。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说,中国外汇管理部门不放松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主要就是担心资本外流。

尽管金融危机下,中国周边贸易国家对人民币偏爱有加,人人都爱人民币,但人民币尚未“自由”。

国际货币体系变迁与人民币国际化

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并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出乎多数人的预料。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首先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国际货币体系仍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美国在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美国的危机买单,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最后是调节机制的局限性。IMF作为世界中央银行,资本不足,权威不够,其投票权和结构设计不合理,使美国具有否决权。而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其投票权不仅大于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实际上也握有否决权。这样就使得IMF不可能通过任何不利于美、欧利益的决议。而且也使IMF对美欧几乎不具备监督和约束的能力。

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也使人们看清了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世界货币体系需要改革,已经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思路。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构想,但是却令当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跳出了原有的框框,既有利于克服主权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也解决了未来单个货币和单个国家无法建立全球性信誉的困难。

创立超主权的储备货币是一个长期改革的思路。而在今后十年甚至几十年内,则有可能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而最可能的格局则是三分天下:美元、欧元和一个亚洲货币。但这只能是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