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教材(16~19岁)则专为职业志愿大体已定的学生所准备,强调专业知识应用的另一面,即与社会、产业及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全套SATIS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后能用科学的方法、态度、知识来处理与科学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较好地体现了STS精神。
英国ICT学校教育与应用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国家课程的国家之一,也是较早提出并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国家。英国在1988年通过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制订了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The National Curriculum),目的在于规定英国中小学各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其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其中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了全国统一课程中。随着IT在教育界内涵的不断丰富,它已不仅是学习的一项内容和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更被视为推动整个教育理念与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2000年9月修订的国家课程中,英国把IT课程进一步改名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其宗旨在于强调包括因特网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通讯交流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力方面的综合作用。
一、英国ICT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硬件)建设
英国有35000所各种中小学校,超过45万教师和900多万名学生。英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ICT建设的经费,其中包括:税收、特别计划、家长和商业/产业的赞助等。1998年到2004年,英国政府在ICT方面共投资184亿英镑,旨在提升ICT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到2003年4月,英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拥有量约为172万台,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约为120万台。计算机台数和学生数之比位居世界前列。
2.信息资源建设
英国政府充分意识到信息资源在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非常重视网络资源的建设、共享和统一的管理,并对网络资源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专款资助。
其一,1998年11月,英国政府投入1.05亿英镑启动了国家学习网。旨在通过网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育资源和教学指导,同时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中加速无纸化进程。该网络主要是提供网站的链接,这些网站都是经过NGFL筛选的信息丰富且内容质量高的网站。无论学生、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可以在该网站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1998年4月起的4年里,教育部已经陆续投入网站约657亿英镑,2002—2004年度又继续投入71亿英镑。
其二,2000年8月,教师网开通,它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场所。教师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数以千计的免费课程计划,获取个性化的教学资料等。配合国家资助的全面的教师ICT培训,政府的目标是使所有教师对于在课程中应用ICT拥有自信和能力。
其三,2001年国家课程网站开通,它为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每门具体课程提供了相应的网络资源支持。
其四,电子学习积分。英国政府以电子学习积分的形式提供专项拨款。教学资源的管理、开发和使用机制由公司开发与提供学习资料、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不是教师业余开发),以及学校在线购买和使用资源三个要素来构成。政府为学校提供电子学习积分的配额(2002年9月为3000万英镑,2003年4月为1亿英镑)。学校用电子学习积分购买网上资源,资源供应商再到政府特定部门将电子学习积分兑换成现金。这种方式既保证学校的ICT专款专用,同时也保证了网络资源供应商市场机会的平等和资源的质量。
二、中小学ICT教育及其有关标准
英国ICT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分析、辨别和进行有创意的信息加工。英国14岁以下的学生都要接受ICT课程学习。国家的ICT课程标准细分为四个年龄阶段和相应的学生要达到的八个能力等级,外加一个特优表现,此为评估学生ICT水平的依据。
1.ICT学习的四个阶段
英国将中小学生按年龄分为四个学龄阶段。四个阶段中对ICT均提出了相应的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解力和综合四个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或表现。在前三个阶段,等级标准是评估学生ICT能力及其表现的主要依据;第四阶段则以国家资格考试作为评估学生ICT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
第一阶段(5—7岁):要求达到等级一、二。要求学生开始ICT的探索,学会自主地使用ICT基本设备,并能开始用ICT来描述自己的一些观点,记录所做的工作,熟悉最基本的常用软件。
第二阶段(8—10岁):要求达到等级三、四。要求学生使用更为广泛的ICT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独立评估信息的质量与合理性,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
第三阶段(11—13岁):要求达到等级五、六。要求学生能更独立地使用信息资源和ICT工具,对ICT技术如何促进他们的工作,以及何时、如何使用ICT技术有更深刻的理解,在ICT的使用中做到更专注、更高效和更精确。
第四阶段(14—16岁):要求达到等级七、八。要求学生对ICT工具和信息来源的选择更为慎重。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能独立工作,并能运用许多与ICT技术有关的应用程序来进行高效的工作。能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和设计一些ICT系统,甚至为别人设计实现新的系统,并能适当加以评价。
2.ICT学习的八个等级
英国政府的目标是:2004年,75%的青少年达到或超过等级五;2007年,85%的青少年达到等级五。
等级一:使用文本,图像和声音表述。
等级二:创立、修改、保存、检索文件工作。
等级三:正确查找、使用存储的信息。
等级四:对于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综合编辑。
等级五:以不同方式组织、提炼和演示信息。
等级六:从听众的角度理解演示信息。
等级七:挑选、使用与工作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等级八:根据具体任务独立选择适当的ICT工具。
特优表现:学生能够对软件包和ICT模型进行评估,分析它们的开发使用环境,评定它们的功效和易用性。对现有系统能提出改进意见,能设计完成供他人使用的系统,并预测该系统使用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三、ICT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ICT除了作为课程学习以外,在英国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与课程的整合,并在各学科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ICT进行学习。通过ICT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心智、道德、社会伦理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形成,鼓励学生协同工作、主动获取知识、进行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为确保ICT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英国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对除体育课之外的所有课程都做了应用ICT的明确要求。
以下是ICT在英国小学历史课教学中的一个应用实例,我们通过这个课例来介绍课程整合的情况和特点。
题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科目:历史
学生年龄:9
活动描述:
来自两所伙伴学校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该活动一起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通过这个学习让他们了解战争爆发的复杂性和参战双方的情况。两个班级分别代表作战双方,英国和德国(活动组织学校代表德国,合作学校代表英国)。两班的学生代表各自的国家制定相应的国家策略。这个模拟练习使用电子邮件在学校之间交流。整个活动历时5周。
教师在整个活动的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一系列关于发生在1934—1939年间影响英国和德国决策的关键事件,并提供CD-ROM和教科书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
在各班按照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提出行动的建议之前,又被分成更小的组。每组学生都要求思考战前时期的关键事件的相关信息等问题。他们的提议必须以历史的事实为根据,同时也要提出其他可能性被排除的理由。
在对所提的建议进行广泛的讨论之后,整个班级就他们想要采取的行动进行投票。教师则会根据学生所做的决定和真实历史事件的相近程度给他们打分。然后,他们就把所做的决定的详细描述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合作学校。
为了评价合作学校的响应(也通过电子邮件提供),学生也会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参考材料:
教师每周都扼要重述学生之前所做的决定,并在墙上的图表上做相应的记录。互通电子邮件的方式使学生对战时真正领导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两个班级间也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最后两个学校把赢得的分数加起来,胜利者就是最接近复制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客观历史的学校。
ICT资源的使用:
1.交互式白板。
2.一组联网的计算机。
3.CD-ROM。
4.因特网。
5.电子邮件。
活动目标:
1.增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范围和复杂性的理解。
2.提供决策模拟。
3.全班讨论问题和分组讨论并行。
4.建立伙伴学校间学生的联系。
四、ICT的使用特点
1.ICT的使用给模拟学习提供了新的维度。CD-ROM和因特网给学生提供了历史信息来源。电子邮件使两所学校能够定期而有效地交流,并又鼓励了学生的写作。
2.交互式白板的使用提高了整个模拟学习的质量。它使全班性的辩论成为可能,小组间起草回应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各种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贡献。来自合作学校的电子邮件被显示在交互式白板上供全班讨论。电子邮件传递的准实时性和内容的不可预测性为整个活动注入了节奏感和兴奋元素,也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3.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最终完成的高质量的成果证明了他们已经从双方的角度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起了学生间的联系。在整个活动完成后两班的同学都提出希望见面并继续交流经验的意愿。
其一,在整个学习活动中,ICT得到了较全面和深入的运用,包括交互式白板、计算机、CD-ROMS、因特网和电子邮件,间接地强化了学生对以上技术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其二,整个学习过程中ICT与课程的融合比较自然,而不是为了使用ICT而生硬地搬用。ICT贯穿整个学习活动,从寻找资料、班级评价到校间通信,效果显著但又不喧宾夺主。
其三,整个学习活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且分工与合作的形式和层次多样化,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协作性得到协调体现。交流与合作的范围从传统的小组、班级扩展到校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与竞争合理结合。在班级活动这个层次上,又通过分组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其四,整个教学活动设计新颖,由于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保持较高的兴奋状态,并且通过历史的虚拟参与,学生得到责任感和决策的体验。
其五,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辅助者以及信息的间接提供者,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作为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人天合一”的环境教育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关系到整个环境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因此,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英国,环境教育已明文列入教学大纲。有的学校为完善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在校内成立了“学生环保公司”、“旅行社”、修理自行车小组等。在“旅行社”里,要求学生们在旅行前先要论证各种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选择低污染的交通工具旅行。修理自行车小组让学生们通过组装、修理自行车锻炼动手能力,广泛宣传骑自行车的好处,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为使学生们把对环境的认知转化为对环境的自觉意识,英国各地都建了博物馆、城市农场、植物园之类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在教室里上完理论课后,可以上博物馆。馆内各处都贴有“请你动手”的提示语,鼓励孩子们亲手摸一摸实物,做一做实验或游戏。有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会开着大巴,把实验材料送到学校,开展直观生动的环境教育活动。在城市农场里,孩子们被分配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学习喂羊、挤奶等技术。低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高年级学生可租下一小块地,直接参与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植物园大都建在山区或湖边,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草木花卉,被誉为“活的植物标本馆”。
值得一提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是英国丘园植物园。这是皇家植物园,占地面积达1332万平方米,另外还在别处开设了一座分园,占地更多,为200万平方米。走进园内,各类植物应有尽有,接近6万种,有些植物可称之为世界各个地理带的活标本。植物园内开辟了几十个专门的展室,如高山植物室、水生植物室、温带植物室、澳洲植物室、蕨类室、仙人掌室、兰花室和棕榈室等。凡是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都是露天种植,十分壮观。其余的则栽培在几十座大型的玻璃温室里。以热带棕榈为例,它们高大挺拔,抬头看不见树冠,为方便参观者清楚地看见棕榈林的全貌,在温室顶上,还专门开辟了一条“空中走廊”。
英国丘园植物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建园以来,专家们曾经引种过许多珍贵的植物,像三叶橡胶和金鸡纳霜等,在原产地早已绝种的植物,在这儿却可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