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紧跟潮流。伊顿公学是一间古老学府,学校管教素以严格见称,学科比一般中学较深,而且学生必读古典文学。近年来,伊顿赶上世界潮流,对数理和语言科颇为重视,学生们不但学习数学、经济、音乐、艺术、物理、生物等课程,还有颇具规模的理化实验室及现代语言室,学生必须兼读一门外文。学校开设中文课后,许多学生每个学期都选修这门课。学校里剧团经常排练不同的剧目,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
——高额奖学金助平民化。伊顿公学的学费额为全英第二高,使穷家子弟望而生畏。所以该校的第一项改革,首先是特设助学金,奖励勤奋好学而缴纳不起学费的优秀学生进入该校读书。其次,现在伊顿公学还向外国学生开放,以改善伊顿的国际形象。全校1,270名学生中,有50名是外国人。第三,是为高年级学生增设俄、日等外语课程。
本世纪伊顿公学的严格中出现一些应时的变化是,学校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不拘一格,鼓励教师大力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另外,从2003年9月开始,校方已经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自己配备一台电脑,从而更好地配合校方网络教学的要求。在意识形态方面,近年来,伊顿公学还任命了第一位伊斯兰阿訇,因为每年在伊顿公学就读的海外学生中有很大一批来自中东和阿拉伯国家,以满足这些学生的宗教需求。
导师制。在伊顿公学,入校后,每名学生都获分派一名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每周,学生们都会以小组方式接受一次辅导。当学生开始进入大学预科阶段时,他可以选择一名新的导师,专门辅导主修学科。每一个班级大约有20名学生。随着升级,学生可自行选科,班级的规模也会随之缩小。
英国小学管理的特点及其启示
一、英国小学管理体制改革
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以后,学校的内、外部领导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教育局管理权限的重新分配和学校管理团体与校长管理权力的重新分配。具体表现在,中央和学校本身管理权限的增加,地方教育局对学校控制的减少;学校的自我管理加强了;学校管理委员会参与课程决策的权限减少了;校长日常管理的责任增加了,而决定本校课程的权力减少了;教师自己决定课程内容的权力减少了,课程负责人的协调责任增加了,等等。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化。这些改革一方面符合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英国的特色。
英国小学的管理体制是管理委员会控制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依照《1988教育改革法》,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多少因学校的大小(指学生数量)和受资助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管理委员会的主席一般是从地方教育局任命的代表中产生,教师代表和父母代表采取自愿申请原委员会投票选举的办法产生,任期一般为4年,到期后可停止申请或继续申请进入管委会。1986年教育法的颁布赋予了管理委员会在决定学校课程方面很大的权力,因为以往的英国小学都是由校长或教师决定应该教什么。时隔仅2年,《1988 年教育改革法》在首次推出国家课程的同时,大大减小了管理委员会在参加学校课程设计方面的权力。政府通过立法不断调整管理委员会在参加学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理顺中央、地方、管委会和校长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分配管理的权力,使学校管理更有效,更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英国小学管理的主要特点
1.管理模式的特点
莱斯特大学教育管理中心主任汤尼·布什(Tony Bush )教授等在其所著的《教育管理模式》(1996)一书中将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概括为六种:(1)正规模式;(2)政治模式;(3)民主模式;(4)主观模式;(5)模糊模式;(6)学院模式。那么,英国小学的管理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从实践的角度看,正规模式、民主模式和学院模式似乎运用的更多一些。英国小学的管理模式虽然多样,但依法管理,按照目标和计划管理。 学校制定的各种计划及管理策略足以说明这一点。与此同时,校长与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协调,管理委员会对父母意见的征询,管理委员会代表的广泛性等,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和父母参与管理的特点。可以说,英国小学的管理实践更多地体现了正规模式和学院模式结合的特点。因为正规模式强调管理的计划性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决策中的权威性,在这样的模式中,决策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委员会和校长的意图是举足轻重的。而学院模式则更重视下属人员参与决策及其与高层管理人员的协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决策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教职工的意见是很受重视的。
2.课程管理的特点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体现在教育目标的实现上,而课程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依托。在1988年之前,所有英国小学都有权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价值观和学校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师在确定做什么方面有着很大的自主权或自由度。在相当一些学校,从教什么、怎样教到评什么、如何评似乎都是教师说了算。《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第一次确定了统一的“国家课程”,把英国普通学校的课程改革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目前,英国小学在课程管理上已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个人课程并存的新特点。
3.课堂管理的特点
通过对英国小学课堂教学的考察,不难发现,灵活多样是英国小学课堂管理的突出特点。包班制的教学策略、多类型的座位排列以及开放教室的实践活动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
尽管对于包班制的争论至今没有停止,但它在英国小学的教学实践中仍占统治地位。这种由一位教师或两位教师负责一个班全部科目及活动的教学制度,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中国的小学教学相比,英国小学的座位排列显得格外灵活多样。在3所个案学校的教室里,就会发现各种不同的座位排列方法,但没有一种像中国小学的清一色“秧田式”排列。英国教师认为,这样排列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开展小组活动,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和个人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从事其他实践活动。
开放教室是英国小学的特殊课堂,由多个学习角与实践角构成,它是小学生们进行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场所。在这里,教师既可以给学生讲授,也可以让学生讨论、阅读、听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实际操作和练习。开放教室的教学活动安排得非常灵活,没有严格限制,可根据学习活动的内容来定。灵活多样的课堂安排与组织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几点启示
通过对英国小学管理模式与管理实践的个案研究,我们认为,英国小学的管理对中国小学管理的启示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管理的法制性。重视教育法规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作用,是英国小学管理实践对中国小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启示。为了依法治教,加强小学内部的规范管理,中国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3月颁布了《小学管理规程》,对小学的内部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法规中的许多要求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就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校长加强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执行教育法规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教育法的要求,依法对学校实施管理。
2.加强人事管理的自主性。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赋予了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力,同时也加大了校长的责任。中国目前虽已实行了校长负责制,但学校在人事决策方面仍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较多的限制,这无疑不利于校长责任意识的增强,也有碍于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可见,给校长更多的人事决策权是办好学校的重要举措。
3.重视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与开放性。英国小学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管理委员会控制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就其管理实践来看,非常重视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在参与学校决策中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管理委员会的代表中有教师和学生家长,而且关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也往往是自下而上的。按照教育法的规定,管理委员会每年必须向学生家长提交一份年度报告,以便从父母那里获得关于学校应如何管理的反馈信息。这是值得中国小学思考与借鉴的。
4.加强课堂管理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目前,中英小学都实行按年龄与程度编班的班级授课制,但就其内部结构来讲,中国的小学课堂管理更多的强调统一、同步和纪律约束,而英国小学的课堂管理则显得更为灵活与多样,为学生的需要与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这一点上,中国小学应借鉴英国的长处。
5.重视父母在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父母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是英国小学管理的一大特色。虽然,中国的小学也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但主要是为了让家长们配合学校教育和辅导好自己的孩子。家长很少有机会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现代管理强调群策群力,整合一致,父母对学校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学校工作的改进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