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往事百语(三)
28583300000030

第30章 人学的重要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在佛光山台北道场举行海峡两岸学术会议,我应邀和学者们座谈,席中一位教授说,目前中国大陆有一批学者专门研究“人学”,他就是其中之一。我闻言愣然,民众们逐渐觉醒“物”以外还有“人”的存在,“人”才是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告诉与会人士,光是在表面上研究“人”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研究“心”,因为人是色与心和合所成,必须将物质与精神调和,才能彻底将“人”做好。人学的重要,诚然不虚。

记得小时候,外婆送我到私塾上课,第一天老师只教我一个“人”字,此后把“人”做好成为我一生的目标。所以我先从孝顺长辈上做起,为了孤苦的母亲,我将平日的零用钱、过年的压岁钱节省下来,给母亲买点心回家,让儿女们的欢笑声冲淡母亲内心之恸。年过六十,我与分离四十载的母亲晤面之后,便设法迎养孝敬,晨昏定省,并效法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精神,承欢膝下。甚至我爱屋及乌,尽量为舅父、兄弟姊妹解决问题,使得大家和谐安乐,好让母亲安心。

十二岁出家时,师父志开上人送我到佛学院念书,我进一步了解心是万法之源,学做“人”必定先要调心。由于体会到心中有“人”,为“人”着想是做“人”的先决条件。所以,为了让师父欢喜、放心,我精进奋发,力争上游;为了让担任住持的师兄在寺里专心管理寺务,我经常下山走上百里路程作经忏佛事,来往于土匪出没的村落之间,并且自愿在春节前夕挨家挨户募化道粮。在隆冬之际,我将仅有的一件棉袄送给同窗宏度,又把难得的一件长衫让给好友煮云,我深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若能相亲相爱,宇宙何其宽广。

来到台湾,信徒日增,为了他人的需要,我可以说是日日为人辛苦,日日为人忙碌。朋友一通来访的电话,我倚门遥望,扫榻以待;信徒们有丧葬佛事,我在忙碌之中,超速开车,及时与会,拈香说法;承诺的结婚喜事,即使在偏远的乡下,在淋漓的雨天,我也穿梭于雷电交加的羊肠小径,设法到达,为其祝福盟证,甚至日后还要关心他们生儿育女问题。像蔡固议居士一家三代,都是我为他们取的名字;郭本云的五个儿女,李一平的三个童稚,我代为养育多年,后来干脆扩改为育幼院,专门收养一些龙的传人。在人群大众中为别人奔波辛劳,我一点也不觉得苦,因为我从“人”的身上,学习到谦和忍耐、慈悲包容的美德。

一个年轻的弟子曾经和我说:“一般人到年老的时候像一个排球,儿女们都推来推去,不愿照顾,但师父却像一个橄榄球,天下的儿女都喜欢过来拥抱你。”我想这是因为我很注重“人”际之间的尊重和谐的缘故吧。平常我们都知道晴天时要准备雨伞,春夏时要积谷防冬,“人”,也不能短视近利,而必须在平日培养善缘,为永恒的未来着想。我一生秉持“你大我小,你好我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的原则处世待“人”,再怎么吃亏,也不轻易破坏“人情”,结果我给别人欢喜,别人也张开双臂,对我表示欢迎。

有时候信徒以为我会看地理风水,就问我这块福地好不好。我一向提倡“处处是好地”,因此都说:“好。”并且不断祝福他吉祥如意,一直等到他平安顺利,才把心上的石头放下。有时候信徒有婚嫁喜庆,问我这个日子好不好,我一向主张“日日是好日”,所以都说:“好。”心中祝福他良辰吉日诸事顺遂,但仍然等到获悉他们感情和睦,家庭幸福,自己也才安心。“人”是重要的,“人”之性,在有所得。虽说多付出一些关心,但能保持深厚的情谊,自觉还是收获良多。

对于千余名出家弟子,从实质上的给予到精神上的启发,从硬件的建设到制度的拟定,从生活的教育到思想的开拓,从个别的开导到大众的普参……我都竭尽所能,苦口婆心。雨是普润大地,惟树有大小之分,滋润的程度就有不同;同样的,法是一味平等,因“人”的智愚有优劣之别,接受的多寡也就有所差别。像有些弟子并不要我关怀,一心只想奉献常住,服务“人”群,他们假以时日,将成为佛门的龙象,教界的栋梁;但有些弟子既要别人关怀,而自己一点也不帮助“别人”,只想自了,平静安度一生;有些弟子只希望“别人”对他好,自己却不愿付出;更有些弟子只会嫌弃“别人”,即使对他再好,他也不知足满意,他们尽管才能优越,但由于个性使然,无法做到“人”和,想其前途也就大受限制。

十多年前,为开创西来寺作为欧美弘法的基础,一批年轻力壮,具有潜力的徒众陆续来到美国从事开山工作,没想到一些弟子却在背后说:“师父把自己最喜欢的徒弟都送去美国了。”后来西来寺落成,常住又派一批老成持重,修养深厚的弟子前往度众,不料这些人又说:“师父现在把最不喜欢的弟子派去美国了。”乍闻斯语,实感无奈,手心手背都是肉,到底谁是我最喜欢的?谁是我最不喜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直到现在,不平之声消失无踪,原来喜欢与不喜欢都是人的问题罢了。因为心有高下,所以人就有不同的层次。只要所行所作是公正公平,时日一久,自然令人服气,何必计较人的一时短见呢?

记得数年前的一个清晨,我陪母亲散步,来到西来寺左下坡时,我掏出钥匙打开铁门,和母亲解释:“这个侧门是通往西来寺的近路。”母亲却说:“正门?侧门?‘上等人’是迎上门,‘中等人’是‘人’待‘人’,‘下等人’是求不成。哪有什么近路?”的确,具足慈悲智慧,肯主动为“人”服务,自然会被众人拥戴为“人上之人”;心怀分别,急功近利,既无慈悲,又无智慧,当然就只有沦为“人下之人”了。

还有一次,我宣讲《金刚经》,下台之后,我问母亲讲得好不好。母亲回答:“你说的‘无我相’,我能够理解,但做人如果‘无人相’,我不明白,一个人心中没有‘别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呢?”不识字的母亲总是语出惊人,让我的弟子都叹服不已,我想这是因为她平日喜欢为左邻右舍排难解纷,所以能如此通达人情世故吧。而我从小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也习以为常地为人设想,直至今日,为了不扰人清净,入夜之后,就是再好看的电视节目,我也不看;为了不让信徒失望,我一定信守承诺,即使病痛重创,也未曾毁约;平时,我进出关门开门,必定轻手轻脚,不令出声,以免惊扰别人;我在用水的时候,不敢让自来水发出声响,惟恐惊吵别人;说话,总想让对方听了欢喜;做事,也尽量让大家知道后同意。

为了让老有所养,幼有所安,我办理养老育幼等慈善事业;为了协助岛外华人安住各地,我成立台湾中华学校、松鹤学苑;为了方便信徒世界参访,我嘱令各别分院增加接机、送机服务;甚至为了提升信众层次,我在全球各地成立佛光会,让大众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佛陀示教利喜,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以,我们不是为了“人”,还有什么佛事可做呢?

一九九二年,我到美国主持丹佛佛光协会成立大会时,任职会长的谢典丰先生致辞时说道:“过去我是一个工程师,每天与钢筋、水泥、机器、马达为伍,不仅生活枯燥无味,而且日复一日为‘事’忙碌,在思想上得不到共鸣,使我经常感到孤单寂寞。自从筹组丹佛佛光协会之后,我天天在为‘人’而忙碌,虽然在过程中有喜怒哀乐,有顺逆毁誉,但是在生活中有声音,有回响,在修行上有反省,有进步,让我变得有慈悲,有智慧,做事更稳健,更成熟,我现在感到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意义。”这一番话可说道尽了“人学的重要”。

二十多年前,我担任佛光山佛教学院院长时,目睹少数学生初来乍到,一时俗情未泯,想要下山看看白雪溜冰团,却又碍于院规不准,心中七上八下,我为了成全他,就找个借口,派他到市区购买文具,放他半天假,这个学生去过以后,就能够安住在学业上,精进奋发,再也不想下山去了。沙弥学园的小孩年幼爱玩,纠察老师常常依照大陆丛林的方法,罚他们跪香拜佛,我连忙阻止,教老师罚捣蛋的沙弥睡觉,不准他们随众参加早晚课诵。这个办法实施半年之后,捣蛋的沙弥们看到别的同学们可以上殿课诵,自己却不能参加,了解睡觉是一种处罚,拜佛是一种光荣的事,渐渐生起惭愧之心,一个个都变得自动自发,认真勤奋。后来,老师们都佩服我的教育方法,其实我没有上过师范学校,也不曾修过教育学分,只是懂得一点“人性”罢了。

我觉得不论是教人或是处人,都必须先维持对方的尊严,所谓“知性者同居”,“人”,活在尊重里,对于贪欲深的人,我们要给他多一点物质;对于嗔心重的人,我们要给他多一点赞美;对于愚痴的人,我们要原谅他的不明事理;对于忤慢的人,我们要更加谦虚相待;对于疑心多的人,我们要讲清楚,说明白,让他增加信心。

我的弟子之中,不但包括士、农、工、商各种行业,也涵盖黑、白、黄、棕各色“人种”。有一天,一群来自刚果的黑人弟子和我说:“我们很担忧黑人的心比较不柔软,不容易接受佛法,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心呢?”我回答他们:“改变肤色比较困难,改变内心比较容易,再说改变颜色也没有必要,只要改心就好。其实不只黑人要改心,人人都应该要改心。黑人的心其实很善良,有时连白种人、黄种人都不如,希望你们今天出家,要发愿弘扬佛法中的慈悲,解决非洲种族不平等的问题,将人民从战争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过佛法幸福和平的生活。”他们听了,欢喜合十。如今南非又有多位黑人在慧礼、慧机等法师的人性佛法感召下,发心出家,我相信人性中光明的一面必定能照破黑暗的阴霾。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佛教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所以在五趣中轮回流转。”又说:“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反观自照,归本逐源,将会发现:“人”的善恶是从本性中发生,“人”的喜怒是从分别心而来,“人”的哀乐是从感官中接受,“人”的真假是从境界中引发。

十多年前,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来山学佛。那时大专青年学佛的风气还不是很盛,所以大家对他十分礼遇,但由于他的主观太强,人缘日渐淡薄。有一天,他来找我,满口都是:“我认为……,我觉得……,我的意思是……,我的看法是……”我告诉他:“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惟有放下成见,去除我执,想想别人,才能拥有全部的世界。”

回想自己过去年少时,也曾高傲自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西哲说:“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躯的人要低头才能生存。”所以慢慢学会谦虚忍让,同体共生。我不时想到,我的父母是人,我的兄弟是人,我的老师是人,我的朋友是人,和我来往的都是人,念及还有许多“人”需要我,我也需要许多人。我深深感到:“人”,必须经过“人事”的历练,才能成长;“人”,必须想到“别人”的存在,才能扩大。佛陀所主张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人”与“人”之间最高的境界。

佛光山自开山以来,大小事务都是经过开会决议,弟子们经常说:“师父!您来决定吧!您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还是坚持开会协调,因为佛光山是大家所共有的。三十年来,佛光山在稳定中茁壮成长,“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人苦难连连,但中国字却饶富哲理,例如:“人”“也”为“他”,意即他也是“人”;“人”“尔”为你,意即你也是“人”;“人”“二”为“仁”,意即顾念到彼此二“人”,才是仁慈的表现;“人”“一”为“大”,意即再加一“人”,能够与“人”共事,团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人”“二”为“天”,意即再加两个“人”,能够和平相处,才是天下为公,趋于真理之道。其他如:“人”“言”为“信”,“人”‘立”为“位”,“人”“建”为“健”,“人”“桀”为“杰”(傑)。凡此无非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自我健全,坚守岗位,恪尽厥责,造福人群。

有人说:“人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我说:“人是为人辛苦,为人忙。”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是一体的,为别人付出,其实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也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我认为“做人难,人难做”,都是由于自己不会“做人”,而正因为“难做人”,所以我们更要学习“做人”。童年的时候,觉得“人”有好人、坏人、智人、愚人……出家学佛以后,心中只有“需要帮助的人”;年轻的时候,觉得“人”有穷人、富人、伟人、凡人……几十年后的今天,心中只有“需要报答的人”。古德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却觉得,年届七十,犹感不足,我依然继续不断地在学习如何“做人”。

太虚大师云:“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经则说:“十方诸佛都是在人道中证悟佛果。”世间一切的道理都是以“人学”为本,“人”做不好,什么都不懂。

(一九九八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