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六祖坛经讲话
28587000000038

第38章 机缘品(5)

其次,再高深一层,认识缘起,这是二乘人的知见,所谓缘起,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存在,都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存在。泥土没有水分,就会成为沙漠;高山没有树木、花草、水分,也会坍方。所以,世间万物的存在,哪怕是一只小鸟,一只昆虫,它也要树木、花草、泥土做食物。一个人的存在,需要士农工商供给食衣住行之所需,甚至人的身体,也是四大因缘和舍所成。骨头是坚硬性的地大,眼泪、鼻涕、大小便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是温暖性的火大,呼吸是流动性的风大。这四种条件的组合,才能让我们存在,如果四大分离,人就不能存在。所以,你懂得因缘,在宇宙世间上做人,你要成就众生,成就好的因缘,不要心存破坏、嫉妒,你打倒别人,自己也不能独存。所以,认识了因缘,就认识了宇宙的真理,也就是认识宇宙人生彼此相互的关系,这就是二乘人的知见。

再高深一层,菩萨的知见是“空”。凡夫一听到“空”,就心生畏惧,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其实空才能有,房子如果不空,如何住人?如果没有空地,如何起高楼呢?宇宙如果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存在?所以,空才能有,虚空很大才能拥有万物。甚至我们人的身体,做衣服的时候,要做一个口袋,有口袋的空间,才能放东西。出门了,拿个皮箱,要有皮箱的空间,才能放东西。眼、耳、鼻、口、毛孔,如果没有空间,人就要死亡。所以,空不但是拥有,更是存在的意思认识了空,才能认识宇宙万有本来的面目,空不破坏有,空是建设宇宙万有的要素,这是菩萨的知见。

什么是如来的知见呢?般若就是佛陀的知见。佛陀当初出生于王宫,是为悉达多太子,后来成佛了,怎么会成佛?因为他证悟了般若。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宇宙之中的一切佛,都是从般若所产生的,有般若智慧,就有宇宙万有。般若,是惟有佛与佛才能体证的境界,这是佛的知见。所以,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就是因为如来有般若智慧,有如来的知见之故。

然而,话虽如此,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佛了,佛陀成佛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涅槃,不想说法。佛陀当初千辛万苦出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要说法度生。现在已经证悟成佛了,应该要来弘法度生,为什么又不想说法呢?佛陀曾如此说:“我所证悟的真理,和世间上的人所知所见,完全相反。我认为有的,世间上的人认为没有,例如法身、真如、自性,哪一个体悟得出这是真真实实的、是实实在在有的东西?世间上的人认为有的,我认为是假的,例如声色名利、荣华富贵,都如三更梦、九月霜,哪里有一点真实?可是世间上的人说这是实在的。因此,我现在所证悟的道,和一切众生所认知的,正好相反,那些执迷不悟的众生怎么能体会呢?”

当佛陀这样想的时候,天空中现出许多天人及四大天王,代替众生向佛陀请求:“佛陀!正因为众生执迷不悟,众生愚痴,所以更需要您的甘露法水。有缘自然会得度,无缘的众生,佛陀的大慈大悲,只要给他们种了得度的因缘,即使不能在灵山会上得度,将来也能在龙华三会时相逢,总会得度的。”佛陀受了这许多天人的请求以后,终于改变心意,发心住世说法度生。

现在,在我们有一些民间信仰,常常不能和佛教相应。民间的信仰都是建立在贪欲心上,都是祈求神明:“给我发财、给我升官、给我利益、给我好处。”而佛法都是教人:“你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你要把欢喜幸福布施给人。”不但不贪欲,而且是奉献、喜舍。大地众生哪一个不想自私拥有?谁肯给人?因此,佛法就显得曲高和寡,难以为世人所认同。所以,佛陀他的大乘佛法的知见,小乘根性的人,甚至凡夫执著自我的人,很难领受。我们很希望大家透过六祖大师提出的如来知见,能够重新估定我们人生的价值。

说到如来的知见,例如《金刚经》上讲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如来的知见。无我就是如来的知见,因为惟有离开虚妄、无我,才有一个真我;那种灭绝生死、灭绝对待、灭绝人我,究竟超凡入圣的涅槃境界,就是如来的所知所见。

六祖大师也谈到四乘的法义,也就是我们知见上所要认识的。平常说大乘、小乘,这叫做二乘;声闻、缘觉,也叫二乘、,这里讲到的四乘,是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当你研究佛学的时候,只是见闻转诵,就叫做小乘;悟法解义,这就是中乘;依法修行,实践佛法,这就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就叫做最上乘。

不过,一切的法虽然分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实际上,真正的佛法是“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六祖大师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在四乘里,如果我们是小乘,只是见闻觉知,当然,六祖大师希望我们要悟法解义,觉悟了以后,也还不够,还要再依法修行,才是大乘佛种。有了大乘佛种以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还要再“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不舍一法,不离一法,不执不取,离诸法相,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六祖大师所希望我们实践参禅悟道的最上乘。

这四乘法义,也如同学生求学一样,先读小学,然后初中、高中、大学。虽有层次,但要层层升级,不能停顿,到最后,人人都能证悟最上禅,有了最上的禅定,也就有了最上乘的境界。所以,六祖大师讲“四乘法义”,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以佛的知见来入最上的禅定,证悟最上乘的佛法。

六、六祖大师和志道禅师如何论“涅槃三昧”之意?

说到涅槃,一般人以为佛教所说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这是极大的错误。涅槃不但不是死亡,而且是永生。

志道禅师是南海人士,礼六祖大师披剃出家,阅读《涅槃经》十余年,但是,仍然没有明白涅槃的大意。所以,有一天,他就请六祖大师特别教诲。六祖大师问志道禅师:

“你对于涅槃,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志道禅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寂为乐。这是涅槃的解释,我就在这个解释上,起了疑惑。”又说:“一切众生有两个身体,一个叫做色身,一个叫做法身。色身是物质的,法身是精神的。物质的身体是无常的,是有生灭的,而法身是永恒的,是无知无觉的。所以,《涅槃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明白,何身寂灭?何身受乐?如果说色身是受乐的话,那么,色身死亡的时候,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堪言,何乐之有?假如说法身受乐的话,法身是无知无觉,一到了寂灭以后,不是如同草木瓦石一样,又何能受乐呢?”

这个问题就讲到色身和法身的分别。平常我们以为色身是有,其实,色身是苦的根源。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因为有这个身体,饥寒、饱暖、烦恼、是非,可以说,都是固这个身体而带来的苦恼。我们从“有”上来看,“有”以为有钱、有名、有权力,可是,金钱、爱情、名利带给我们的忧悲苦恼,也是不少。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他说:“锦花带雨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大自然的现象里,来体悟真实的世界,了悟真实的人生呢?”

老师回答:“不雨花亦落,无风絮自飞。”不下雨,花一样也会凋谢;没有风,柳絮一样也会飞扬。所以,“无”的世界里,也有一种活生生的、活泼泼的另一番景象。

世间上的人都喜欢追求“有”,不喜欢“无”。所谓“松树千年岁,不如时人意”。苍松翠柏,万古长青,可是有几个人喜欢?一般人都欢喜红花绿叶,虽然短暂,但是非常惬意。万古青松,有时候无法吸引人去欣赏它,正如法身虽然永恒,但是有多少人会去顾念自己的法身?大部分的人都是追求色身,虽然只是数十寒署,却在数十寒署中斤斤计较于色身的富乐。

临济禅师也曾经说过,他说:“有的人论劫,如人虽在途中,不离假色;又有人论劫,虽离假体,仍在途中。”这个意思是说,世间人把有无分开,把色身和法身分开,于是不容易了解法身、涅槃的真义。“若人识得东风意,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你懂得法身,懂得精神的力量,在色身上又何尝不可以见到涅槃呢?

针对这个问题,六祖大师对志道禅师开示说:“你是出家的释子比丘,为什么反要学习外道的断常邪见呢?你以为色身是无常,法身是永恒,你有了断常二见,怎么能学最上乘法呢?我现在告诉你,就是在色身上看,色身以外,并无法身,离开了生灭以外,你到哪里去求寂灭呢?虽生灭,即不生不灭所谓‘烦恼即涅槃’,色身也可以见到法身,我们身外并无涅槃。所以,涅槃有身受用,你如果执著于那个受用,这仍叫做耽于世乐。我们要知道,刹那是没有生相,刹那也没有灭相,时间一点一滴,也不是生,也不是灭,也没有什么生灭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有受者,有不受者,不可以生断常二见,那就叫做谤法我们要知道,‘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无上的涅槃,它本体回明,经常光照,凡夫、愚痴的人以为这是死,外道以为这是断。其实,真正的涅槃,‘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有无要断,过去、现在、未来,在涅槃里面也没有这些分别。”

最后,六祖大师为了让志道禅师少分认识涅槃,又说:“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禅师听了这首偈语,忽有所悟,欢喜踊跃,礼谢六祖大师。至此,他终于体悟到涅槃的意义了。

涅槃,又称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净称寂。道德完成,就是圆;业障净尽,就称为寂。

所谓涅槃、圆寂,它要具备“常乐我净”四种特性。也就是说,涅槃、圆寂是恒常的,是安乐的,是真我的,是清净的。舍利弗尊者曾经论说涅槃的意义,他说:“把贪欲永远除尽,把嗔恨永远除尽,把愚痴永远除尽,把一切烦恼永远除尽,那就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完成的意思,佛陀在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成等正觉,那就叫做涅槃。

所以,涅槃的意思就是:

◆涅槃是佛教最高理想的境界。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标。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的探索。

◆涅槃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丰富幸福的乐土。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最美满、最常乐我净的一个境界。

当然,涅槃也有它的层次、类别,天台宗就体、相、用来诠释涅槃,将涅槃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修行证果,如实觉了诸法为圆,破除一切烦恼为净)、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等三种涅槃。法相宗则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等四种。其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为性净涅槃,是说一切事物的本来相就是真如寂灭的理体,也就是指真如。无住处涅槃,是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于生死的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所以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的境地。

修行成道的人,还留有色身,并未与大宇同化,他一样有身体,有饥寒,有饱饿。根据经典记载,佛陀当初有两位大弟子,一位叫大迦叶,有一位叫宾头卢颇罗堕(就是长眉罗汉)。这两位尊者到现在还在人间,他们还保有身体,这就是有余依涅槃。

此外,如《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涅槃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也就是灭除所知障、烦恼障,已经超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达到法身、回寂、灭度的境界,又称为大般涅槃。

《出曜经》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涅槃是世间最安乐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也就是为了这个常乐我净,最究竟的涅槃。不过,证悟涅槃的人,并非就要离开世间,他只是离开了生死,离开了烦恼。证悟涅槃的人,因为智慧故,不住生死;因为慈悲故,也不住于涅槃。可以说,成道的人,他在哪里?一样在生死里广度众生,一样在涅槃里享受寂静之乐,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而住,那就是涅槃。

所以,涅槃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静。

◆最高的妙乐。

◆持续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彻底的离欲。

◆究竟的解脱。

◆永恒的自我。

◆真实的世界。

我们想要体悟涅槃境界的话,等于有一首古德的诗说:“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千万户,处处敲门有人应。”你证悟到涅槃,无边的风月都在我们的眼中,不尽的乾坤都是我们的法身。法身之光,灯外有灯;“柳暗花明千万户”,你处处敲门,处处都有人和你相应。所以,我们涅槃了以后,安住在那里呢?

◆随遇而安。如同六祖惠能大师证悟以后,在猎人群中安住十五年。

◆随缘生活。如同白云、流水一样,随缘放旷,任运逍遥。

◆随心自在。如同观自在菩萨,观人自在、观事自在、观境自在,时时处处,随心自在。

◆随机应化。如同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

所谓涅槃,就是转迷为悟、转苦为乐、转染为净、转暗为明、转动为静,就是转娑婆世界为净土。所以,我们懂得涅槃的话,“住在尘世,起则讽诵,避三恶道,开涅槃门”。我们在佛法里面,如果能以八正道来修学,就能证到涅槃。

◆如何求得涅槃?最后我有四点告诉各位:

◆依于戒行,守法可以涅槃。

◆安于慈悲,行道可以涅槃。

◆解于法义,契理可以涅槃。

◆住于平等,自性可以涅槃。

所谓真正的涅槃,就是无我而完成真我,无执而放旷一切,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涅槃境界。

七、怀让禅师、行思禅师两人在六祖大师处得法的经过如何?

怀让禅师与行思禅师是六祖大师的两大得意弟子,如同大师的左右手,所以他们在六祖大师座下得法的经过,自然为世人所关心、注意。

行思禅师,江西人,俗姓刘。谥号“弘济”。二十岁时到广东跟随六祖大师学禅,一住就是十年。当他初见六祖大师时,问道:“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意思是说,丛林四十八单职事中,有住持、当家、知客等各级的职事,应当如何作务,才能不落阶级?才能没有分别?

六祖大师反问道:“汝曾作什么来?”

行思禅师回答:“圣谛亦不为。”意思是说,成佛我都不想了,还有什么所作?

六祖大师再问:“落何阶级?”

行思禅师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意思是说,圣谛尚且不为,还有什么阶级、分别呢?

行思禅师因为这一番契合心法的对答,深受六祖大师器重,成为一寺的首座。有一天,六祖大师告诉行思禅师:“自古以来,衣法相传,师资递授,衣为信,法为心。如今我惠能已得到了衣、法,我何患不信?我又何必还要再去传心呢?自我接受黄梅五祖的衣钵以来,我的遭遇真是多灾多难。现在如果我把衣钵继续传给后人,一定也有很多的争执。因此,今后袈裟就留着永镇山门,不再以它作为传法的信物。现在,你行思可以去行化一方,使我们的法脉不断,慧灯常明。”

这一番话的意思,也等于是传法授记了,由此可知,行思禅师在六祖大师座下是如何的受器重了。

六祖大师在示寂前三年,行思禅师回到江西,住在青原山静居寺,因为他是得到六祖传法的高僧,学徒们不分远近,纷至沓来。有一位学僧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行思禅师回答:“卢陵的米是什么价钱?”卢陵就是江西,江西的米一斤多少钱?意思就是说,佛法平等,法法皆是,你现在问我:如何是佛法大意?好像是买米的在这里称斤论两。道不要虚弄,道不要分别,道要直下承担。